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小诗,8句话,字字宽心,句句渡人,助你看淡人世烦恼

发布时间:2025-09-02 19:52  浏览量:5

陈继儒(1558-1639),号眉公,明代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他年少成名,21岁中秀才,却因看透科举虚妄,在29岁毅然焚毁儒衣,隐居小昆山,后移居东佘山,终身不仕。

他虽拒官场,却与文人雅士、地方官员交往密切,以“山中宰相”之名参与民生事务,为民请命。

他编纂的《小窗幽记》,与《菜根谭》《围炉夜话》并称“处世三大奇书”。

其诗画皆透着一股“烟霞气”:不食人间烟火,却洞悉人间悲欢。

陈继儒见惯了官海沉浮、富贵云散,隐居山中三十余载,那些曾与他同窗苦读的才子,有的已成阶下囚,有的虽居高位却终日惶惶。

某日雨后,他漫步松径,见野花零落、新笋破土,忽感天地循环之道,提笔写下这首通透豁达的《山中感怀》。

山中感怀

【明】陈继儒

荣枯过眼皆成梦,忧喜缘心不是贫。

草木何曾争雨露,江山自古属闲人。

一瓢陋巷能安命,百尺高楼易损神。

看尽人间兴衰事,不曾富贵不曾穷。

赏析:

荣枯过眼皆成梦,忧喜缘心不是贫。

无论是庭前的花草,还是山野的大树,春天繁茂,秋天枯萎,都逃不过这自然的规律。

人世间的名利与富贵、繁华与衰败,都如春天花开,秋天叶落一样,不过是一场转瞬即逝的梦而已。

个人的悲喜,并不是由富贵与贫穷来决定的,其根源在于内心执念与欲望。

陈继儒有个朋友,虽然家里穷得只剩一缸米,却天天在院子里种兰草,客人来了就用泉水煮茶,笑得比谁都敞亮;反观他认识的那些富商,虽然家里堆着金银,却总担心是否会被偷、做生意是否会亏,而在夜里翻来覆去,不能入眠。

世人追名逐利,却常莫名地陷于焦虑,恰如苏轼所言“安心是药更无方”,真正的富足,是心灵的宁静。

草木何曾争雨露,江山自古属闲人。

山间的草木,从来不会去争夺阳光雨露,却能顺其自然地茁壮成长;江上明月未曾邀功,却光照千年;天地江山,终究属于那些心无挂碍的“闲人”。

当年秦始皇一统天下,以为江山永远是他家的,结果秦朝才传了两代就亡了;而那些像陶渊明一样的“闲人”,没权没势,却能在南山下采菊,看“飞鸟相与还”,把江山的美景都装在了心里。

可世人偏不这样,有人为了个利益,就跟同事勾心斗角;有人为了芝麻小事,就跟邻里吵得面红耳赤,最后赢了蝇头小利,却输了安心和踏实。

江山从来不是某个人的,只有懂得放下执念的“闲人”,才能真正拥有它的美。

一瓢陋巷能安命,百尺高楼易损神。

这一句里,藏着两个小故事。

“一瓢陋巷”说的是孔子的学生颜回,住在破巷子里,每天就靠一瓢饭、一瓢水过日子,别人都觉得苦,他却照样弹琴读书,活得开开心心。

陈继儒自己也这样:他的小屋只有三间,冬天漏风、夏天漏雨,可他在墙上挂着自己画的墨竹,案头摆着旧书,反而觉得只有住在这里,才最舒心踏实。

陈继儒见过不少官员住在高高的官宅里,每天天不亮就要起来应付官场的规矩,晚上还要琢磨怎么讨好上司,没过几年就熬得头发都白了,精神也垮了。

就像晚明有个尚书,住进了京城的高门大宅,结果因为卷入党争,没半年就被罢官,最后对着高楼叹气:“这楼再高,也装不下一颗安稳的心啊”。

看尽人间兴衰事,不曾富贵不曾穷。

陈继儒活到了八十二岁,看过太多人间的故事:他见过江南的富商一夜破产,也见过穷书生考上状元;见过朝堂上的大臣风光一时,也见过他们被贬到偏远地方受苦。

这些“兴衰”事看多了,他反倒活得更明白:自己一辈子没当过大官,不算“富贵”;不用为官场的事操心,能安安稳稳看书、画画,也不算“穷”。

陈继儒为民请命却拒官爵,虽贫而精神丰盈,生命的价值,从不会被外在标签所定义,被物欲所左右。

陈继儒这首《山中感怀》,用最温润的方式告诉我们:

生命的价值从不依附于外物,而在于如何安顿自己的内心。

人生的幸福,从来不在外在的荣华富贵里,而在内心的从容安稳中。

他的“闲人”哲学,告诉我们,应以清醒之心活在当下:春看花开,冬赏雪落,不为外物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