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在古代夫妻同房被称为“周公之礼”?这和周公有什么关系呢?

发布时间:2025-09-09 22:23  浏览量:2

注意:本文故事情节皆是虚构,人物、地点、事件皆为艺术加工,与现实无关。

文章内容旨在修心明性,启迪智慧,无关封建迷信,若有缘者得见此文,还请理性阅读。

书斋之外,夜雨如注,打在窗棂上,发出连绵不绝的滴答声,为这座古老的京城添了几分沉郁。
在这沉郁之中,一隅书斋却亮着一盏昏黄的灯火,光影摇曳,将窗纸映得通透。

年轻书生李青正伏案苦读,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墨香与旧书的纸页味交织,氤氲在小小的空间里。

他身着一袭青衫,发髻梳理得一丝不苟,眉宇间带着一股与他年龄不符的沉稳,唯有那双眼眸,在灯火的映衬下,闪烁着求知的微光。

正当他沉浸在书海中时,门扉被轻轻叩响。

01

李青抬起头,还未开口,一个爽朗的声音便从门外传来:“青兄,可是还未歇下?我见你书斋的灯火亮着,便知你定又是在挑灯夜读了。”

门被推开,来人正是李青的至交好友王彦。王彦与李青不同,他性情外向,喜好交游,虽也读书,却远没有李青这般痴迷。

此刻,他抖落身上的雨水,将一把油纸伞收起,放到门边,笑吟吟地走入书斋。

“王兄,雨夜来访,可是有事?”李青放下笔,起身为他倒了一杯热茶。

王彦接过茶杯,暖意从掌心蔓延开来,他长叹一声,在李青对面的位置坐下,神情间带着一丝困惑和烦恼。

“青兄,说来惭愧,我此番前来,正是为了一桩俗事,还需你这位饱读诗书的才子为我解惑。”

“何事能让王兄这般纠结?”李青微笑着,他深知王彦的性子,能让他特意冒雨前来求教的,绝非小事。

王彦啜了一口茶,清了清嗓子,略显不好意思地开口:“不瞒青兄,家中长辈催促我尽快完婚,我那未过门的妻子,也时常派人来问候。今日,我与家中老父闲聊,他老人家提起,成婚之后,夫妻之间当行‘周公之礼’,才能和睦美满,白头偕老。我当时只觉得奇怪,这‘周公之礼’,不是朝堂上的规矩吗?怎么也管到夫妻房中去了?我向老父请教,他却只是笑而不语,说日后我自会知晓。”

王彦挠了挠头,脸上的困惑更甚:“我百思不得其解,这‘周公之礼’,究竟是何意?难道夫妻之事,也需要周公来定下规矩吗?”

李青听完,没有立即回答,他那双深邃的眼眸里闪过一丝了然。他将手中的茶杯轻轻放下,嘴角勾起一抹神秘的微笑,像是要讲一个很久远的故事。

“王兄,你问到了一个极好的问题。”他缓缓说道,“这其中,可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典故,并非所有人都知晓。你可知,周公定下的礼仪,远不止于朝堂之上,更深入到寻常百姓的家庭之中。他所推崇的‘周公之礼’,也绝非你我以为的那般简单。”

李青的话语充满了悬念,王彦的目光被他牢牢吸引住,他急切地追问:“青兄,你快说,这典故究竟是何?”

李青没有直接揭晓答案,而是将话题引向了故事的源头。

“在回答你的问题之前,我们得先说说这周公姬旦是何许人也。”李青的语气变得庄重起来,仿佛瞬间化身成了一位说书人。

“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他一生辅佐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又在成王年幼时摄政,制礼作乐,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的基业。他被后世尊为儒家圣人,与孔子并列,其功绩,可谓是彪炳史册。”

李青顿了顿,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杯中浮起的茶叶。

“但你可知,周公的伟大,不仅仅在于他为朝廷制定了严苛的制度,让君臣有别,上下有序。更在于,他将目光投向了最微小的单位——家庭。”

王彦听到此处,有些不解:“家庭?那不就是寻常百姓的小日子吗?这与治国理政,有何关系?”

