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间文化:退躬(韩)诗解析(141)
发布时间:2025-09-14 19:54 浏览量:1
唯识学传人涂继成(退躬)
著名文化学者涂继成:号退躬,唯识学传人。生于1953年9月9日。少读古籍,师承唯识一脉。随韩文畦修学世间行。平生依实业文化立身,文思广涉儒释道科哲五学。近三十年在川内外公益教学中华传统学术课题。文稿近六百万字。曾与许广清先生共同主编《韩文畦文化思想存稿》。退躬先生文化观点有“正慧”、“共生慧”等。
退躬(涂继成)先生
书法作品
六十一、《烂漫春馀》
烂漫春馀更困人,思寻别调仰梁尘;
听罢繁弦还寂寞,韦娘弹不到心声。
这首诗是韩老在优雅雍容的诗风中透露出的一份风流;在悠闲的娱情中透露的一份潇洒。其诗风大有乐府与婉约的情调,也就是汉乐府的情调和五代时期婉约派的情调,通过这首诗,体现了大雅入俗而脱俗的诗风。下面我们分句进入。第一句:
烂漫春馀更困人,
烂漫,这是指的暮春时节,繁花开过,初夏将临。在繁华都市的窄巷子中。因为韩老是住在成都窄巷子22号,所以在繁华都市的背后,有一份小巷的幽静。在这幽静中,他欣赏着烂漫春馀的这一份慵懒的春光。昏昏欲睡的初夏气节,使他在慵懒与散淡的心绪中想到了人间更遥远,更辽阔的一种文化的情绪和境界。这就希望通过音乐的引申,总想在这慵懒的人间之外找到一份飘渺而又神圣的音乐情调。
所以,“思寻别调”,主要表达这样的心态。但是,不可得,高山流水的古琴早已消逝。在哪里去找这样的情调呢?所以只好仰望高高的屋梁,遥想那绕梁三日的古韵和初心了!所以,
思寻别调仰梁尘。
由此他想到了,这个时代的种种声音,乃至于千古从宫廷乐调到文人士大夫的乐调,再到民间市井里面的种种乐调,他把心绪一展开,我们中国是一个诗礼之邦,是一个礼乐的国度,而且诗、书、礼,易、乐、春秋这六经,再加上古的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这一追寻可以说五千年的文明的那种音,那种乐,那种情调,以及各种各样的音乐、节奏、旋律,在这时都进入了他的心绪。他一一搜寻啊!不知不觉巳是在漫步千古。但是,
听遍繁弦皆不是啊!
从宫廷乐到文人士大夫的乐,才子佳人的乐,一直到民间市井的乐,听遍这些繁弦,皆不是。都没弹到他心灵深处的那一份灵魂之歌!或者至情至性之歌啊!所以皆不是。何以故?因为所有这些歌里面,其中最有名的是教坊,专业乐队的歌声,从汉乐府到魏晋遗韵再到唐宫廷乐,一直到两宋乐坊之间的乐,再到明清,辛亥之间各种各样的专业乐,乃至于现在建国以后文革当中的各种各样的市井之乐。
在这里面,最著名的有一个叫韦娘的人,她是盛唐时期最有名的一个歌舞大师,她可以代表上述的种种乐章。就连韦娘的歌和舞,都不能唤醒我心灵深处的那份至性至情的歌,我的心声连韦娘也是弹不出来的。
那么我这份乐是什么呢?凤凰涅槃之乐,乃天籁之外道心、道声之乐,所谓的大音希声之乐。所以韦娘是弹不出希声之大音的。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大象无形,大道无名,大巧若拙,大音希声。我心灵深处这份至性之情的心声是没有声音的,是任何音乐都表达不出来的。所以,“韦娘弹不到心声”。连韦娘这样的古今歌舞大师她都弹不出我心灵这份“道”的声音,这份声音是希声。这份希声的天籁之最,称为大音。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用了四个字表达,这就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啊!这就是道相和道心,道音和初心啊!
韦娘弹不到心声。
这就是这首歌,这首诗所隐藏的韩老这份大我天心的音律。
张老师:韩老心中所追求的,所要听的天籁之声听不到,韩老独唱高标,人间只有繁弦,满耳是呕哑嘲唽难为听,或者说,韩老听见的就是世声的嘈杂,就是人间的纷扰,他所追求的道,他心中的歌,没有和弦,没有和音,没有和韵。所以只有独唱高标了。这是千年一叹啊!
“韦娘弹不到心声”啊!千年一叹啊!
涂先生:我原来模仿这首诗写了一首,这首的最后一句全部用的韩老这一句,但是第二句我改了。第二句就不是“听遍繁弦皆不是”,而用的是“高山空仰伯牙技”,前头两句一时记不到了,“高山空仰伯牙技”。哎,钟子期已死啊!若能再生,那么,我奏流水之曲又何惭啊!其实,“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林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不与世俗合拍,有何叹哉?
张老师:也就是韩老在寻求知音啊!想找到自己的知音。
涂先生:孟浩然曾经有一首怀乡诗,五律。“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他的相思曲,故乡的相思曲,隔在楚天之云外,隐隐云端上,可闻天音啊!那一份思乡之情真是跃然纸上,漫漫云天。所以说真正的乡音,真正的心声,它可用音来传递。但可以超越音的这一份向外,完全以意来听,以心来听,那么山川、河流、云彩、日照、树声、风声乃至于雨声,无不是天地之大音乐。所以天籁之声呐!这就是“道”的真谛了。
大音乐家,一般以自然真谛为最高之音乐。还有人间乐器,有人为计划者,皆非至乐之乐。庄子在《齐物论》中谈最高最美的音乐是天籁。他说:“地籁者,众窍也,人籁者,比竹也,天籁者,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巳者也。”所以说学音乐的人,要记住贝多芬的名言,贝多芬的名言其哲学意境基本上跟庄子是一样了,但他的原话我记不住了。真正的大音乐家基本上都是在身外,在音外,用心去感应天地大自然的那份美,这个才是真正的。美是没得声音的,大音是希声的。
听众:音乐是给灵魂听的。
涂先生:对!好!所以说,谈到人间音乐的至性之情,因为外部的音声本质上都是你的夲性和夲心在无常外境中的一种反应,一次共鸣,心物不二,就是至乐,心若有二,都还在至乐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