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黄水村的振兴之路——记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侯村乡西黄水村

发布时间:2025-09-05 14:58  浏览量:4

2025年3月,太原市阳曲县侯村乡西黄水村被认定命名为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在此之前,该村已荣获山西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美丽休闲乡村、乡村治理示范村以及山西省AA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等称号。近年来,在村党组织的引领下,西黄水依托临近的太原市区、方特游乐园等周边资源及便捷交通,发展各项特色产业,深度融入了太原都市圈,打造出一幅产业兴、生态美、乡风淳的和谐乡村画卷。

西黄水村村牌石

建设一支拥有坚定信念的党组织队伍

发展靠努力,努力靠方向。探寻西黄水的发展密码可以发现,村党组织领导是核心引擎,高质量的党建工作是根本保障。

村党组织的建设是动态发展的、与村情况相结合的。一直以来,西黄水村党支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积极开展党组织建设,努力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通过深化党性教育、开展主题党日以及党员文明实践活动等,西黄水村正全力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争先创优发展。

在西黄水村,村党支部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强化理论武装,把稳思想之舵,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党员教育中,村党支部不断创新学习载体,充分利用“学习强国”、微信平台打造“指尖课堂”,确保党员政治学习资源的持续更新,做到了支部书记带头学、带头讲,党员干部结合村情实际谈自身的体会。不仅如此,村党支部还定期举办红色读书会、“我为村级发展献一策”研讨会,鼓励党员共学共进;推行“党员上讲台”制度,围绕岗位职责讲党课,激发党员自主性,有效提升了党员教育的含金量和参与感。

西黄水村的党群服务中心

近年来,西黄水村党支部以主题党日为抓手,着力破解农村党员作用发挥不明显的难题。在主题党日活动中,村党支部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将政策宣传、矛盾调解、帮扶慰问、人居环境整治、护林防火等重点工作作为实践课堂;常态化开展“点亮微心愿”活动,组织党员深入走访困难群众、慰问老党员,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实际问题。在卫生治理、清理“牛皮癣”、清理房前屋后堆积物等行动中,党员冲锋在前,擦亮为民本色,将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做到群众心坎上。村党支部还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党员提供为民服务平台,干部们率先垂范,带头宣讲理论,让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这些举措有效激发了党员先锋活力,成为党组织建设工作中的新样本。

做点实事:让经济真正惠及民生

西黄水村村“两委”班子深刻认识到,党建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推动发展、惠及民生上。只有夯实乡村振兴的根基,才能将党建工作真正做出成效。于是在党支部领导下,明确提出“谋发展重民生,打造经济强村”的目标,以“四议两公开”为法宝,科学决策、凝聚共识,带领村民大力发展城郊型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

村党支部确立了“大农业”根基与特色产业并进的发展思路。首先,稳定种植玉米、谷子、荞麦、豆类等基础农作物,做强传统农业,保障粮食安全。其次,集社会资金建玉露香梨园、草莓园、葡萄采摘园、经济林和日光温室大棚,稳定水果种植面积在1300亩(0.867平方千米)以上,并通过推广“春采草莓,夏秋摘桃、杏、苹果、葡萄,四季可采摘”的乡村旅游品牌,打造“葡果名村”,深度融入了太原市一小时交通都市圈。

村内经营的农家乐

针对果农技术瓶颈,村党支部积极推动高质量科技服务直达田间,主动对接山西乡村振兴专家团,邀请山西农业大学张生智教授深入田间地头。通过“送政策、送科技、送信息”活动,手把手传授果园土肥水管理、花果期管理、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解决生产难题,提振果农信心。在山西省认证认可协会帮扶下,西黄水村不断推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启动了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调研、立项、起草和村民培训工作,一系列举措旨在提升产品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优质优价。产业长期稳定的发展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有效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2022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村集体经济活力迸发,极大地增强了村级组织服务能力和凝聚力。

党群服务中心的打卡集章处

西黄水村曾是解放太原的支前模范村,红色底蕴深厚。村党支部深刻认识到了这一宝贵资源的价值,于是将其作为党性教育和凝聚共识的重要载体,积极筹划对红色文化的深度挖掘,不仅筹建村史馆,撰写村志,还引资规划建设占地200亩(0.133平方千米)的现代军事国防教育基地和5亩(3330平方米)的文旅基地,力求将红色资源转化为文旅产业优势,实现精神传承与富民强村的双赢。

西黄水村经济发展的每一步跨越,都彰显着村党组织强大的引领力、组织力和战斗力。支部领航定方向,党员带头作示范,资源整合聚合力,科技标准增动能,共同奏响了西黄水村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最强音。

推广德孝文化,培养和谐村风

在西黄水村,“孝”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乡风民风。这份绵延千年的德孝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其背后离不开村党组织十余年如一日的示范引领。自2012年起,西黄水村党支部就创新性地将每年农历六月廿六至廿八的古庙会活动确定为村“孝文化节”,并一以贯之坚持了13年。这并非简单的节庆活动,而是村党支部精心策划、系统推进德孝建设的核心载体。每年的“孝文化节”期间,村党支部牵头组织全村200多位70岁以上老人欢聚一堂,免费提供义诊、体检、理发、聚餐、看大戏等贴心服务。在传统佳节还举办爱心饺子、爱心粽子以及爱心月饼等活动,让尊老敬老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节庆期间,还会隆重表彰“好媳妇”“好家庭”等榜样。

西黄水村老年日间照料中心

不仅如此,村党支部将人才培养视为百年大计。早在2009年便设立“锦绣才子”助学基金会,连续15年对考上二本及以上大学的村内学生进行资助奖励。截至2024年,累计发放助学金近30万元。培养出博士2名、硕士14名、大学生60余名,在村内形成了崇文重教、人才辈出的良好风尚。

