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皖系悍将,曾率军收复外蒙,后死于冯玉祥的复仇

发布时间:2025-09-02 19:31  浏览量:3

1925 年 12 月 30 日凌晨,廊坊车站被一阵骚乱打破了平静。一列由北京驶来的火车刚停稳,一群不速之客便冲上车厢,将一位四十多岁、神色镇定的男子强行 “请” 下了车。随后,男子被带至国民军第五师的军营。一声枪响,划破了寂静的夜空,男子倒在了血泊之中。与此同时,一个年轻人匆匆赶到车站,大声宣称自己是为父报仇。这位惨遭杀害的男子,正是皖系军阀中的悍将 —— 徐树铮。

年少立志,投身军旅

1880 年,徐树铮出生在安徽萧县的一个耕读家庭。自幼,他便展现出过人的聪慧,学习成绩出众,十四岁时就考中了秀才,成为当地有名的少年才子。那时的他,和许多传统读书人一样,渴望通过科举之路,踏入仕途,实现自己的抱负。然而,命运却在乡试这一关卡给了他沉重一击,他名落孙山。这次失败,让徐树铮意识到,科举之路或许并非自己的唯一选择,于是,他决心另寻出路,开启别样人生。

1901 年,徐树铮怀揣着梦想与憧憬,来到了山东济南。他深知,要想在乱世中崭露头角,需得结识权贵。于是,他大胆地向时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上书,表达自己对时局的见解。虽然这次上书并未得到袁世凯的直接赏识,却意外地让他结识了段祺瑞。两人初次见面,相谈甚欢,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从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段祺瑞对徐树铮的才华极为欣赏,认定他日后必成大器,便决定好好栽培他。

在段祺瑞的推荐下,1905 年,徐树铮踏上了前往日本的求学之路,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深造。在日本留学的五年里,徐树铮如饥似渴地学习军事知识,不仅掌握了先进的军事理论,还锻炼了自己的军事素养和领导能力。他勤奋刻苦,成绩优异,为日后在军事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910 年,徐树铮学成回国,投身于段祺瑞的第六镇,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军事生涯。

辅佐祺瑞,政坛崛起

回国后的徐树铮,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段祺瑞的信任,在军中的地位不断攀升。他足智多谋,善于谋划,很快成为段祺瑞的左膀右臂,在诸多军政事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辛亥革命爆发后,清王朝摇摇欲坠。段祺瑞在关键时刻能够顺应历史潮流,通电共和,徐树铮在背后出谋划策,功不可没。之后,在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战争以及讨伐张勋复辟的战役中,段祺瑞能够 “三造共和”,徐树铮都在幕后精心运筹,为段祺瑞出了不少力,在当时的政坛上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备受瞩目的风云人物。

随着段祺瑞在北洋政府中的地位日益稳固,徐树铮也水涨船高,先后担任陆军部次长、国务院秘书长等重要职务。他在这些职位上,充分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积极参与政府决策,对当时的政治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他在政治上的一些手段和决策,也引发了诸多争议。例如,他成立安福俱乐部,操纵国会选举,试图通过政治手段巩固皖系军阀的势力,这种做法遭到了不少人的批评和反对,认为他破坏了民主制度,加剧了政治的腐败和混乱。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那个军阀混战、政治动荡的年代,徐树铮确实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政坛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力排众议,收复外蒙

在徐树铮的诸多事迹中,率军收复外蒙无疑是最为光辉的一页。1917 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原本在沙俄支持下宣布 “自治” 的外蒙古,其王公和上层僧侣们受到了巨大震动。他们看到俄国自顾不暇,对自身的 “自治” 地位感到担忧,内心开始动摇,有了取消 “自治”、回归祖国怀抱的想法。然而,围绕着撤治的具体条件,外蒙内部各方势力明争暗斗,矛盾重重,导致此事进展缓慢,一直拖延不决。

在这关键时刻,徐树铮挺身而出。1919 年 4 月,他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西北筹边办法大纲》,详细阐述了自己对于西北边疆事务的规划和见解,主张积极采取行动,收回外蒙主权。他的这一主张,得到了部分有识之士的支持,但也面临着诸多反对声音。一些人担心与外蒙的强硬交涉会引发国际争端,也有人认为此时国内局势不稳,不宜再在边疆问题上大动干戈。但徐树铮力排众议,坚定地认为收复外蒙是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1919 年 6 月,徐树铮被任命为西北筹边使,肩负起收复外蒙的重任。同年 10 月 29 日,他亲率一个旅的兵力,浩浩荡荡地开赴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徐树铮深知,此次任务艰巨,不仅要面对外蒙复杂的政治局势,还要应对可能来自外部势力的干涉。因此,他在行军过程中,精心策划,充分展示军威。他让士兵们将武器装备擦拭得锃亮,整齐地排列在队伍中,军容威严,给人以强大的震慑力。到达库伦后,徐树铮与外蒙的王公、上层僧侣们展开了艰苦的谈判。他一方面以强大的武力作为后盾,向对方表明中国政府收回外蒙主权的坚定决心;另一方面,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地向他们阐述外蒙回归祖国的诸多益处。在徐树铮的软硬兼施下,外蒙的王公和上层僧侣们最终接受了他的 “建议”。1919 年 11 月 17 日,外蒙正式上书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呈请自愿撤治。至此,外蒙全境重新被置于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徐树铮成功收复外蒙,维护了国家的领土完整,他的这一壮举,赢得了国内各界的广泛赞誉。孙中山先生得知此事后,对徐树铮赞赏有加,致电祝贺,称其成就可与东汉时期的名将傅介子、班超相媲美。

