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萌娃“爆款名”,为何“画风突变”?
发布时间:2025-09-06 08:10 浏览量:1
#梓涵子萱的时代过去了##新一代萌娃自带古典美# ……随着各地小学陆续开学,一年级新生的名字话题接连登上热搜。
“沐宸”“若汐”“鹿鸣”“扶苏”“邕熙”……人们纷纷感慨:“光看这些名字,就能拍一部古偶剧了!”
名以正体,字以表德。中国人历来重视给孩子取名,名字里寄寓着殷殷的期许,也反映了社会变迁和时代气质。
这一代萌娃名字为何变了?其中藏着哪些密码?
“子涵梓萱”退潮,“浩宇一诺”驾到
“子涵和梓涵进教室,不小心撞倒了紫涵和子晗,子轩和紫萱吓得后退几步,梓轩和梓萱跑来帮忙……”
这段调侃“爆款名扎堆”的段子,曾戳中无数人的心。然而,有细心的网友发现,本届一年级新生中“子涵梓萱”明显退潮,萌娃名字的“画风变了”。
“国风吹拂,诗意氤氲”。
本届新生名字里,古典色彩肉眼可见。比如,“扶苏”“鹿鸣”都出自《诗经》,前者为“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后者是“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弥漫风雅气息;“邕熙”则出自晋代典籍。
这些年,“女诗经、男楚辞”的取名理念广为流传,越来越多家长将古代典籍视为“取名宝典”,争相让孩子的名字成为“行走的诗笺”。
北京语言大学命名文化研究中心2024年的调查显示,采用诗词典故的新生名字占比已达38.7%,较2015年增长近三倍。
“网感流露,爆款焕新”。
本届一年级新生多出生于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全国姓名报告”显示,该年龄段迎来了新的爆款名字——男孩名是“浩宇”“浩然”等,女孩名是“一诺”“欣怡”等。“子涵梓萱”排名有所下滑,但在榜上仍占一席之地。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新的爆款名带有鲜明的网络印记。不少家长受热门网游、网文、网剧等影响,不知不觉间将角色名字融入孩子名字,造成了新的扎堆现象。这与当年言情剧导致“子涵梓萱”流行,可谓异曲同工。
而从报告趋势看,明年、后年入学的新生中,“奕”“沐”“宸”“语”“汐”等字眼,将成下一代爆款。
“性别界限,渐趋模糊”。
在过去,“男性阳刚、女性柔美”,名字往往界限分明。但在本届新生中,“沐宸”“梓轩”“琮文”等中性名字愈发流行,男女均适配。
青岛福州路小学一年级新生的名字牌放在课桌上 韩星 摄
这种变化背后,是刻板印象的逐步淡化,社会包容度的显著提高。家长更注重名字本身的意蕴与美感,希望孩子能在更自由的氛围中快乐成长。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爆款名”
“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
在中国,名字有着丰富的内涵,也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从古至今,几乎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流行款”。
“生存KPI”,企盼健康和长寿。
先秦时期,人们取名往往较为质朴。比如,鱼是上等食物,也是取名的热门元素。国君送给孔子一条鲤鱼,孔子便给儿子取名孔鲤,字伯鱼;晋国有羊舌鲋,卫国有祝鮀,楚国有公子鲂等。
秦汉人喜欢把健康长寿的愿望写进名字。《老子》多处提到“婴儿”,代表一种人生哲学。于是就有了子婴、灌婴、夏侯婴等。后来,求仙、长生盛行,“延寿”“延年”等便成了爆款名。
《书圣王羲之》剧照
东汉时,提倡单字名,反对双字名。曹操、刘备、关羽等人物,清一色都是单字名。
魏晋南北朝的“×之”堪称潮流,如王羲之、王献之、陈庆之等。据陈寅恪考证,这与当时天师道盛行密切相关。
“血脉MARK”,寄寓品德与家风。
隋唐科举制度逐步完善,人名成为伦理道德的载体,连武将都偏爱文雅名。比如,程咬金字“知节”,尉迟恭字“敬德”。
宋代理学兴起,取名多了些反思意味。南宋诗人刘过字“改之”,取“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之意。后来,金庸写小说时,也借此给杨过取名。
当时,女子名中常带“妙”字,表示空灵柔美,如山东有一位女英雄叫杨妙真。该风尚延续至明代,苏州才子王鏊的祖母叫叶妙贤、母亲叫叶妙澄,他有三位女儿的名字皆含“妙”字。
从明清至民国,家谱普及让辈分成为取名的核心要素,名字串联起宗族脉络。
“个人ID”,成就更好的自己。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取名风格快速迭代。
上世纪70年代之前,“建国”“建军”“爱国”等弥漫着家国情怀;上世纪80年代,人们更加关注孩子个人发展,“伟”“明”“静”“婷”等大行其道;上世纪90年代,双字名更为普及。
进入新世纪,取名愈发多姿多彩。父姓+母姓的“新复姓”涌现,各类流行文化影响依次凸显,“各领风骚好几年”。
《亮剑》剧照
如何看待给娃取名这件事?
“取名跟写论文一样,讲究低查重率”“一心想给孩子取个独特的名字,却还是掉进了‘大部队’”……
这样的吐槽背后,藏着不同程度的“取名焦虑”。对此,该如何化解?
不盲目“追潮流”,让名字留下“专属记忆”。
有人爱跟着潮流取名,但潮起潮落从不停歇,今天的“爆款名”,可能等孩子长大,就成了“过时款”,还容易与他人重名。
也有人为求“稳妥”,花钱请所谓的“取名专家”,或是依赖付费取名网站,一番纠结挑选后,最后用的,往往还是自己最初灵光一闪的“第一稿”,白白耗费了精力与金钱。
其实,最好的名字,从来藏在每个家庭独有的故事里。把这些独一无二的家庭印记糅进名字里,可以让这份专属祝福陪伴孩子一生。
布满生僻字的新生名单
不刻意“求独特”,让名字回归“实用本质”。
有人刻意选用生僻字给孩子取名。这的确有利于避开重名,却忽略了名字的核心功能是“被称呼、被识别”,生僻字可能会让孩子遭遇“被叫错、系统录不上”等现实麻烦,造成困扰。
其实,用常见字也能取出意境与美感兼具的好名字。“大雨冼星海,长虹万籁天;冰莹成舍我,碧野林风眠。”这是老舍用8位艺术家的名字拼出来的诗,既有画面感又有诗意,读来朗朗上口。
不纠结“高与低”,让心意胜过“寓意玄学”。
名字虽然重要,但从来都无法决定命运。比如,一代名将霍去病未能远离疾病,不幸早逝;作家张爱玲一直抱怨自己“名字不好”,但依旧名闻天下。
青岛育新小学一年级新生在妈妈带领下走进校园 韩星 摄
名字的冷热也会循环往复。比如,秦始皇长子所取的“扶苏”、唐代诗人所用的“浩然”,如今热度又起。
正如网友调侃,“翠萍嫌自己土,叫孩子子晴,子晴嫌自己矫情,叫孩子丁丁,丁丁嫌自己幼稚,叫孩子庄雅,庄雅嫌自己太庄,叫孩子翠萍”。
说到底,取名哪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这名字读起来朗朗上口,透着一股大气与阳光,藏着父母浓浓的爱,那便是最适合孩子的好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