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陷害吴京

发布时间:2025-09-11 13:43  浏览量:2

#新一代智己LS6全国试驾开启#

吴京,还是太全面了。

几乎每隔几年就要迎来一次“文艺复兴”,《战狼》时期采访中的“京句”像是挖不完的梗矿。

最近一打开社交平台,谁也逃不过他似笑非笑、摇头晃脑、情绪饱满念叨出的一系列排比句。

全国人民,也是第一次如此关注:“坦克到底有没有后视镜?”

图源:新浪微博

从吴京到“京子”,由战狼至“民办军人”,前几年不容置疑的吴京,终于迎来了被互联网彻底解构的一天。

有人看乐子美美玩梗,有人则真情实感替当事人鸣不平——

“一定是被做局了。”

“吴京承受太多了。”

不过,先别急着替吴京喊冤。

那些一边痛心疾首,一边恨不得代他发律师函的人,或许才正在把他推向更尴尬的境地。

吴京是怎么翻红的?

刷屏片段来自于《战狼2》时期的采访,主持人问他这部电影最大的拍摄难点在哪里。

他回以抑扬顿挫的三连击:

“坦克是没有后视镜的。

枪炮是不长眼的。

还有非洲哥们是语言不通的。”

一套排比下来,硬是把拍电影的辛酸,说出了上战场的悲壮。

《财经周刊》专访

然而,精髓还不止于文采。

说完之后,吴京停顿了一下——

嘴角勾起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头部颤动出迷之频率。

至此,艺术大成。

《财经周刊》专访

“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吴京在八年前娇俏一摆头,则直接改写2025年的抽象格局。

图源:抖音

网友激情原地“造谣”:

“吴京过安检,仪器响了,不是因为‘钢铁般的意志’,而是脖子上的弹簧被发现了。”

“你们都误会吴京了,他是在躲子弹啊!”

志得意满与男子气概的完美融合,造就了独树一帜的幽默感。当然,他的硬汉素材、邪魅语录还远远不止于此。

借此契机,更多早年的发言被一一打捞、集中审视。

比如,吴京到底受过多少伤?

要不是本人说出来,估计没人会信:6岁鼻子断了、8岁脑袋开瓢、9岁右臂断了、14岁下肢瘫痪、17岁鼻子又断了……

《楠得一问》

主持人问这一切是否值得?只见吴京淡淡一笑:伤痕,是男子汉的勋章。

图源:抖音

戏里,冷锋三岁开始喝酒,十七岁偷看女生洗澡。

戏外,《战狼2》成了写给女性观众的一封情书:“中国女性观众太强了,她们希望强者来征服,而这样的女人只能是靠我来征服。”

《国片大首映》

内娱前有爱新觉罗·小菲,后有八旗子弟·阿京——二者确实在性别意识这一块都蛮清朝。

看见EXO照片,吴京问:“这是男的女的”,后面又找补道:“衡量一个男人的标准不要从外型去衡量。”

快问快答环节,又放话,如果儿子长大后“娘炮”,就会大嘴巴抽他。

《大牌驾到》

可以说,吴京以自己为圆心,为全天下的男子气概画了一个半径。

像他的,就算纯爷们;不像他的,就得被开除男籍。

然而谁能想到,在“EXO和吴京谁当过兵”这个问题上,答案其实是EXO。

是的,天天喊着要多读书的吴京,一本正经把“暧昧”念成“暖胃”;天天将坦克、枪炮挂在嘴边的战狼,实际上没当过兵,只能算“在娱乐圈服了兵役”。

图源:小红书

总之,以奶油小生出道,靠意念硬汉了半辈子的吴京,在那些年一度自诩“脾气不好”,无差别扫射八方,火气之旺让人想给他递一碗丝瓜汤降火。

《封面人物》

终于到2025年,他才等来了他的“劫”——在网友的滤镜里重生,甜美变身“狐狸京”。

京言京语也一夜间飞入千家万户。

“上班是没有工资的,下班是没有准点的,老板的饼是画不完的。”

“宿舍是没有空调的,食堂的饭是不好吃的,室友是随机分配的。”

这几天,辛芷蕾拿威尼斯电影节影后,还有人替评委席的赵涛发声:“威尼斯是没有后视镜的......外国人的语言是不通的。”