李青放下茶杯,眼神中透着智慧的光芒:“王兄,你此言差矣。周公曾说过,‘家和万事兴’。他深知,天下太平,首先要做到家家和睦。一个国家的根基,不在于金戈铁马,而在于千千万万个安居乐业的家庭。若家庭不和,夫妻反目,父子离心,那再强大的国家,也终将土崩瓦解。”

02

李青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律,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精心雕琢,充满了引人入胜的魅力。

“王兄,你可知,周公定下的礼仪,远不止于朝堂之上。它就像一棵参天大树,根植于礼制,却将枝叶伸展到了生活的各个角落。这棵大树,想要枝繁叶茂,必须先让它的根系扎得深,扎得稳。而家庭,便是这棵大树的根系。”

李青放下茶杯,目光深邃,仿佛穿过了书斋的墙壁,看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

“你可知,周公当年在制礼作乐时,曾多次微服私访,深入民间。他亲眼目睹了太多因为夫妻不和而导致的家庭矛盾。有的人家,为了一点琐事便争吵不休,小到柴米油盐,大到儿女教育,无一不成为争执的导火索。妻子抱怨丈夫不顾家,丈夫责怪妻子不懂事,久而久之,夫妻之间只剩下抱怨与冷漠,曾经的温情早已荡然无存。”

“更有甚者,因为缺乏尊重,夫妻之间形同陌路。他们同住一屋,却如同两个陌生人,彼此没有交流,没有关怀。家,对于他们来说,不过是一个冰冷的住所,毫无温暖可言。这般景象,让周公深感忧虑。

他看到,这些家庭矛盾,不仅影响了夫妻二人,还波及到了他们的孩子。孩子们在争吵与冷漠中成长,性情变得暴躁或怯懦,无法健康地发展。同时,邻里之间也受到波及,一家不安,往往会影响到整个村落的和谐,甚至引发更严重的社会矛盾。”

李青的声音带着一种悲悯,他将周公的所见所闻描绘得栩栩如生,让王彦仿佛身临其境。

他能够感受到周公当年那种“忧国忧民”的圣人之心,他不仅仅是位高权重的摄政王,更是一位真正关心百姓疾苦的智者。

“周公意识到,若想天下太平,首先要做到家家和睦。若家庭不和,夫妻反目,那再强大的国家,也终将土崩瓦解。他深信,一个国家的根基,不在于金戈铁马,而在于千千万万个安居乐业的家庭。他认为,礼,不该只约束君臣,更应深入到百姓的家庭生活中,约束夫妻之道,让婚姻变得神圣而庄重。”

李青的话语充满了悬念,王彦被他牢牢吸引,他急切地追问:“青兄,你快说,这典故究竟是何?周公又是如何将这堂堂的‘礼’,融入到夫妻生活之中的?”他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这位圣人,究竟是如何将夫妻之情,与宏大的礼制联系在一起的。

“别急,王兄,听我慢慢道来。”李青嘴角微翘,他知道,此刻王彦的好奇心已经被他彻底勾起。

他端起茶杯,轻抿一口,继续说道:“周公回到朝堂之后,便立即召集了众位贤臣,共同商讨如何规范夫妻之道。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将治国之道,融入到家庭之中;将朝堂之礼,渗透到婚姻之中。”

“他提出了一套详细的‘婚俗之礼’,从最开始的‘纳采’,也就是男方向女方提亲;到‘问名’,询问女方姓名和生辰八字,以求匹配;再到‘纳吉’、‘纳征’、‘请期’,直到最后的‘亲迎’,也就是新郎亲自去女方家中迎娶新娘。

每一个环节,都规定得井井有条,充满了仪式感。

这套礼仪,不仅仅是为了让婚姻变得庄重,更是为了让男女双方在每一步的仪式中,都能够感受到彼此的诚意与尊重,也让双方家庭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彼此,从而避免因草率而导致的婚姻不幸。”

