预制菜泛滥,归根结底是“城市异化”的问题
发布时间:2025-09-18 10:05 浏览量:1
吾球商业评论
然而,我早已看穿了一切
【老家门口的菜园,距离厨房只有几米/摄自王千马】
吾球商业地理:
当工业化的触角深入厨房,我们口中的温暖,是否会不可避免地变成一种情感上的冰冷?换句话说,当我们坐在光洁的餐桌前,面对那比沙漏还要上得快的菜品,或者,撕开包装,等待微波炉那“叮”的一声,我们或许该问的不再是“这是不是预制菜”,而是“我们从何时起,竟接受了这样一种退而求其次的饮食生活”?
采写+主编/王千马;
图片/网络;
编制/大腰精+牛儿响叮当+咿呀丫
罗永浩和西贝争吵了半天,始终停留在是不是预制菜,预制菜好不好的层面,却没见有人进一步追问:预制菜为什么会大规模泛滥?在我看来,这本质上就不是个餐饮问题,而是个城市问题,是“街道的消失”造成的恶果!
一早看到杭州三土兄提出的这个观点,不禁醍醐灌顶。
【关于预制菜的脱口秀发人深思;有菜馆为了证明上菜快,特意放个沙漏。结果有一次,菜上得比沙漏还要快/来自网络】
想想还是几年前,预制菜根本还不是话题,这三个字还离我们生活很遥远。在我乡下老家,父母每天早上都是去几百米开外的菜园子,摘些新鲜的蔬菜,春天莴笋,夏天豆角空心菜,拿到池塘里洗吧洗吧,就可以下锅。而米是自己种的,油是自己榨的。那个时候,不会有什么食品安全的问题,顶多是小白菜上有没有虫子的问题。现在农村人少了,父亲干脆把菜园子弄到了房前屋后,一到夏夜,窗前简直就是小动物们的音乐会。
至于城市的清晨,那时街头不属于暴走团,街道也不属于广场舞,而属于早起的居民,他们一边活动着身体,一边在菜市场进进出出,为一毛两毛讨价还价。那时的菜也很新鲜,大多是周边的菜农早早就送过来的。当年的篮球巨星科比形容自己的勤奋说,“你见过洛杉矶凌晨四点的太阳吗?”其实很多菜农都见过,只不过不是洛杉矶的。
那时候的城市,都有一个热火的名词,叫菜篮子工程。有领导人提及自己在福州当市领导的时候,“搞好‘菜篮子’是第一要务。福州人叫‘三天不见青,两眼冒金星’,要吃鲜菜、青菜。你不能没有菜,更不能菜价飞扬。”那时候菜篮子里的东西,都来自周边的菜地。然而,你还能在距离你不远的身边,发现菜地的存在吗?根据网络提供的资料,像郑州的陈砦蔬菜批发市场、北京八里桥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就在这些年相继被逼搬迁,而青岛城阳区蔬菜生产基地在新世纪初十年内种植面积就减少72%,市区蔬菜60%依赖外地(《震惊!青岛蔬菜60%依赖外地 城镇化挤占了菜园子》,沈俊霖,青岛日报/青报网2014年9月1日)上海更不用说了,如闵行区在1993-2003年这十年间,耕地从29万亩锐减至10万亩以内,城市化率达82%,菜地更是难以保证了。一切的背后,是城市的物理扩张,导致最容易被征收的菜地和农田,成了牺牲品。另外就是随着土地价值的攀升,菜地和批发市场都得让位商业开发。还有就是在很多城市管理者眼里,低矮密集的菜地、破散的菜市场,有损城市形象,不如宽阔马路,以及商业CBD那样气派……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当真正的菜地消失,上海七宝某广场却搭建起了农场,为市民提供都市共享种植体验。这不能不叫人感慨,我们一边用虚假的农场弥补自然的缺失,一边用预制菜替代真实烹饪——说到底,这就是城市异化问题。