图源:豆瓣

吴京,确实是太火了啊。

不过,这次翻红和以往不太一样。

无论是“哒咩”还是“绿色中国服”,都更多是作为“表情包”流行。而这一次,却隐约有了点“形象崩塌”的意味。

是真的很爱排比句了。

也不禁让人想起另一个熟悉的面孔——黄磊。

吴京与黄磊,看似一文一武、风马牛不相及,但陨落之路却出奇相似:都是考古引发的“惨案”,都具备某种让当代年轻人集体不适的性格特质。

某些精神气质上,二者宛如异父异母的亲兄弟。

图源:抖音

“武将”吴京能为音乐正本清源,一脸严肃地纠正:“音乐没有演唱,音乐是弹奏,演唱是歌曲,请用对名词。”

“文官”黄磊则能站在一片绿油油的玉米地里,深入浅出地讲解水土流失的奥秘:“氮下去根本吸收不了,水一出,水里氮过多了就养过剩,长绿藻,水里没氧气,鱼就死了,这就叫传说中的水土流失。”

《向往的生活》

虽然这个现象实际上是水体富营养化,但问题不大,重点是那份指点江山、传道授业的劲头。

这厢黄磊一本正经地对着刘国梁发表比赛心法:“乒乓球比谁打得好啊?绝对不是……它比心理素质、运气,还有你的心态,你的信仰。”

《向往的生活》

那边吴京则用一句话得罪两个人。

电影《攀登者》的路演上,他盛赞所有演员都比他拼。

正当大家感动之际,他话锋一转,解释道:“因为我是运动员出身,身体挑战过极限,而他们(胡歌和张译),一个是帅哥,一个是演技派。”

言下之意,不言而喻——虽然张译才是当过兵的那个人。

图源:中国电影报道

他们揣着一颗按捺不住、想给世界万物好好上一课的心。

也都曾一度被捧上神坛,光芒之盛几乎容不下任何质疑的声音。

而如今黄磊几乎只剩下一个名师的名头,演技陷入了窝囊爸爸的套路里,被观众看腻。

吴京因《战狼》系列的成功带来的情绪泡沫,也正消退,他担任出品人并客串的电影《再见,坏蛋》,近期上映,6天票房仅有26.7万,最后惨淡撤档。

图源:新浪微博

作品无法再为他们的人设续费,那些曾经被光环掩盖的细节,就变得更加刺眼。

图源:抖音

更重要的是,时代也变了。

回看吴京令人诟病的“自怜自恋”“大男子主义”“阳刚发言”,会发现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曾是某种被默许甚至被推崇的主流。

吴京谈女人最终还是会喜欢爷们/《非常道》

吴京年少习武,早年间立志成为武打明星、孤身一人在港圈当配角,可想而知没少吃苦,身体的伤痛、精神的孤寂都是必然。

那个年代,武打明星常以伤痕证明敬业,男性气概常与“能吃苦”画等号。

性别意识也不是孤例。

在《非常道》的采访中,谈及“硬汉形象”衰落,“暖男”流行趋势,吴京面露不屑,但尚且克制。

令人咂舌的是,对面的男主持人突然激情发言“谁发明的小鲜肉、暖男”,无字幕的部分隐约可以听见脏话,但发言的、剪辑的、发布的,竟无一人觉得不妥。

“谁tmd发明的小鲜肉、暖男,抽他丫的”/《非常道》

吴京谈及正白旗的祖上、“武状元”的荣光。如今网友扒出他对于八旗的认知不符合史实,清朝武状元也没有出自正白旗的人——但这不太重要,在那场采访中,比吴京笑着说“西直门老邮电局我二祖宅子,凭什么不还给我们家”,更吸睛的是,对面主持人对八旗子弟“老北京有规矩”的赞叹。

不是为吴京来脱,只是陈旧的从来不止是一个人。

骤然成功的吴京,被巨大的声浪托举,他所表现出的自信与狂妄,其实是一个时代回声的集中体现。

只是如今,大家不再买账了。

过往时代金句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打不死我的,使我更强大。”

如今的信条是:“能吃苦的人,就有吃不完的苦。”“打不死我的,一直在打我。”

时代情绪在变化,人们仍向往幸福,但开始质疑所谓“人上人”的价值观。一身“尸味”的身体也承载不住更多的“鸡血”了,淡淡地活着已然用尽全力,最终只有那英的那句隽咏流传——“最烦装X的人。”

疲惫带来的不是互相诉苦的魔法攻击,而是对表演性的抗拒,面对苦难叙事,只想“胡言乱语”“发疯解构”

于是,吴京隔着时空的几连问,便从未如此苍白,如同一拳打进虚空中:

“我让坦克压过你压过吗?

我跳过楼你跳过吗?

