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有几种境界?古代“茶仙”告诉你

发布时间:2025-08-27 15:00  浏览量:1

古代陆羽被尊为“茶圣”,那么,你知道古代“茶仙”是谁吗?

卢仝(tóng),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卢纶之孙,是韩孟诗派重要人物。他早年隐居少室山茶仙泉,后迁居洛阳。据说其博览经史,工诗精文,性格高古,不愿仕进。因他好茶成癖,被尊为“茶仙”。

图 | 明·丁云鹏《玉川煮茶图轴》|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描绘卢仝烹茶的绘画图式,即“卢仝烹茶图”至少有十余幅,横跨宋元明清等不同历史时期。

在明代的这幅画中,卢仝身着便服,头戴襆巾,手持羽扇,单腿盘坐于芭蕉前的青石上,背后怪石嶙峋,修竹碧绿,两名仆人在旁侍候。这位“茶仙”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火上的茶炉,似乎全世界最重要的便是眼前的这一炉茶,他全神贯注的神情被刻画得细致入微。

背景的花、竹、芭蕉笔笔刻画工整,闲和严静的幽雅气氛直扑人面。人物神情生动、衣纹飘洒不群,树石生机勃勃,笔法如行云流水,超然出众。

图 | 明·丁云鹏《玉川煮茶图轴》(局部)

图 | 元·钱选(传)《卢仝烹茶图》|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图画面设色明艳,笔画精细。画中依然是经典的“烹茶”图式,一共三人,正面的白衣文士便是卢仝,旁边一位侍从正煽火烹茶,另一位则端正站立。

画中以朱泥宜兴茶壶煮茶,是明代中期以后的叶茶泡法。炉上置单柄壶,旁置一双层朱泥提梁壶,细节考究。卢仝身旁摆放着三足朱泥茶壶、白瓷茶瓯、朱漆茶托、书画册等,反映出文人相聚,品茗论书的隐逸生活。

图 | 元·钱选(传)《卢仝烹茶图》(局部)

图 | 宋·刘松年《卢仝烹茶图》|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在这幅画中,山石瘦削,有松槐生石罅,下覆茅屋。卢仝赤着脚,拥书端坐。侍从们在准备茶具及烹茶需用的泉水。画后幅有唐寅的题跋:“右玉川子烹茶图,乃宋刘松年作。玉川子豪宕放逸,傲睨一世,甘心数间之破屋,而独变怪鬼神于诗。观其《茶歌》一章,其平生宿抱忧世超物之志,洞然于几语之间,读之者可想见其人矣。松年复绘为图,其亦景行高风,而将以自企也。夫玉川子之向,洛阳人不知也,独昌黎知之。去昌黎数百年,知之者复寒矣。而松年温之,亦不可不为之遭也。予观是图于石湖卢臬副第,喜其败炉故鼎、添火候鸣之状宛然在目,非松年其能握笔乎书此以俟具法眼者。唐寅。”

卢仝著有与“茶圣”陆羽《茶经》齐名的《茶谱》《七碗茶诗》,其中《七碗茶诗》就是唐寅提到的“茶歌”:

“一碗喉吻润”——解渴生津,茶的基本功用。

“二碗破孤闷”——驱散孤独苦闷,情绪得到抚慰。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激发文思,灵感涌动。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身体通透,浊气随汗排出。

“五碗肌骨清”——神清气爽,身心俱净。

“六碗通仙灵”——近乎禅悦,与天地精神往来。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物我两忘,似欲乘风归去,仿若羽化登仙。

从“一碗”到“七碗”,表达出卢仝对茶的审美和看法,对茶之爱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卢仝《七碗茶诗》)

茶烟袅袅,笔墨千年。卢仝的“七碗茶”早已超越解渴之饮,成为文人精神的隐喻。画中茶烟依旧,诗中意气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