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过去的外地人进入上海能做到懂规矩讲文明,现在就不行呢?

发布时间:2025-08-04 14:06  浏览量:2

为什么当年从外地来上海的人,大多彬彬有礼,知书达理,而如今,不少外地人却总能闹出些不太体面的幺蛾子?有人一针见血地问,这到底是上海自己变了,还是来的外地人变了?事出反常必有妖,细究下来,可没那么简单。

不说别的,老一辈的上海故事,常常带点传奇色彩。那时候的上海,像座金光璀璨的舞台,什么人能上来,那都是做足了功课、打点了行头的。想进大都市讨块饭吃,哪敢随便走路说话?旧时上海远东第一市的名头,不是谁随口一提,全球多少生意人、文化人都巴巴想拥个机会。凡是能踏上这块土地的,不是穷极一生的拼命三郎,就是读书成才的赶考才子。讲白了,是真的舍得下脸面、肯吃苦的人才混得下去。

中午热气腾腾的马路摊头,小贩吆喝声里杂着半生苦水,拎着行李卷的山东佬、安徽妹子,进上海是条窄路。租界的警察盯着,房东娘看你又穷又怂。外地人想留下,首先得明白规矩,不敢生事。谁家闹了事,整个弄堂口都得戳脊梁骨。于是乎,不少外来人都绷紧弦,猫着腰、学着腔,怕一个不妥招人嫌。那些个到上海打拼又扎了根、变成“上海自己人”的外来人,其实大多都用过心,都带着敬畏和感激。一锅小笼包能吃出家乡的委屈,也吃进城市的梦想。

但风水轮流转。改革开放是一把双刃剑,把八方人都请进上海。一夜之间,城市的大门敞得比以往都彻底。话又说回来,门敞开了,是不是里面的家底还硬、还亮堂?其实九十年代那会儿的上海,外表虽还勉强撑着远东都市的架子,里头早已掏空了。这话外人不爱听,但老上海人嘴里经常嘟囔:我们辛苦纳的税、干的活,成了全国的嫁妆,每年八成多的GDP都送出门。皮相光鲜,心里早空了。黄浦江的水汩汩往外流,难免有些失落。

这种背景下,外地人再到上海,气氛多少就不一样了。新来的年轻人,大多奔着一个“机会”来,不是抱着仰望,而是带着计算。城市对他们来说,就是“来赚一票”的场子。有人觉得,上海没了老派的锐气,有点像睡眼惺忪的中年人。他们身处高楼大厦里,觉得自己是“支援上海建设”的功臣;见不得点不顺心,就搬出那句老掉牙的“没有我们,你们能有今天?”

不知从哪年开始,外地人和本地人的“隔阂”似乎越来越深了。有人带着手机上街到处拍,拍拍高架和弄堂,感慨说老上海不行了,有的还不吝言辞,埋汰这个百万级城市不包容。“上海不友好”,成了网络上的流行语。有些人甚至坦然地把小毛病当有趣梗传得沸沸扬扬:随地便溺、噪音喧哗、直斥上海人“冷漠无情”。说得多了,倒像是不合群成了理直气壮。

其实事情没那么一刀切。你说旧时上海外来人素质都高?其实也未必,只是能留下的,大多是懂事、能忍耐的人。物以类聚嘛,不懂规则的当年早就被踢出局了。而如今留不下的,也很快被互联网“喷”出去了。但说白了,城市的容纳能力和底气,真的影响人的心气。以前的上海有家国的自豪感,进得来就是“飞黄腾达”;后来成了大家口中的“超级工地”、流量集散地,走出去没沾多少上海味,留下来也不想再“入乡随俗”。

这里面还有说不清的委屈和误会。上海人常感慨——我们为国家扛了几十年担子,啥好处都没落下太多,外人却说我们排外,不大气。外地年轻人也有怨气:工作压力大、房价高、生活圈子难融,谁还顾得上和你客套?有的上海阿姨会抱怨,现在的“小姑娘连门口垃圾都不分分”,小伙子懒得说“谢谢”,头发一甩,掏出手机就拍段子,反正流量见真章。

说远一点,一座城市荟萃八方人,总要经历些“水土不服”。老一辈在条条框框里混过来的,觉得守规矩才有活路。新一代呢?时代大潮冲刷之下,总想着自己带点“新气象”。两种人,本就难说谁全对、谁全错。

我们活在这样一个交错变迁的时空里,有些回不去的“好日子”、有些解释不清的“大道理”,只能挂在嘴角或者埋在心头。说到底,城市发展了,人心没跟上节奏。以前进上海要挤破头皮,如今刷个漂流视频、打个舆论擦边球都能“闯上海”。可“上海”那种骨子里的挑剔、高傲、清醒,又哪里还剩下几分?

有时夜里散步经过武康路,舊洋楼的影子斑驳,还能听见邻居隔墙骂两句、不合群的声音回荡。不知道过几年后,外地人与上海,会不会真成了水火不容,还是找回当年的宽厚和精致?又或者,两边都没太多时间去理会,趁着新一轮风口拍拍屁股,各自远走。

反正,一座城市的面貌,终究还是由进进出出、熬得住的那批人,慢慢雕琢出来的。道理简单,滋味复杂。有些答案,说一万遍也没用,要过好多年回头看了,才明白当初的波折,其实是命里注定的别扭和磨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