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逼近5000亿!芯片届茅台大爆发,这哥俩创始人燃爆了!
发布时间:2025-08-24 16:13 浏览量:5
一排数据背后,是中国芯片产业从跟跑到领跑的惊天逆转。
2015年,北京科学院南路6号,几个年轻人挤在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小黑屋中。灯光昏暗,空气中弥漫着焦躁和期待。屏幕上跳出一串串代码——测试结果正确了!那一刻,他们知道,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芯片诞生了。
10年后,这家从小黑屋中走出的公司——寒武纪科技,今天终于迎来了属于它的巅峰时刻。它的市值突破5000亿元人民币!这不仅是资本市场的一次大爆炸,更是中国芯片行业的一声怒吼:不再是被动的追随者,而是敢于直面全球巨头的弄潮儿!
2024年,全球芯片巨头英伟达市值飙升至惊人的3万亿美元大关,资本市场热烈追捧AI芯片的未来。而与此同时,寒武纪的股价在过去一年里狂飙超过20倍,远超英伟达的10倍涨幅,尽管它的营收仅为英伟达零头,且喷涌的亏损如影随形。
有人说寒武纪纯属“泡沫”,有人则喊着“中国英伟达”的口号,将它视作国产替代的领跑者。到底真相如何?我们要从一份震惊全球的学术成果讲起。
2014年3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的陈天石、陈云霁兄弟在ASPLOS国际顶会发表《DianNao:一种小尺度高吞吐率机器学习加速器》的论文。
这篇论文首次提出了专门针对深度学习的处理器架构,比传统CPU的能效高出百倍以上,直接击破了通用处理器在AI领域的性能瓶颈。仅仅半年,他们又在MICRO会议带来第二篇《DianNao》论文,刷新性能基准。
这两篇论文震动了整个芯片界,被引数千次。连谷歌、英伟达这样的行业巨头也受其启发走上专用AI芯片路线。
美国《科学》杂志评价它:“这是一场发生在硅谷以外的颠覆。”而这正是寒武纪所在的故事原点。
提起这场革命,不能不说陈天石和陈云霁这对江西科大少年班才子。
2010年,陈云霁担任“龙芯3号”芯片主架构师,在北京心力交瘁地忙碌着。弟弟陈天石读博士时,频繁跑到计算所与哥哥交流,特别是在芯片测试如何用AI替代的想法上火花四溅。
从那时起,两个一拥AI、一专芯片的兄弟开始联手,决定干件前无古人的大事——做一块通用的深度学习AI芯片。
当时情形可想而知:2010年,英伟达还是做显卡的,AlphaGo仍是科学幻想,他们的课题冷门得令人心寒。
几乎没人相信,资金、支持也几近奢望。同门劝退的话没少听:“别瞎折腾了,没前途。”但他们咬牙坚持,把研发团队带进了那间小黑屋,通宵达旦。
2015年,他们的努力终于结出了硕果——首款寒武纪芯片成功流片,测试通过那一夜,团队喜极而泣。寒武纪,象征5亿年前地球生命大爆发的名字,从此成为中国AI芯片开拓的旗帜。
2016年,这家创业公司获得风投支持,开始了全速奔跑。
面对市场,寒武纪没有盲目跟风,也没急于求成。
2017年,他们选择了最现实也最有效的路径——不自己生产芯片,而是设计芯片IP授权给华为。华为麒麟970中的AI单元,就是寒武纪1A处理器的样板。
全球首款AI移动芯片诞生,开启国产芯片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的全新局面。这可不是简单拼拼硬件,更是生态和软件工具链的博弈。
但“靠单一大客户”的模式弊端迅速显现。华为自研派上场,双方合作仅维持一年多即终止,寒武纪陷入一时困顿。
转机在于战略调整:从“手机单打独斗”转向涵盖云计算、边缘推理、AI训练的全场景智能芯片路线。同步构建统一的软件基础设施和开发工具链。
2020年7月,寒武纪在科创板上市,上市首日冲破千亿市值,成为国产AI芯片的“第一股”。
这一路看似顺风顺水,但暗流涌动。
2022年底,美国单方面将寒武纪纳入出口管制清单,限制台积电为其代工。对设计芯片、依赖先进制造工艺的寒武纪来说,无异于一刀切断了生命线。
营收遭遇断崖式下跌,市场哗然,寒武纪陷入“生死存亡”之际。
但陈天石表现出超凡的定力和远见。
“芯片是马拉松,没捷径,只有不断搬砖,踏实干。”他说。
他坦言:即便被比作推土机的打法传统,却是“走稳走长远的唯一路”。
参考Intel和英伟达等业界巨头的长期经验,寒武纪正深耕底层,厚积薄发。
进入2024年,随着7纳米芯片国产化推进,AI大模型爆发,寒武纪终于挣脱制裁束缚,重启增长引擎。
其实,寒武纪奇迹背后,是两个80后“草根”天才兄弟,一个科技梦的孜孜追求。
陈天石和陈云霁出生于江西,父亲电力工程师,母亲中学教师。家庭虽普通,却有着**“放水养鱼”的教育哲学**——不给死板填鸭,而是培养好奇心。
书架堆满各种渊博书籍,尤其如《十万个为什么》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渴望。
陈云霁考入中国科大少年班,成绩一度下滑却因热爱被“破格”招入计算所,在龙芯之父胡伟武的赏识下开启不平凡的人生。
弟弟也紧随其后。他们共同的科学梦想,是多年“陪跑”的中国芯片探索史上难得的燎原之火。
游戏?两人都曾沉迷。陈天石甚至说,“考上大学后,爸妈管不住,玩游戏更自由”。但最终科学与梦想战胜一切。
2024年寒武纪营收11.74亿元,和英伟达动辄千亿体量不可同日而语。但谁又能忽视,英伟达拥有全球最成熟的CUDA软件生态,而寒武纪的软件工具链正处于起步期。
这不仅是技术差距,更是产业生态的壁垒。
陈天石坦言,寒武纪专注底层硬件和基础软件,不抢客户应用,这是“墩子精神”——做厚实基础,欢迎各路玩家基于其平台做应用。
这一策略,是他们面对全球芯片巨头峥嵘生态壁垒的现实选择。
如今,寒武纪已从一颗小黑屋诞生的芯片,成长为市值5000亿的AI芯片巨头。
但哈佛大学教授David Mindell曾说:“成功的科技革命是细水长流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
陈天石将寒武纪比作“跑马拉松的推土机”,他和兄弟正逐步推进“国产AI芯片生态崛起”。
未来,随着国产先进制程的成熟,更多自主软件生态的建设,寒武纪是否能跻身全球AI芯片前三,迎头赶上甚至超越英伟达?
寒武纪是否会成为下一个科技“独角兽”,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扛鼎之作”?
每天都在路上的寒武纪,正用事实和时间,给出了最响亮的回应。
5000亿市值,不只是数字游戏,更是中国芯片自信的象征。寒武纪两兄弟,从江西的院校少年班,到国际AI芯片舞台的巨擘,是一场关于梦想、坚持、创新与智慧的传奇。
你怎么看?寒武纪能否成为中国乃至全球AI芯片的下一位“大佬”?国产芯片弯道超车,是梦想还是现实?
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我们一起见证这场芯片革命的每一次燃爆时刻!
芯片的赛道上,跑得最快的不一定是最早出发的。但坚持跑下去的,一定会属于未来。关注寒武纪,关注中国芯片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