我差点死过你死过吗?

中国的蚯蚓我吃遍了你吃过吗?”

《巅峰问答》

不接招的大众,直接降维打击——

网友:我有我妈妈的微信,你有吗?

小狗:我绝过育,你绝过吗?

多邻国:我死过,你死过吗?

谁更厉害,也该被重新定义了。

当调侃的声浪越来越大,还是有一些拥护者感到冒犯:

“吴京既无劣迹,又有实绩,何至于此?”

“到底谁在黑吴京啊?”

从未消失的阴谋论,再度沸腾起来。

但,这场看似声势浩大的“造梗运动”,真的充满了对吴京的针对与恶意吗?又或者,吴京需要他们心疼吗?

答案或许是否定的。

回看“坦克是没有后视镜的”片段,其已经出离了采访语境与电影范畴,它的爆火与吴京曾去汶川救灾,为了拍戏在部队培训18个月等等事例,并不矛盾。

学者亨利·詹金斯所提出的“文本盗猎”概念,恰可用来理解这种现象。所谓“文本盗猎”,是指大众从原始文本中撷取片段,对其进行重新解码和二次编码的行为。

这个词并不带贬义,它指向的是一种在当今网络时代必然的涌现的“参与式文化”:消费者不再被动接收,而是成为积极的内容生产者。

詹金斯尤其强调了这一行为中的主动性、创造力与对主流话语权的反叛。

可以看到吴京并不特殊,公众人物被如此考古、被调侃,已经是大势。

如马頔五年前节目中的“爷们要脸”被考古,激发出全网的“北京孩子”热潮,网友模仿他的“死装”劲:

“毕业论文好写,说实话分分钟写出来,不用一星期,三天。太好写了。为什么不写了,爷们要脸。”

《开饭啦!唱作人2》

也如近期另一位抽象顶流,王源。

大家翻出他的唱功名场面,调侃其水牛音,“哞的一声就开嗓了”,唱功未见长进也被附上贴心的理解,“在伯克利上的网课吧”。

这些被截取的片段天然符合“迷因”(Meme)特质:简短、洗脑、易于模仿。一旦点燃,便可病毒式自发传播。

于是,无论是流量还是才子,哪管你导演还是影后,谁也逃不过被重新审视一番。

这不是好或坏的问题,而是时代所致、话语权变迁的必然结果。

另一方面,吴京所面对的玩梗已经相当温和。

已不是早年间动辄“滚出娱乐圈”的喊打喊杀式口号,它更倾向于一种解构:消解名人的权威光环。

在这个过程中,大家笑着笑着,甚至可能把舆论危机笑出几分亲切感。

图源:新浪微博

面对“闹太套”的英语发音黑历史,黄晓明多次在节目里自嘲。“明学”出圈后,他又在直播中自我调侃:“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中餐厅》

前段时间,马頔的“爷们要脸”,被网友争相模仿。他本人还在微博上互动,顺水推舟地加入了这场狂欢。

图源:新浪微博

同样,黄磊于“毒豆角”事件后,出席戏剧节不忘提醒观众记得吃饭,“这次的饭不是我做的,大家放心吃”,引来一片会心一笑。

甚至有时,被玩梗对于明星来说,是求之不得、神兵天降的救命稻草,比如某“白月光”下场直播,某男艺人的全身而退。

还有很多明星巴不得自己成为洗脑梗,能霸占全网的注意力,但困于营销团队只能写出不尴不尬的词条,也只能卖弄着仅粉丝可见的“好笑”。

当然,每一场玩梗狂欢,都有“纯恶意”的存在,它们大多会伴随着娱乐化的传播、商业性的收编而逐渐消解。如吴京此类,仅仅是对其个性特质的调侃,更只是梗史上的淡淡一笔。还说不定能戳破“有毒的男子气概”的泡泡,让他得以拓展银幕形象的维度。

《面对面》

况且,近些年吴京自己也在采访中反思:

“不是票房高就证明拍得好。”

“之前太急躁,书读得少了。”

吴京谈自己年少轻狂/《面对面》

并公开表达过,不介意大家用他的表情包。

关于娱乐玩梗的边界,确实值得更深入的探讨。

但此时此刻,倒还不必替吴京杞人忧天。

毕竟,还没见过哪个男明星真的是被“玩梗”玩垮的,或者因“X学”而一蹶不振了。

明学、豆角学、爷们学、冰学之类的流行,反而给大众的愤怒卸了力,叠加起来的攻击性还不如对“麦学”“如学”的分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