此前几天,吾球商业地理特约观察员、杭城知名大咖周为筠兄曾给我发来过一段文字,是他对他生活区域的观察——这是杭州城北的一条街,香积寺路,几年前原有七八家房产中介店,但辉煌不复存也,虽然街后新房因为观成实验超级学区还在坚挺,但也养不活那么多的德佑、链家中介店,只剩下我爱我家在独撑街面;服装行业几乎从这条街出局了,海澜之家、柒牌、杉杉、耐克、才子等等都关门大吉,偶尔会有100元3件服装甩卖店,如潮汐般两三个月短租出现;药店曾是街面上一道风景,最近瑞人堂、众贤等药店草草收场,但是老牌的海王星辰、老百姓、九洲大药房依然,也有寿仙谷、胡庆余堂新入场的。越开越多的是各种奶茶店,古茗、霸王茶姬、瑞幸、蜜雪冰城、沪上阿姨、茶点点、茶百道等等群英荟萃。零食店已然进入白热化竞争,老婆大人、赵一鸣出现,让传统的来伊份也扛不住关门了。水果店里百果园这样定位高端的,明显竞争不过本地物美价廉的鲜丰、大勇水果。
【五年前的水果蔬菜超市,你还好吗?/摄自周为筠】
经济下行,以及直播电商的出现,让今天的城市城头变幻大王旗,也不再显得很有人气。当万物都可以通过闪购直接送到家,就没有人再去看那凌晨几点的太阳了。
有人说,我们不要急于否定预制菜,它的出现也许正是这座城市功能高度分工、效率至上主义发展到极致的必然产物。换句话说,预制菜解决的从来不是“吃得好”的问题,它精准回答的只是一个“如何最快吃到”的城市效率命题。甚至,有人还为预制菜唱赞歌,说它是工业文明的体现。工业文明通过机械化生产、标准化流程和规模化运营推动了预制菜的诞生。它“将洗、切、腌、调味、火候等耗时环节前置到工厂,让消费者在几分钟内复现餐厅级口感;借助冷链与锁鲜技术,即使不添加防腐剂,也能实现常温或低温长保”,此外,“预制菜可以减少约30%的食材浪费:中央厨房集中生产,使油盐糖用量精准可控,为老龄化社会、小家庭、单身人群提供低盐、低GI、高蛋白等健康选择。”(《
预制菜是“科技与狠活”吗?对我们的健康有何影响?》,边雪,封面新闻2025年9月14日)只是,大家担忧的是,它宣称的低盐、低糖、低脂,真能更大程度还原新鲜本味吗?当工业化的触角深入厨房,我们口中的温暖,是否会不可避免地变成一种情感上的冰冷?换句话说,当我们坐在光洁的餐桌前,面对那比沙漏上得还要快的菜品,或者,撕开包装,等待微波炉那“叮”的一声,我们或许该问的不再是“这是不是预制菜”,而是“我们从何时起,竟接受了这样一种退而求其次的饮食生活”?
然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却不能不习惯这样的改变。面对预制菜的汹涌浪潮,单纯的抗拒或许并非出路。我们更需要的是保持清醒的审视,并付诸积极的行动:一方面,必须推动建立更清晰、更严格的行业标准与强制性的透明标签制度,让选择权真正回归消费者,让阳光照进“黑箱”;另一方面,或许我们更应努力在效率与温情之间寻找新的平衡,守护并重建那份“附近”的温度——支持身边的菜市场,光顾依然坚持现炒的小馆,甚至在阳台上亲手种一盆葱蒜。
说起来,我很讨厌社区门口那些小摊贩,他们无孔不入,将出行的地盘占据大半。搞不好,一脚就踢翻他们的摆设,闹出矛盾。但想想他们的不易,以及让我们能吃到新鲜的蔬菜,也就强忍了。
说到底,我们虽然也喜欢生活的自由,和便捷,但最终还是怕失去生活的本真与丰富——
当新鲜的菜地被推土机铲平,当街角的菜市场被连锁便利店取代,当厨房从生活的中心退化为一个冰冷的加热站,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一把青翠的蔬菜、一声熟悉的吆喝,更是一种人与食物、与土地、与邻里朝夕相处的活色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