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来新都啦!
发布时间:2025-08-26 12:40 浏览量:1
三种不同的足迹,在同一方土地重叠。
500多年前,明代三大才子之首杨升庵从新都走向云南,留下“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千古绝唱;87年前,抗日名将王铭章由新都奔赴滕县,谱写血战台儿庄的悲壮史诗;今秋,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到访新都,在古今对话中,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寻访。
敬一丹游览新都桂湖
敬一丹走进新都四中
8月25日,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来到新都,游览桂湖,探寻升庵足迹,而后走进新都四中,与师生畅谈文学创作、共话家风传承。
桂湖问古:与升庵隔空对话
敬一丹,中国电视界标志性的主持人之一。她以沉稳知性、富有亲和力的主持风格,陪伴了一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自1988年进入央视后,敬一丹主持了《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感动中国》等重大栏目,亲历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等历史现场,屡获“金话筒奖”。她始终相信“媒体的本质是沟通”,退休后仍坚持写作,践行着一名媒体人的理想与温度。
敬一丹曾主持央视许多重大栏目
秋日的桂湖,暗香浮动,斑驳的古城墙静默于烟水之间。敬一丹石阶缓步,时而驻足拍摄荷叶上流转的光影,时而向工作人员细细询问明代城墙的修筑历史。
敬一丹参观桂湖
500年前,状元郎杨升庵在这里写下“君来桂湖上,湖水生清风”的诗句;500年后,一位当代媒体人在这里寻找文化的接续点。
置身桂湖,敬一丹想起杨升庵那首因《三国演义》片头而家喻户晓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今早过来耳边一直回荡着杨升庵的诗词。”
这是敬一丹第三次造访新都。第一次在十几年前参观宝光寺,第二次是2021年参加新都一中举行的“纪念陶行知诞辰130周年暨新都一中80周年办学成果展”活动。她说,新都带给她的印象是既有历史,又有未来感。
敬一丹说,提起桂湖就会想起杨升庵
与新都学子分享:从王铭章到一纸家书
下午,敬一丹走进新都四中。这里是王铭章将军的夫人遵其遗嘱,于1941年创办的“铭章中学”旧址。
王铭章将军的铜像立于校园一隅,八年级的“金牌小讲师”为敬一丹讲述王铭章将军的事迹。这位从新都走出的川军将领,在台儿庄战役与日军鏖战,以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在山东滕县以身殉国。
敬一丹缓步上前,为将军献上一束白菊。
新都四中的同学为敬一丹讲述王铭章将军的故事
下午3点,报告厅内座无虚席。
“家书不是一个人的记忆,是一个时代的记录。”敬一丹曾在建川博物馆见到过王铭章将军雕塑。现场,她翻开新作《走过》,给师生们朗读《回望川军》的选段:“那是在1938年3月17日的早晨,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从四面进攻滕县,当时的一二二师师长王铭章亲自登城督战,决一死战,以报国家。死前高呼着口号:“抗战到底!”情到深处,敬一丹眼眶含泪,声音哽咽。
敬一丹为师生朗读《回望川军》选段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敬一丹现场展示自己的部分家书。敬一丹在母亲晚年的时候整理了1700封家书,时间跨度达68年。信中存留着岁月的痕迹:布票、粮票、豆腐票……
“我在信里对母亲说,‘给您寄去七十尺布票,够做一件衣服了’。”她微微停顿,看向学生:“这些票证,现在的孩子可能都没听过。”
敬一丹分享家书
互动环节,九年级二班的赵蔓绮走上台,分享她写给妹妹的家书:“妹妹的刘海挡眼睛了,记得剪的时候垫块毛巾,不然碎头发会扎脖子。”另一位同学吴晓则上台分享《桂香里的家训》:“祖父说,桂花虽小,却能香透巷子。这就是升庵先生的训诫:不必显赫,但求馨香远播。”
同学们上台分享自己写的家书
在敬一丹看来,这些家书静静记录了一个家庭的变迁,也折射出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非遗三重礼:一城千载情
分享会现场,敬一丹收到一份意外之礼——一只以新繁棕编技艺制成的粉色蝴蝶,轻盈别致。这项起源于清嘉庆末年的技艺,于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敬一丹轻轻将其别在衣襟,感叹道:“很轻,却很生动,是有呼吸感的手艺。”
敬一丹佩戴新繁棕编蝴蝶
非遗传承人赠送新繁棕编话筒
敬一丹收到蜀锦蜀绣熊猫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一支为敬一丹特制的棕编话筒。新繁棕编非遗传承人刘俊英得知敬一丹到访,通宵编织了这个作品。刘俊英说:“希望借由您的声音,把新都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此外,敬一丹还收到了一只蜀锦蜀绣熊猫。
活动尾声,敬一丹看着台下青春洋溢的面庞,感慨地说道:“二三十年后,我们会在哪里重逢?若有一天重逢,希望能这样问候一句——‘我们曾在新都见过’。”
敬一丹,1955年生人,台上站立分享3个小时,舞台虽备有座椅,却始终未曾落座。
- 上一篇:温州市区新投用2所小学、1所幼儿园!
- 下一篇:挨骂20年,时代终于追上了鲁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