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涎欲滴,长葛小吃;不识一字,办了大事
发布时间:2025-09-11 15:11 浏览量:2
【街坊那些年的人和事(上)】
垂涎欲滴,长葛小吃;不识一字,办了大事 ‖老家许昌
文‖袁全印
我的家在后河村,700年前,村(后)南边一条洪河,河北岸有官道驿站(南岸无人居住),当初有人在此开店,方便过路行人,起名后河店,这个村名沿用到明末左右,后来商铺林立,沿河成街改名后河街。清朝晚期,村民为抵御外侵,筑寨自保。因村内有龙泉宫,曾一度以龙泉寨代替了村名,至今多以后河街称之。村里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龙泉寨,是只船,
大船之上有灵泉。
常饮葛仙灵池水,
生就才子与大贤。
“摆蓝池”,说来神,
白布变蓝喜煞人。
后河人杰地亦灵,
不出帝王出翰林。(欲欣赏本文作者袁全印老师上回写的佳作,欢迎点击以下链接:长葛传说:高阁老的棋瘾咋恁大)
这歌谣不知什么年代,何人所编,却一代代传下来,在后河这方热土上久传不衰。
“诗歌民谣都是百姓的心声,也是时代的写照”。这也说出了后河文化底蕴的丰厚。祖先厚赐,后人薪传,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后河这块饱含文化遗产的沃土上,的确人才辈出,名贤多多。
有关文化遗存名绅侠士,笔者已做过记撰。今天要说的是除这些以外,村里那些年那些人和事,仅作备忘而已。
先说当年后河的小吃吧。
当年后河的集市是周围四乡不可相比的,一是集市的规模大而全,交易平和,更因为这里的几道小吃吸引了大家。
冬天天不亮,十字路口周围,灯火一片一片,随着风箱呼哧呼哧的响动,一簇簇火苗窜出炉灶,赶集的人便趁着火光整理摊位。卖吃的身影在火光中游动,随着油锅的翻滚,阵阵清香飘来。
让人为之一振,做烧饼的擀杖声,卖胡辣汤豆腐脑及丸子的锅碗碰击声,乒乒乓乓,不绝于耳。
那掀开的豆腐脑坛清香四溢,沁人心扉;那热腾腾胡辣汤的五味缭绕,香气扑鼻;锅盔火烧炉前,一个个锅盔火烧焦黄焦黄让人垂涎;卖包子的双指一夹,熟练地把一个个肉包甩到平底锅里,整齐有序。
天亮了,只见各个摊位周围或坐或站,“哧溜,哧溜,”“吧咋,吧咋”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会儿冷风吹凉的全身暖和和的。这其中有交易前垫补的,有交易后饱餐的,有专门儿去集上早餐的,也有每早集上一坐像是炫耀的,也有偶尔揣着几个铜板钢蹦儿,为父母,为子孙往家敬老爱幼的。
各家摊位各有特点:席家郭家包子皮儿焦肉嫩,清香入味,柔软绵滑;杨启龙、杨银坡的锅盔烧饼香酥酥的,从集上揣回家,还是皮焦里酥,一吃可口的香气回味无穷;杨宪章的豆腐脑嫩白诱人,老少皆宜,入口便给人带来四面光八面净的感觉,也因为这是用葛仙灵池的水制作的。
杨海滨家的糖糕香甜软糯,油条口齿留香,油馍色味俱佳,花样繁多,穿在柳条上像花环;王宝、黄水成家的胡辣汤,麻辣鲜香,口味浓郁,鲜的会把你逼出汗来,看着都让你食欲大开,垂涎欲滴。刘百选的丸子汤热气腾腾,一扫寒意,令人驻足。
再说后河的“洋桥”和旁边的加水站吧。
“洋桥”位于村东洪河之上,是从京广(汉)铁路直达陉山的运石专线上的一座铁路桥。洋桥是乡亲们对它几十年的称呼,为什么这桥非加一个“洋”呢?一说是东洋鬼子(日本)修的。一说是那时间对舶来品都加一个“洋”。其实是乡亲们误传了。
