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纪晓岚在朝堂上的言语之道
发布时间:2025-08-30 20:24 浏览量:2
老子《道德经》有云:“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意为言语过多往往陷入困境,不如持守中道。清代名臣纪晓岚历乾隆、嘉庆两朝,以才学著称,却深谙朝堂言语的 “守中” 之道 —— 不逞口舌之快,不避谏言之责,于进退之间尽显处世智慧。
一、 讷言藏智:不与帝王争锋芒
乾隆帝自负才学,常以诗文刁难臣下。一日论及 “河间才子” 典故,乾隆故意曲解原意,讽纪晓岚出身乡野却自居才俊。纪晓岚未当庭辩驳,仅躬身答:“臣之文墨,不过雕虫小技,全赖圣上教化之功。” 事后借修书之机,委婉呈上河间文献佐证典故由来。乾隆阅后叹其 “藏智于讷,不较一时之短”。此非怯懦,实为 “守中”—— 帝王面前,直言争辩易触龙鳞,默然补正方显稳妥。
二、 慎言避祸:不涉党争是非地
乾隆中后期,朝臣分朋结党,纪晓岚身处其间却从不站队。某次两派为河工经费争执不下,乾隆问其意见,他只答:“河工关乎民生,经费当以实地勘察为准,臣愿奉旨督办核查,不敢妄议派系之辩。” 既不违逆圣意,又避开党争漩涡。所谓 “守中”,并非模棱两可,而是在纷争中坚守事务本质,不被言语裹挟陷入派系倾轧。
三、 直言有度:谏言当合时与势
纪晓岚虽慎言,却非缄默自保。乾隆欲编修《四库全书》时,曾想删减 “违碍” 典籍,他直言:“典籍乃华夏文脉,可校勘谬误,不可妄加删毁,否则后世难见全貌。” 但劝谏时未据理力争,而是附上历代典籍存亡案例,供乾隆权衡。这种 “言有尽而意无穷” 的谏言方式,既尽了臣子之责,又给帝王留有余地,恰是 “守中” 的精髓 —— 直言需合时势,劝谏当有分寸。
纪晓岚的朝堂言语之道,实为对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的生动诠释:不逞口舌之能,故能避祸;不避谏言之责,故能立身;不陷派系之争,故能长久。这不仅是古代官场的生存智慧,更揭示了为人处世的根本 —— 言语的价值不在多少,而在是否合乎中道,是否切中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