“但周公的智慧,远不止于此。”李青的声音低沉了下来,他将故事带到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话题。

“他认为,婚姻的最高境界,并非仅仅是物质的结合,也并非仅仅是仪式的完成,而是情感与精神的完美融合。因此,他还特别强调,夫妻同房也应有礼有节,并非粗鄙之事。”

“他认为,夫妻之亲密,是婚姻的升华,是情感的最高体现。这种亲密,不应只是为了繁衍后代,更应是为了增进夫妻之间的感情,让彼此的心灵更加贴近。

这种行为,应该像朝堂之礼一样,有规矩,有尊重,有温度,而非仅仅是生理上的冲动。这,便是‘周公之礼’的另一层深意。”

03

李青的声音在书斋中回荡,每一个字都像是落在了王彦的心坎上。他端起茶杯,不再急着饮用,而是静静地听着,眼神中充满了探求的渴望。

窗外的雨声已变得微不可闻,夜色更深,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下来,只为了聆听这段古老的智慧。

李青见王彦沉浸其中,满意地笑了笑,继续说道:“周公的智慧,不仅仅在于制定了宏大的礼仪,更在于他看到了这礼仪背后的人情。他知道,再完美的制度,若不能与人心相通,也只会沦为一纸空文。所以,他将目光投向了最细微、最根本的人性,尤其是夫妻之间那种最微妙、最亲密的关系。”

“周公在一次民间巡视中,曾亲眼目睹了一件令他触动至深的事情。”李青的声音变得低沉而富有情感,仿佛在为王彦描绘一幅生动的画卷。

“在一个小村庄里,他看到一对年轻的夫妻,两人新婚不久,却已是矛盾重重。丈夫是一个朴实的农人,每日辛勤劳作,却不善言辞,不懂得表达爱意。妻子则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姑娘,渴望得到丈夫的关怀和体贴。日子一久,误解便如杂草般疯长。”

“周公曾看到,丈夫带回了一束野花,想送给妻子,却只是笨拙地放在了桌上,没有一句多余的话。而妻子看到那束花,非但没有喜悦,反而误以为丈夫只是随手捡来,根本没有将她放在心上。

于是,她便将那束花扔在了地上,转身回到屋中,流下了委屈的泪水。丈夫看到这一幕,满脸茫然,他无法理解妻子的反应,只能站在原地,不知所措。”

李青顿了顿,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似乎也在为这对夫妻感到惋惜。

“周公看到,夫妻之间的隔阂,往往并非源于恶意,而是源于误解和缺乏沟通。他意识到,若想让家庭和睦,仅仅依靠礼仪的约束是不够的,还需要让他们学会如何去爱,如何去表达,如何去理解。他开始思考,如何才能让夫妻之间的关系,变得像流水般柔和,像美玉般温润。”

“于是,他召集众贤,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理念:夫妻之道,当以‘情’为本,以‘礼’为辅。他认为,‘礼’是外在的规范,它让婚姻有了仪式感,让夫妻有了敬重之心。但‘情’才是内在的动力,它让夫妻有了温度,让家庭有了生机。他认为,若想真正解决家庭矛盾,就必须从情感的源头入手,教会百姓如何去经营婚姻。”

李青的讲述让王彦深受触动,他原本以为周公只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圣人,如今却发现,这位圣人竟如此关注寻常百姓的生活。

他不由得问道:“那周公又是如何将这‘情’与‘礼’结合起来的呢?”

