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所公办学校,至今还是成都的重点中学!

发布时间:2025-09-07 09:40  浏览量:2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学

就在成都

常璩 著

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

在成都这座2300万人口的超大中心城市里,“四七九”是家长们对于公办中学的“天花板”定义——四中、七中、九中,代表着初高中最可靠的升学保障,而排名首位的“四”,被成都人视为“谐音梗”,因为成都话平翘舌不分,所以,“四”被认为是“石”的读音代表,也就是石室中学。

石室中学的本部,位于成都繁华市区的文庙前街,即使不论现如今成都“内环”之中的寸土寸金,在古代的成都地图上,这里也是绝对的“黄金地段”,背靠成都各个官署和衙门所在的少城,紧邻因蜀锦等商贸繁华而热闹的锦里,不远处就是货物中转、人流往来的中心,杜甫笔下的“门泊东吴万里船”的万里桥,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公办学校——文翁石室,正是石室中学得名所在、渊源所起。

在秦国蜀郡太守李冰治水、以都江堰滋养出丰饶富庶的“天府之国”之后,汉初,成都又迎来了一位赋予城市深厚底蕴的太守,文翁。据史料记载,文翁名党,字仲翁,庐江郡舒县人(今安徽省舒城县),“文翁”二字是当时百姓对他的敬称。这位出生于公元前187年的西汉名臣,历经文帝、景帝、武帝三朝,治理巴蜀、推行教化、大兴水利,尤其是开了中国公学先河。

始,文翁立文学精舍、讲堂,作石室,一日玉室,在城南。

▲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中记载,“孝文帝末年,以庐江文翁为蜀守,穿湔江口,溉灌繁田千七百顷”,同时,“始,文翁立文学精舍、讲堂,作石室,一日玉室,在城南”。

短短数语,勾勒出文翁任蜀郡太守时的创举。面对当时“蜀地僻陋,有蛮夷风”的现状,文翁深觉教化之重要,毅然“立学官于成都市中”,开创了中国地方政府兴办公立学校之先河。

在办学模式上

文翁亲自挑选“聪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东诣博士受七经,还以教授”,打造了成都的“高级教师队伍”。

在培养理念上

文翁常令学生至官署实习政事,“每出行县,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开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先例。

在校风养成上

校舍以石头筑就,既坚固耐用,又象征治学之坚定不移,故得名“石室”,这一名称跨越千年延续至今。

在办学效果上

广泛招收蜀地的青年子弟入学,“学徒鳞萃,蜀学比于齐鲁”,使得成都的教学质量和成果,“跻身全国一流”。

西汉朝廷看到文翁办学的成效,“令天下郡国皆立文学”,开启了全国范围内设立“公办学校”的新趋势。在文翁石室的“校友榜”上,更有着司马相如、扬雄等为人所熟知的汉代才子。

另外,《华阳国志》中还记载了“文翁石室”开办分校——“州夺郡文学为州学”,文翁创办的官学,西汉时为郡学,也就是成都的“市属学校”,但在东汉时,却已升格为州学,也就是四川的“省属学校”,于是蜀郡府另择地新办郡学,于夷里桥(成都城西南南河方向)南岸道东边另建郡属官学,也就是如今锦里旁。

部分图片由AI生成

记者|强罡

编辑|张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