村党支部深谙德孝文化是乡村治理的“润滑剂”与“黏合剂”,不断探索将其融入治理实践的新路径。创新推出“善治积分巢”制度,将参与志愿服务、践行孝老爱亲、遵守村规民约等10个方面的行为量化为积分,以家庭为单位累计,并与评优评先、“孝文化节”表彰资格等挂钩。此举有效激发了村民主动参与村务、自觉践行德孝的内生动力,将“要我文明”转变为“我要文明”。

村党支部还积极吸纳热心村庄发展的各界人士成为“荣誉村民”,组建了一支特殊的“智囊团”与“志愿者”队伍。目前,队伍已壮大至16人,有法律、文化、规划、文宣等多个领域的精英。他们凭借自身专长,为弘扬德孝文化、提升乡村治理提供了强大的“智慧外援”。在德孝文化的熏陶下,村党支部后续推动建立了“家门口”矛盾纠纷化解站,落实“事前防、事中调、事后访”闭环机制。坚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德化人,实现了矛盾纠纷就地化解,营造了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和谐氛围。

村史馆一角

在多年的发展中,西黄水村取得了显著成就。村中建成设施完善的老年活动中心,配备棋牌区、休息室、阅览室等空间,提供休闲娱乐、保健康复、心理疏导等多样化服务,彻底改变了村内老年人活动场所匮乏的局面,使其成为老人们温馨的“第二个家”。同时,村里积极承办省市县书画笔会等活动,邀请艺术家入村创作,以翰墨丹青弘扬传统文化,不仅提升了村庄文化品位,也让村民在艺术熏陶中也能感受到了文明之美。此外,村级卫生室建设也获得大力支持,不仅配备先进设备,还设置了专职村医,他们悉心服务留守老人和儿童,成为村民健康的“守护者”。

十余载深耕不辍,西黄水村党支部以坚定的文化自觉与有力的实践创新,将德孝文化从一项节庆活动升华为一套融入乡村治理血脉的制度体系、一种浸润千家万户的文明乡风及一股推动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展望未来,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德善之花必将在西黄水村绽放得更加绚丽,为新时代和美乡村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落实生活基础,建设宜居西黄水

人居环境是乡村治理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其改善绝非一日之功,需要系统的谋划。早在2016年,西黄水村党支部就制定了清晰的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发展规划,明确了“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建设目标,为后续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2022年,村党支部敏锐抓住石太高铁沿线环境综合治理的契机,将其作为实现人居环境“历史性大改善”的突破口,果断决策,全力推进相关工作。

村中整洁的民居

近年来,村党支部带领党员群众全面推进“地下”与“地上”双提升,对基础设施进行大升级。在地下,铺设覆盖全村大街小巷的下水管道,新建3座现代化污水处理站,彻底解决生活污水排放难题;完成全村420户卫生改厕,显著改善了村内环境。在地上,实现了村庄道路全面硬化、绿化、美化、亮化;高标准建设了“四好农村路”,特别是将1.5公里(1.5千米)过村旅游公路打造成特色景观通道,两侧遍植风景树与花卉。不仅如此,村里还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环境治理更加精细化,实现了“村内无垃圾、无异味”;建立农业废弃物分类收集与资源化利用体系,确保“田野无杂物”。在村党支部的统筹下,村内逐渐建设了设施完善的小学、村级卫生所、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便民澡堂、文体健身广场等,构建起“15分钟便民生活圈”,极大便利了村民生活。

为确保人居环境长治久美,村党支部还创新管理模式,对村进行分片区、网格化、精细化管理,通过定人定岗定责,配备专职卫生保洁和村容村貌管护队伍,确保了大街小巷干净整洁,车辆停放有序。

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点标语牌

在注重改善“硬环境”的同时,西黄水村还厚植文化“软实力”。在村容建设中巧妙融入现代文明元素,将沿街墙壁精心绘制成文化墙,生动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孝亲敬老、乡风民俗、非遗文化等内容,党群服务中心对面的壁画更集中诠释了“诚、忠、孝、和”理念。建成的金曼谷小游园、复兴广场、民乐剧场等是村民的休闲健身场所和举办文化活动、凝聚乡情的重要空间,更成为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核心载体。“环境改善让村民们觉得生活在这里‘很有面子、很舒服’。”村党支部书记王慧的话道出了环境改善的深层意义——它不仅美化了家园,更增强了村民的自豪感与归属感,提升了乡村文明程度。持续的努力赢得了广泛认可,西黄水村陆续荣膺“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此前已获评“山西省文明村”“山西省美丽休闲乡村”等多项荣誉。

从规划蓝图到攻坚落地,从设施完善到机制保障,从环境塑形到文化铸魂,西黄水村人居环境的华丽蝶变,每一步都深深烙刻着党组织坚强领导的印记。党员冲锋在前,群众积极参与,共同绘就了宜居宜业的和美画卷。这不仅是民生福祉的显著提升,更是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的生动体现,为西黄水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奠定了最坚实的根基。

西黄水村的振兴之路,生动诠释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从昔日的支前模范村到如今的全国文明村镇,西黄水村的实践有力证明:坚持党的领导,是乡村迈向全面振兴的根本保证。村党支部始终是凝聚人心、指引方向的“主心骨”,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动能,锻造一支扎根乡土、服务群众的先锋队伍,才能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潜能,帮助乡村在产业更强、环境更美、乡风更淳、治理更优、生活更好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杨眉

编校:王嘉美

记者:和羽楠□杨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