李青的嘴角勾起一抹神秘的微笑,他目光炯炯地看着王彦,缓缓将故事道来。

04

周公在民间巡视的所见所闻,深深触动了他。回到都城后,他立即召集了众位贤臣,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和盘托出。

贤臣们听后,无不肃然起敬。他们从未想过,治国之礼,竟能延伸到百姓的家庭之中。

周公对着众贤说道:“治天下者,当知民心所向。民心所向,始于家和。家和者,必先夫妻和。吾观民间,夫妻不睦者甚多,其因多为无礼、无情、无德。若不加以规范,长此以往,必将动摇国本。”

于是,他提出了一套详细的“婚俗之礼”。

这套礼仪,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交换,更是情感上的交流。它包括了“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每一个环节,都规定得井井有条,充满了仪式感。

在“纳采”环节,男方要向女方家庭呈上礼物,以表达对女方的尊重和求婚的诚意。这不仅仅是物质的馈赠,更是情感的开始。

周公强调,礼物不在于贵重,而在于心意。

“问名”环节,男方要询问女方的姓名、生辰八字,以求匹配。

这看似是迷信,实则是为了让双方家庭有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彼此,从而避免因草率而导致的婚姻不幸。

“纳征”环节,男方要向女方家庭赠送聘礼。

周公规定,聘礼要合乎礼仪,不可铺张浪费。这既是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也是为了让婚姻回归其本质,而非沦为物质的交易。

“亲迎”环节,新郎要亲自去女方家中迎娶新娘。

周公规定,新郎在迎娶新娘时,要向女方家庭行跪拜之礼,以表达对岳父岳母的尊重和感谢。
这既是孝道,也是对婚姻的承诺。

然而,周公的智慧远不止于此。他深知,婚姻的最高境界,并非仅仅是仪式的完成,而是情感与精神的完美融合。因此,他还特别强调,夫妻同房也应有礼有节,而非粗鄙之事。

他认为,夫妻之亲密,是婚姻的升华,是情感的最高体现。

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夫妻双方在亲密之时,也能感受到彼此的尊重与爱意,从而将情感推向更高的层次。

这种行为,应该像朝堂之礼一样,有规矩,有尊重,有温度,而非仅仅是生理上的冲动。

这,便是“周公之礼”最核心的精髓,也是它流传千古的原因所在。

李青的声音充满了敬佩,仿佛在向王彦展现一个被世人误解已久的伟大思想。

他目光炯炯地看着王彦,缓缓说道:“所以,你所听到的‘周公之礼’,并非单纯指房事,而是指一种合乎礼仪、互相尊重、充满温情与美好的夫妻关系。它让夫妻关系变得有仪式感,有温度,也更符合人伦。”

05

李青的讲述让王彦深受触动,他原本以为的“周公之礼”只是房中俗事,如今听来,却是一套如此深奥而充满人文关怀的婚姻哲学。

他不禁感叹道:“原来如此!我等凡夫俗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竟将圣人的大智慧误解至此。”

李青微微一笑,目光中透着一丝了然。

“王兄不必自责,这便是典故的精妙之处。它就像一扇窗户,只有真正推开,才能看到窗外的风景。”他端起茶杯,示意王彦也喝一口,润了润嗓子,继续说道:“其实,这‘周公之礼’之所以如此深入人心,还与周公的另一项才能有关。”

王彦好奇地追问:“另一项才能?莫非周公除了制礼作乐,还有别的本事?”

李青神秘地笑了笑,缓缓吐出三个字:“周公解梦。”

王彦闻言,一脸茫然。

“解梦?这与夫妻之礼又有何干系?”

李青解释道:“周公不仅是治世的圣人,他还是一位解梦的大师。他认为,梦境并非虚无缥缈,而是人潜意识的投射,是内心深处情感与欲望的反映。他曾作《周公解梦》,将梦境分为各种类别,认为通过解读梦境,可以洞悉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周公将这一理念,巧妙地融入到了他的夫妻之道中。”李青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仿佛在揭示一个古老的秘密。

“他提出,夫妻之事若能像梦境般美好,既有肉体之欢,又有精神之合,才是真正合乎礼法的。他认为,梦中的美好,往往源于内心的渴望与期待,是纯粹而美好的。夫妻之间的亲密行为,也应当如此,它不应只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更应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是灵魂的共鸣。”

李青的讲述,让王彦茅塞顿开。

他恍然大悟:“原来如此!这‘周公之礼’,并非单指房事,而是指一种合乎礼仪、互相尊重、充满温情与美好的夫妻关系。周公希望夫妻之间能够像梦境般,既有肉体上的亲密,又有精神上的契合,这才是真正的合乎礼法!”

