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诗坛巨匠与民生诗人
发布时间:2025-09-07 12:27 浏览量:3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首《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个贫苦老人的形象,令人动容。然而,白居易的诗歌世界远不止于此——他既是关心百姓疾苦的“人民诗人”,也是写下缠绵悱恻《长恨歌》的浪漫才子。他的一生,经历了盛唐的繁华与中唐的动荡,在官场浮沉中坚守初心,用诗歌记录时代,影响后世千年。
担任左拾遗时所作: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公元772 年,白居易出生在河南新郑的一个小官僚家庭。彼时安史之乱的余波未平,藩镇割据的战火时常蔓延到中原大地。为躲避兵祸,年幼的白居易跟着家人辗转吴越,在江南的烟雨中度过了童年。
“家贫多故,年二十七方从乡试”,他在《与元九书》中这样回忆早年的艰辛。为了让儿子出人头地,父亲白季庚严格督促学业,白居易常常 “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寒冬腊月里,他冻得手指发僵,就用嘴呵气暖一暖再写;夏夜蚊虫叮咬,便坐在煤油灯下裹紧衣衫苦读。十六岁那年,他带着诗作拜见名士顾况,对方见他名字打趣道:“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可当读到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时,顾况当即改口:“有此诗才,居亦何难!”
10岁时所作: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公元800 年,白居易考中进士,与元稹结为挚友,两人常一起探讨诗文,史称 “元白”。这段苦读岁月不仅锤炼了他的文笔,更让他目睹了战乱中百姓的苦难,为日后 “文章合为时而著” 的创作理念埋下伏笔。
公元806 年,白居易在长安担任翰林学士,后又任左拾遗。这个官职虽品阶不高,却能直接向皇帝进言。年轻的诗人满怀报国热忱,写下《策林》七十五篇,针砭时弊,提出改革主张。
他的诗歌在此时变得格外锋利。看到宫廷挥霍无度,便写《秦中吟・买花》:“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目睹官吏欺压百姓,就作《观刈麦》:“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这些诗像一把把匕首,刺破了太平盛世的假象,以至于 “权贵豪近者相目而变色”。
最著名的当属《长恨歌》。元和元年冬天,白居易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谈及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王质夫提议:“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 白居易挥笔而就,用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道尽爱情的缠绵,又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暗讽外戚专权。这首长诗很快传遍长安,甚至传到宫中,连唐宪宗都对其赞叹不已。
担任翰林学士时所作: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公元815 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刺客杀害,白居易不顾自身官微言轻,上书请求严惩凶手,却因 “越职言事” 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是他人生的重大转折点。
秋夜的浔阳江头,白居易送别友人时,听到江面传来琵琶声。寻声而去,见一弹琵琶的女子诉说身世:“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相似的贬谪境遇让白居易感同身受,写下《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一句,道尽了失意者的共鸣。
担任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州的岁月让白居易的诗歌风格发生变化。如果说早年的诗如烈火,此时便如清泉,少了些锋芒,多了些通透。他在庐山修建草堂,写下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在山水间寻找心灵的慰藉。这段经历也让他明白,除了直言进谏,用诗歌唤醒民心同样重要。
公元822 年,白居易调任杭州刺史。刚到任时,他发现西湖堤坝年久失修,农田灌溉困难。于是组织百姓疏浚西湖,筑成一条长堤,后人称之为 “白公堤”。他还写下《钱塘湖春行》记录西湖美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担任杭州刺史时所作: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在杭州,他不仅兴修水利,还减免赋税,深受百姓爱戴。离任时,杭州百姓扶老携幼前来送别,他感动地写下 “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825 年,白居易又任苏州刺史。苏州城当时因战乱残破不堪,他上任后重修城墙,疏浚河道,让这座江南名城恢复生机。在苏州,他写下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担任苏州刺史时所作: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在苏杭的日子里,白居易将政务与诗意结合,既做了实事,又留下了佳作。他说:“为官者,当为民谋利,亦当为后世留文。”
公元829 年,白居易因身体不适,辞去刑部侍郎职务,回到洛阳定居。在洛阳,他买下履道坊的宅院,与刘禹锡等老友时常相聚,饮酒赋诗,号称 “香山九老”。
67 岁时所作:每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好事者相过,必为之先拂酒罍,次开诗箧
晚年的白居易看淡名利,醉心佛法。他出资重修香山寺,自号 “香山居士”,写下《醉吟先生传》描述自己的生活:“每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好事者相过,必为之先拂酒罍,次开诗箧。酒既酣,乃自援琴,操宫声,弄《秋思》一遍。若兴发,命家僮调法部丝竹,合奏《霓裳羽衣》一曲。”
846 年,白居易在洛阳病逝,享年七十五岁。临终前,他遗嘱将自己的诗集藏于香山寺,供后人研读。唐宣宗李忱为他题写悼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白居易的一生,是诗人的一生,也是斗士的一生。他用诗歌记录时代,用行动践行理想,从少年苦读到老年归隐,始终保持着一颗赤诚之心。正如他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所写,他的诗歌和精神,如原上之草,历经千年风雨,依旧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