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女教师患糖尿病后跑马拉松,3年后尿毒症,原来她有5个习惯
发布时间:2025-09-08 21:14 浏览量:1
29岁,正是年纪最不拿健康当回事的阶段。她站在讲台上,课讲得头头是道,马拉松跑得风风火火,朋友圈晒得热火朝天。
但她不知道,身体这座“工厂”,某个角落已经开始漏油、冒烟、起火。糖尿病,悄悄摸进她的血管;跑步没能赶走它,反而把它请进了门。三年后,医生说出那两个字时,她才发现,一切都不是“突然”的。
尿毒症,不是病来如山倒,而是日积月累的自我消耗。
我们常常把运动当作万能解药,把喝水当成排毒圣品,把“年轻”当成免死金牌。可身体不讲道理,讲的是规律。那位女教师,三年前确诊2型糖尿病,像很多人一样,她不甘心、不信邪、不服输。
她开始跑步,参加马拉松,控制饮食,试图“逆转命运”。可三年后,她还是走到了肾病的终点站。
医生的病历本上写着:糖尿病肾病进展至终末期肾衰竭,血肌酐上升,尿蛋白+++,需要透析治疗。
这是个标准病例。糖尿病,运动积极,饮食不规律,情绪波动,体重反复,肾功能恶化。
听起来很矛盾不是吗?天天跑步,怎么还会尿毒症?这不是打了健康的脸吗?可惜,“运动”三个字,不是护身符,乱用就是毒药。
她有五个习惯,乍一看都“挺健康”的,但细细一拆,全是“伪健康”陷阱。
第一个习惯:空腹晨跑。很多人喜欢在清晨空腹跑步,觉得这样燃脂更快。的确,脂肪是动了,但胰岛素也崩溃了。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本就不稳定,长时间空腹运动,很容易出现低血糖甚至昏迷。而反复低血糖,反过来又会刺激肾上腺素分泌,长此以往,肾脏成了第一批“受害者”。
第二个习惯:极端控糖饮食。她把所有主食都剔除,连一颗米饭都不碰,水果也不敢吃。看似自律,其实是自残。糖尿病患者不是不要糖,是要稳定血糖。
极端控糖会让身体进入应激状态,动用糖异生反应,肝脏拼命造糖,血糖反而更难控制。蛋白质摄入过多,肾脏就要加班加点清理氮废物,这正是糖尿病肾病的加速器。
她的肾,根本不是糖尿病毁掉的,是她自己逼着它超负荷运转。
第三个习惯:信奉“汗出即健康”。她每次马拉松都跑到极限,甚至体温发烫、心跳飙高才觉得“有效果”。但人体不是发动机,发热不是功勋章。
糖尿病人本就神经末梢受损、循环功能差,运动过度不但不能增强免疫,反而容易诱发心律紊乱和肾小管损伤。汗水排走的是水分,不是毒素;毒素,是肾在处理。她拼命跑,其实是把肾逼上绝路。
第四个习惯:情绪压抑型人格。她是个完美主义者,课件要做到每一页都对齐,学生不及格她比学生还焦虑。糖尿病和情绪波动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长期压抑、焦虑,会让皮质醇飙升,增加胰岛素抵抗。而高皮质醇状态下,血压容易升高,肾小球就像长期开足马力的水泵,迟早要烧坏。中医讲“怒伤肝,思伤脾,恐伤肾”,情绪伤肾,不是玄学,是生理反应。
第五个习惯:忽略夜间起夜频繁。她以为是喝水多所致,没当回事。但夜间多尿,其实是糖尿病肾病最早期的信号之一。
肾小球滤过功能变差,开始出现微量白蛋白尿的时候,身体会以“起夜”这种方式发出警告。她没听见,或者说,不愿意听见。等到她愿意听的时候,肾功能已经掉到了不到30%。
肾脏不是突然坏掉的,它只是一直在“悄悄辞职”。
糖尿病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在自以为“很健康”的路上,一路狂奔,结果把最脆弱的器官耗尽了。
糖尿病肾病是中国第二大尿毒症成因,仅次于高血压。数据显示,超过40%的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10年内出现肾功能下降。而在这些患者中,只有不到一半在发病初期接受了干预。
原因很简单,初期没有症状,甚至连体检都看不出来。真正能发现的,是“微量白蛋白尿”——一项被很多人忽略的小检查。
从中医角度看,糖尿病属“消渴”范畴,初期多为阴虚火旺,后期转而脾肾两虚。若不调养,气阴两伤,肾精日损。马拉松等耗气运动,不是不可为,而是要量力而行,顺应体质。不是所有人都能“跑出健康”,有些人跑出的是“终点线”。
她的故事不是个例。历史上,晚清名臣李鸿章就因糖尿病并发症而病重至死。民国才子徐志摩,也曾因饮食极不规律、情绪波动剧烈而被怀疑患有糖尿病。古今中外,糖尿病从不挑人,只挑“忽视它的人”。
真正的健康,不是朋友圈里的跑步轨迹,也不是食谱上的“低碳高蛋白”,而是听见身体的每一个求救信号,然后温柔地回应它。
如果你已经确诊糖尿病,第一件事不是跑步,而是了解自己是哪种体质,肾功能状态如何,是否合适高强度运动。运动不是万能药,而是一把双刃剑。
如果你觉得自己“还年轻”,那就更要清醒:糖尿病不是中老年专属,它越来越偏爱年轻人。长期熬夜、饮食紊乱、情绪压抑、饮水不足、不运动或运动过度,都是它的“招人启事”。
不是所有的健康习惯都适合所有人。健康从来不是模仿出来的,而是理解之后的选择。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资料: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2.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糖尿病肾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
3. 《中国糖尿病肾病流行病学研究报告》人民卫生出版社
- 上一篇:舞剧《垂虹别意•唐寅》11月将在苏州首演
- 下一篇:黄兴的婚姻生活(凌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