此后,徐树铮又先后两次前往外蒙,积极办理相关事宜。他在当地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了外蒙与中央政府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外蒙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他组织修建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改善了当地的交通状况;鼓励发展农牧业和手工业,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还积极传播中华文化,增强了外蒙人民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徐树铮的这些努力,为外蒙地区的繁荣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也让他在当地人民心中树立了崇高的威望。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国内军阀混战的局势日益激烈,徐树铮不得不将精力转回国内,对外蒙的经营也被迫戛然而止。不久之后,俄国人再度进入外蒙,外蒙局势又陷入了动荡之中。但徐树铮收复外蒙的功绩,永远铭刻在了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维护统一的光辉典范。

树敌众多,惨遭复仇

在军阀混战的年代,政治局势瞬息万变,各方势力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徐树铮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强势作为,虽然为他赢得了声誉和地位,但也不可避免地树敌众多。其中,与冯玉祥之间的矛盾,最终为他招来杀身之祸。1918 年 6 月,正值 “直皖之争” 的关键时刻,段祺瑞对直系将领陆建章极为不满。陆建章此人,在当时的军阀圈子里名声不佳,被传有通匪之嫌,且与皖系存在诸多利益冲突。徐树铮为了帮助段祺瑞巩固势力,决定铲除陆建章这个眼中钉。他精心策划,将陆建章诱骗至天津中州会馆,然后在那里将其杀害。

然而,徐树铮万万没有想到,他的这一行为,为自己埋下了一颗致命的祸根。陆建章是冯玉祥的 “伯乐” 兼长辈,冯玉祥早年投身军旅时,曾得到陆建章的赏识和提拔,对其感恩戴德。得知陆建章被徐树铮杀害后,冯玉祥悲痛欲绝,心中燃起了熊熊的复仇之火。从那时起,他便暗暗发誓,一定要为陆建章报仇雪恨。此后的日子里,冯玉祥虽然表面上隐忍不发,但一直在等待时机。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1920 年,直皖战争爆发,皖系军阀在战争中战败,势力一蹶不振。徐树铮作为皖系的核心人物之一,成为了直系军阀的通缉对象,被迫逃到国外。在国外期间,徐树铮始终没有放弃恢复皖系势力的努力,他四处奔走,积极活动,试图重新集结力量,东山再起。

1925 年,徐树铮结束了国外的流亡生活,回到国内。此时的他,依然怀揣着政治抱负,希望能够再次在国内政坛上大展拳脚。12 月 27 日,徐树铮在北京见到了段祺瑞。此时的段祺瑞,虽然已失去了往日的权势,但对徐树铮依然关心备至。他忧心忡忡地将一张纸条递给徐树铮,上面写着 “又铮(徐树铮的字)万不可南去,去必死”。然而,徐树铮并未将段祺瑞的警告放在心上,他自恃有能力应对各种危机,依然决定乘坐 12 月 29 日的火车离开北京。

冯玉祥得知徐树铮即将离京的消息后,认为复仇的时机终于来了。他立即密令部下张之江,在徐树铮途经的廊坊车站设伏,务必将其劫杀。12 月 30 日凌晨,当徐树铮乘坐的火车驶入廊坊车站时,张之江率领士兵们一拥而上,将徐树铮从车厢中强行拉下。就这样,一代悍将徐树铮,倒在了冯玉祥的复仇枪口之下,年仅 45 岁。与此同时,陆建章的儿子陆承武赶到车站,宣称自己是为父报仇。但明眼人都知道,真正的幕后主使正是冯玉祥。

冯玉祥之所以急于除掉徐树铮,除了为陆建章报仇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当时,徐树铮从国外考察归来,带回了与法国、意大利签订的购买军火的协议,试图重新武装自己的力量,恢复皖系的势力。此外,他还在政治上提出建立奉系、直系、皖系的同盟,共同拥护段祺瑞为总统。这一主张,严重威胁到了已控制京津地区的冯玉祥的利益。新仇旧恨交织在一起,让冯玉祥下定决心,要将徐树铮置于死地。

徐树铮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年少成名,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勇气,在军阀混战的年代里崭露头角。他辅佐段祺瑞,在政坛上翻云覆雨,虽饱受争议,但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尤其是他率军收复外蒙的壮举,捍卫了国家的领土完整,展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赢得了后人的敬仰。然而,他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树敌过多,最终死于非命,令人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