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索尔·贝娄《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被金钱与享乐裹挟的时代
发布时间:2025-09-01 16:33 浏览量:5
索尔·贝娄
索尔·贝娄是20世纪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人物,代表作有《赫索格》《赛姆勒先生的行星》《勿失良辰》《奥吉·马奇历险记》《洪堡的礼物》《更多的人死于心碎》。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发表于1987年,是索尔·贝娄的第10部小说。小说采用倒叙手法展开,讲述了著名植物学家贝恩·克拉德与年轻漂亮的玛蒂尔达之间充满算计的婚姻故事。表面上看,这是一段才子佳人的传统搭配,但索尔·贝娄却无情地揭开了这层温情面纱,暴露出其中冰冷的交易本质。
贝恩·克拉德作为世界知名的植物学家,在专业领域里堪称天才,他能理解最复杂的植物结构,却能看透最简单的人心。他对爱情有着朴素的渴望,在首任妻子去世十五年后,仍然相信真爱的存在。这种天真使他成为消费社会中最易受伤的猎物——一个仍然相信情感价值的“稀有动物”。
玛蒂尔达则代表了消费社会的典型产物。年轻美貌是她的资本,进入上流社会是她的目标。她选择与年长许多的贝恩结婚,绝非因为爱情,而是看中了他的名声与社会地位。索尔·贝娄以犀利的笔触描绘了这个人物:她嗜睡成性、脾气暴躁、对仆人苛刻,唯独对金钱和社交异常敏锐。她为了一套十五个房间的豪宅继承权,可以与亲戚争斗十五年;她可以把自己的婚姻当作进入上流社会的通行证。
这种将感情商品化的现象并非文学夸张,而是消费社会的真实写照。当一切都可以被明码标价,当人际关系变成了利益计算,爱情这个人类最后的情感堡垒也难以幸免。贝恩最终发现自己所以为的爱情只是一个海市蜃楼,这种觉醒带来的不仅是情感上的失落,更是整个价值体系的崩塌。
被金钱与享乐裹挟的时代
索尔·贝娄通过《更多的人死于心碎》描绘了一幅发达工业社会的全景图:物质空前繁荣,精神极度贫乏。二战后的美国迎来了经济持续增长和科技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消费主义成为新的社会意识形态。购物中心取代了教堂成为新的朝圣地,广告取代了布道成为新的圣经。
在这个被物欲充斥的世界里,人们乐此不疲地追求着豪华住宅、典雅装饰、时髦衣着和高档用品。琳琅满目的商品向人们发出诱人的邀请,承诺通过消费可以获得幸福与满足。但贝娄尖锐地指出,这种物质崇拜实际上导致了一种新型的奴隶制——不是人被他人奴役,而是人被物欲奴役。
小说中玛蒂尔达对豪宅的执着追求正是这种物化心态的典型表现。十五个房间的豪宅不仅代表物质上的富裕,更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在这种价值观的驱使下,人与人的关系也被重新定义——不是基于情感或共同价值,而是基于利益交换和地位获取。
消费社会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方式,更重塑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结构。当货币价值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时,那些无法被量化的价值——爱情、友谊、精神追求——就逐渐失去了存在的空间。这就是贝娄所批判的“更多的人死于心碎”的深层含义:不是身体上的死亡,而是精神上的枯萎和情感上的绝望。
贝恩·克拉德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在专业领域拥有极高造诣,却在现实生活中显得格格不入。这种设置体现了贝娄对现代知识分子处境的深刻思考。在工具理性主导的社会中,那些追求真理、珍视精神价值的人反而成了“不正常”的存在。
贝恩对植物的理解远远超过对人性的理解,这一方面显示了他的专业专注,另一方面也暗示了现代知识的分裂与异化。他能够解析最复杂的植物结构,却无法看透玛蒂尔达的简单算计;他能够在专业领域取得卓越成就,却无法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幸福。这种对比不仅具有悲剧色彩,更是对现代教育体系和价值观念的强烈质疑。
贝恩最后选择逃离现实,前往北极研究苔藓,这一结局寓意深刻。北极象征着纯净、原始、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空间,苔藓则代表着最简单最原始的生命形式。这种逃离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对消费社会的无声抗议,是对另一种生活可能性的探索。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这一标题本身就包含深刻寓意。在物质丰富的消费社会,人们很少因饥饿或贫困而死亡,但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因情感失落、理想破灭、精神空虚而“心碎而死”。
索尔·贝娄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面镜子,照出这个被金钱、性与享乐裹挟的时代的真实面貌,也照出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渴望与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