李青赞许地点了点头,为王彦的领悟而感到欣慰。

“正是。周公认为,夫妻之间的亲密行为,应当是礼仪的最高体现,是情感的升华,而非简单的生理需求。它需要夫妻双方的共同付出,需要彼此的尊重与理解。当夫妻之爱,达到了梦境般的纯粹与美好时,那便是周公所倡导的‘礼’的最高境界。”

06

李青见王彦有所领悟,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端起茶杯,与王彦手中的茶杯轻轻一碰,发出了清脆的响声。

他继续说道:“王兄,你以为周公的伟大,仅仅在于他制定了这套礼仪吗?不,他更伟大之处在于,他将这套礼仪,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以身作则,成为了‘周公之礼’最生动的注脚。”

周公姬旦,摄政王,制礼作乐的圣人,其声名之隆,足以让天下百姓顶礼膜拜。

然而,他深知,言传不如身教。若要让那套凝结了他心血的“婚俗之礼”真正深入人心,就不能只靠冰冷的文字和严苛的规矩,更需要一个活生生的榜样。

而这个榜样,他选择了他自己。

李青的声音变得更加低沉而富有磁性,仿佛在为王彦描绘一幅遥远的画卷。他讲述了一个在周公身边流传的真实故事。

那是一个深秋的傍晚,周公处理完一天的政务,疲惫地回到寝宫。他的妻子,一位温婉贤淑的女子,早已为他备好了热汤。

她没有像寻常的王妃那样,坐在高位上等待侍女伺候,而是亲自端着汤碗,走到周公面前,轻声说道:“旦,政务繁忙,莫要累坏了身子。先喝碗热汤暖暖胃吧。”

周公闻言,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温柔的笑容。

他接过汤碗,却没有立即饮用,而是先将妻子的手握在手中,轻声问道:“你今日可好?可有烦心之事?”

妻子摇了摇头,眼中满是柔情:“我一切安好,只盼你政务顺利,身体康健。”

周公听罢,心中一暖。

他放下汤碗,对妻子说道:“今日朝堂之上,有臣子为了一块封地争执不休,险些大打出手。我虽居于高位,却也深感力不从心。若非有你在旁,与我相伴,我怕是早已心力交瘁。”

妻子闻言,轻声安慰道:“君子忧道不忧贫。你所做之事,利国利民,功在千秋。你心中有大义,有天下,我又怎会成为你的负担?”

周公听罢,深深地看着妻子,眼中满是敬佩。

他知道,自己的妻子并非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子,她有智慧,有情怀,是自己最坚实的后盾。他与妻子之间的对话,没有丝毫的隔阂与敷衍,充满了真挚的爱与尊重。

李青的声音顿了顿,他看了看王彦,见他正聚精会神地听着,便继续说道:“王兄,你可曾见过,有哪位君王会与自己的妻子如此坦诚相待?周公的伟大,就在于此。他将妻子视为知己,将家庭视为港湾。

他从不因为自己是位高权重的圣人,便对妻子颐指气使,反而将妻子视为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伴侣。夫妻之间,相敬如宾,举案齐眉,成为了当时朝野的典范。”

李青继续讲述另一个故事。

有一年,周公在宫中设宴款待群臣。

宴会散去后,有人看到周公与妻子并肩而行。他们没有华丽的服饰,没有盛大的仪仗,只是在月光下,手牵着手,静静地走着。

周公的身影高大而挺拔,他的妻子则娇小而温柔。他们的身影,在月光的映衬下,被后人传为佳话,成为了“周公之礼”最生动的注脚。

那位看到这一幕的臣子,名叫张伯。

他回到家中,久久不能入眠。他想起自己的妻子,想起自己平日里对她的冷漠与不耐烦。他反思,自己虽然在朝堂之上对周公毕恭毕敬,但回到家中,却常常因为一些琐事而对妻子大呼小叫。

