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过》的生活哲学

发布时间:2025-09-15 09:00  浏览量:1

2025年初,83岁的蔡澜出版了他人生中第一部也是最后一部自传。仅仅半年后,这位与金庸、倪匡、黄霑并称“香港四大才子”的美食家安详离世,用生命为其书名《活过》写下最完美的注脚。

这本被蔡澜称作“快乐回忆集”的自传,没有华丽辞藻,却如一杯陈年佳酿,用平实幽默的文字淬炼出八十余载人生智慧。当现代人被“996”、成功学裹挟时,这位老顽童以坦荡笔墨示范了另一种活法——卸下精致伪装,在烟火气中触摸生命的本真。

翻开《活过》,扑面而来的不是名人传记常见的“成功者滤镜”,而是对生活的坦诚。蔡澜不避讳生命中的狼狈与脆弱,将人生暗面化作笑谈。

在邵氏担任电影监制时,蔡澜因坚持艺术追求导致武侠片预算超支30%,面对投资人的质问,他脱口而出“艺术怎能用金钱衡量”;20世纪80年代在新加坡投资餐厅,他因轻信朋友而血本无归,坦言“在金钱诱惑面前,我与普通人并无二致”。这种自我剖析撕碎了完美人设的假面,让我们看到传奇人生不过是无数次试错与妥协的累积。

即使是享誉香江的“食神”,蔡澜也亲手解构美食神话。巴黎米其林三星餐厅的分子料理“泡沫鹅肝”,虽获媒体赞誉却未打动他的内心;而拍摄《唐朝豪放女》时,因过度执着艺术表达导致票房惨败的经历,被他自嘲为“骄傲过头的孔雀,只顾展示华丽羽毛,却忘了脚下深陷的泥沼”。

在这个社交媒体精心包装“高光时刻”的时代,蔡澜的坦诚如同一剂“解毒药”,提醒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规避风险,而在于直面真实的勇气。

《活过》中最震撼人心的,是蔡澜面对生命终点时的从容。书中开篇的经典场景已成绝响:飞机遭遇气旋剧烈颠簸,邻座澳大利亚大汉死死攥住扶手,而蔡澜却端起酒杯轻啜红酒。当对方质问:“你死过吗?”他微笑回应:“没有,但我活过。”简短三字“我活过”,成为贯穿全书的生命宣言。

面对妻子离世与自身癌症诊断,蔡澜的选择令世人震惊。他放弃化疗,散尽家财,甚至计划“办个派对迎接死亡”。这种看似离经叛道的选择,实则暗含他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生老病死乃必经过程,不玩对不起自己。”

书中回溯了他对死亡的认知轨迹:幼年逃难时炸弹因撞针失灵在饭桌旁未爆;青年时在片场经历生死瞬间;晚年安排身后事时的洒脱。这些片段拼凑出蔡澜独特的生死观——生命的丰盈不在长度而在厚度。当世人用“延迟满足”压制当下欲望时,他用行动诠释“活一天过一天”的态度,临终前仍在写作、旅行、品美食。

“吃喝玩乐”是蔡澜反复提及的关键词,却绝非肤浅享乐。在《活过》中,他将日常琐事提炼为生存智慧,让读者在柴米油盐中触摸生命的温度。

图片源自网络

童年逃难时,他能把恐怖的炸弹烟雾想象成奇妙动物;青年赴东瀛求学,经济拮据的他讨来鱼市场丢弃的鱼头熬煮暖粥;晚年时遭遇疾病,他租厂房手工制作咸鱼酱,将隔离活成创作期。这些片段揭示蔡澜人生观的核心:即便物质困顿,精神富足也能挖掘出生活的甜蜜。

蔡澜的美食哲学强调“联系”——食物联结土地、人情与生活;游历看重“体验”与“包容”,在行走中消解偏见;谈及自己的恋情,主张“爱是绽放而非占有”,尊重情感多样性。在消费主义异化“吃喝玩乐”为物质享受的当下,蔡澜重塑其精神内涵:热爱生活的细微处,才能触摸生命本真。

金庸曾赞叹:“蔡澜是一个真正潇洒的人,率真潇洒而能以轻松活泼的心态对待人生。”这份潇洒在书中化为具体的生活主张:“尽量地学习、尽量地经历、尽量地旅游、尽量地吃好东西,人生就比较美一点。”

《活过》出版于一个被焦虑裹挟的时代。当“内卷”与“躺平”裹挟着年轻人,当“35岁危机”制造集体恐慌,蔡澜的烟火哲学恰似一股清泉。

他把漫长人生拆解为无数值得投入的“当下”:在邵氏片场为艺术理想顶撞投资人;古稀之年玩微博、开网店;尝遍从香港街头小炒到巴黎米其林的美食。这种“刹那主义”的时间观,与当下流行的“躺平”形成鲜明对比:蔡澜并非否定规划未来,而是强调专注当下体验才是生命丰盈的源泉。

书中更暗藏破解现代困境的密钥:面对物质,看透消费主义虚荣,追求内心满足;面对时间,用体验密度对抗生命焦虑;面对衰老,把晚年过成诗意的盛宴。

蔡澜离世后,狮子山下风流数十载的“香港四大才子”终成绝响。金庸的侠义江湖、黄霑的豪情词句、倪匡的科幻宇宙、蔡澜的生活艺术——一个时代的文化星空至此隐没于历史云烟中。

在《活过》的书页间,那份历经战火、看透生死后依然热爱人间烟火的赤子之心永远鲜活。它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照见人性的种种面相;如一封情书,饱含对生活的热忱;更似一场关于“如何活着”的永恒对话。

在这个追求效率至上的时代,当世人将成功异化为标准化模板时,蔡澜用一生践行即兴发挥的生活艺术。他教会我们:生命的精彩不在功成名就的辉煌,而在烟火日常的投入;“吃喝玩乐”亦可成为探寻生命真味的路径。

“我活过。”

这简单三字,是对抗生命虚无的最好武器,也是焦虑时代最珍贵的人间清醒剂。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