从京广(汉)铁路分支下来到陉山的这条铁路,是晚清光绪年间由比利时修成的,京广(汉)铁路1897年通车,那这条铁路肯定比京汉通车早,一句话,因为国内修铁路的红石都是从这里走出的,所以说这条铁路当是国内第一条铁路,那这座桥当为中国铁路第一桥了。
洋桥南北横跨洪河之上,长约30余米,宽六米有余,五个桥墩高度在6米以上。由于火车的惯性从陉山下来运红石的火车如果要停稳,就要滑行到距桥头两公里刘士华村南头的东西轨道上,而火车从桥头起步再向北行就出现了坡度。
当时火车的动力是蒸汽,为保证动力十足,锅炉还需不断加水,这个桥头就是一个理想的加水地方。这个加水站就在洋桥南端东侧,这里有专用的水井,高高的加水台。
火车站稳后,司机师傅就会大喊一声“拉水了”。为什么称“拉”?因为上水时只要转动这个上水台,水管对准水箱入口时,拉开水闸(阀门)就行了。
小时候不断到这里玩,一是看火车,二是背着家人洗澡,重要的是看那几间红砖红瓦的几间房。
这几间房坐北向南,单独小院儿,院内花草繁茂,连围墙也是清一色红,看着很洋气,当时的农村有这样的环境确实不多。
院内住着三四个人,许是负责加水,或巡道的吧?夏日的傍晚,我们会在洪河里洗澡,在这小院前滞留玩耍。
夕阳的余晖里,洪河轻轻流淌,红房显得那么耀眼,绽放的光彩铺在洪河里。这时火车一声长鸣后,停靠在桥南端,司机师傅跳下车,张望四周,然后向红房的人招手“拉水了”,红房里的人已经在时刻准备着,他们利索地登上加水台,熟练的转动直角形的输水管道,司机已跳上火车打开进水口,管道调到车顶入水口。
司机略加示意,水阀一拉,哗哗哗流进水箱,当司机看到到达水位时,一个轻微的挥手,下面的水阀就关闭了。他们配合默契,动作优雅,特别是他们那虽脏但合适的铁路工装,令人起敬向往。
洋桥与加水站是当时一大景观,所以这在儿时的记忆里,说什么是忘不掉的。
下面说说俺村的赵坡吧。
赵坡住我家东200米。此人个子不算高,精明干练,以修自行车为业,大字不识一个,但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心公益,不计报酬。
解放初,我们这里没有西医,靠原有的几家中药房维持着乡亲们的小病小灾。他因为进自行车配件经常出外游走,那年外出的时候,意外地生了一场大病,他害怕死在外地,害怕极了,幸好在朋友家住,朋友给他请来西医治疗,结果没花几个钱,就几个小白丸就让他神奇地复原了,他询问朋友才算知道这是西医。
自己接触了西医,看到也感受到西医治病的效果,为什么不把西医引进家乡来呢?他坚定了引进西医造福乡民的决心。他知道医院地点好办,就设在自己家,重要的是要有懂西医的医生。
回家后,他多方打听,结果打听到邻村刘宝贤学过西医,外乡人苏青连也学过西医,且二人在家正寻用武之地。赵坡亲自上门拜访,说明来意,一拍即合。请二人到家后,这个西医诊所就开业啦。
这家诊所是后河一带西医的开始,也是后河人民医院的开端,后来,刘宝贤出任了后河人民医院院长,这正是赵坡造福乡民的美德的光大。
【未完,明天请继续欣赏“街坊那些年的人和事(下)”的精彩内容】
当年的美好时光哪去了?那些曾经影响我们生活的风物为何慢慢无影无踪?为留住更多渐行渐远的消逝的老建筑、老寨、歌谣、现象、老行当、童年游戏等,“老家许昌”汇编了资料《消逝的风物》,希望留住那些影响了几代人的记忆。该资料长约29厘米,宽约21厘米,厚3厘米,重约3.2斤,50余万字,496页,全彩印刷,欢迎留言咨询……
【作者简介】袁全印,长葛市后河镇后河村人,退休教师,河南省民协会员,长葛市民协顾问,省诗词学会会员,杨景尧文教基金会理事。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