他终于明白,周公所倡导的“礼”,并非仅仅是朝堂上的规矩,更是渗透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细节的处世之道。

第二天,张伯早早来到周公的府邸,向周公请教。

他问道:“君上,臣有一惑,不知当讲不当讲。”

周公笑道:“张伯,你我君臣,有何不可讲?你请说。”

张伯红着脸,将自己的困惑说了出来。他问道:“君上,您身居高位,却对夫人如此尊重,如此体贴。臣自愧不如。臣想问,这夫妻之道,究竟如何才能做到像您这般?”

周公听后,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张伯,你可知,为何我等君子,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张伯答道:“此乃圣人之道,我等自当遵从。”

周公微微一笑:“然也。但你可知,这‘齐家’,是何等重要?家中不和,何以治国?夫妻不睦,何以平天下?真正的礼,不在于华丽的辞藻,而在于细微的行动。我对妻子好,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而是为了让她感受到我的爱与尊重。只有这样,我们的家庭才能和睦,我们的孩子才能健康成长,我们的国家才能稳固。”

张伯听后,恍然大悟。

他向周公行了一礼,感激地说道:“君上,臣受教了。臣回去后,定会好好对待妻子,经营好自己的家庭。”

李青的声音充满了敬意,他目光炯炯地看着王彦,缓缓说道:“周公认为,夫妻之间的亲密,不仅是肉体上的结合,更是精神上的契合。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告诉世人,真正的爱情,并非仅仅是占有,更是尊重、理解与付出。这便是‘周公之礼’的最高境界。”

07

李青的声音充满了敬意,他将周公的智慧描绘得淋漓尽致,那份以身作则的真情实意,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

他目光炯炯地看着王彦,缓缓说道:“周公认为,夫妻之间的亲密,不仅是肉体上的结合,更是精神上的契合。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告诉世人,真正的爱情,并非仅仅是占有,更是尊重、理解与付出。这便是‘周公之礼’的最高境界。”

窗外的雨已经完全停了,天色微明,第一缕阳光透过云层,洒在了书斋的窗纸上。
那微弱的光芒,仿佛也照亮了王彦的心。

他端起茶杯,向李青敬了一杯,脸上写满了从未有过的庄重与诚恳:“青兄,今日听你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周公之礼’,我算是明白了。它教会了我,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丈夫。”

他将杯中茶一饮而尽,像是喝下了所有的困惑与迷茫,又像是饮下了所有即将付诸实践的智慧与勇气。

他原本对婚嫁之事心存的些许轻慢,此刻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神圣的使命感。

王彦的眼中闪烁着光芒,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未来。

他想到了家中那端庄贤淑的未婚妻,想到了她曾派人送来的问候,想到了自己以往的粗心大意。
他下定决心,回去之后,他要像周公对待妻子那样,将她视为自己的知己,与她分享喜怒哀乐,倾听她的心声。

他要将婚姻视为一场庄严的仪式,而不是一场简单的结合。他要用真心去爱,用行动去尊重,用理解去包容。

“青兄,我回去后,定会将今日所学,牢记于心。我不仅要行‘周公之礼’,更要将这礼仪背后的情意与精神,融入到我的婚姻生活之中。我要让我的家庭,像周公的家庭一样,充满温情与美好。”王彦的话语铿锵有力,字字都透着新的觉悟。

两人相视一笑,心中对周公的智慧充满了敬意,也对未来的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

窗外的天色大亮,整个世界都仿佛被洗涤了一般,焕然一新。那滴答作响的雨声已远去,取而代之的是清晨鸟儿的鸣叫,预示着一个充满希望与美好的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