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真正的好诗,温柔而治愈,其中两句超美,千古流传
发布时间:2025-08-16 15:01 浏览量:2
唐朝诗人那么多,但我想问问,除了课本上常提到的那些名字了,你还能想起几位来呢?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一位比较冷门的诗人。
他亲身经历过大唐天宝盛世的繁华,也亲眼目睹了安史之乱的烽火;他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官至监察御史,却在史书中只留下寥寥数笔。
这位被时光逐渐淡忘的诗人,便是于良史。
关于于良史的生平,我们只知道他在天宝末年考中进士,唐肃宗时期担任侍御史,到代宗年间升任监察御史,再到德宗时期入徐州节度使张建的幕府。
众所周知,天宝末年的那场安史之乱,动摇大唐根基,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于良史见证了大唐由盛转衰的完整过程,可以想见他心中定然积压着万千感慨,只是可惜的是,他的这些情感大多随着他遗失的诗作一同消散了。
元代辛文房所著的《唐才子传》记载于良史:“工诗,清雅工丽,多警句。” 可如今他却只有7首诗流传了下来,仅存的七首却首首堪称佳作。
而《春山夜月》这首诗,无疑是最能体现他这些特点,也是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的经典。
《春山夜月》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八句四十字,却在有限的篇幅里,画出了一幅流动的春夜山景图。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诗歌开篇两句,点明了诗歌的主题的同时,也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机与乐趣的春日山景之中。
什么是“胜事”?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是春天的山里那些让人开心的小事——可能是溪水涨了,可能是野花开得正好,可能是山风里有青草香。
在这样美好的春日里,诗人来到山中赏玩,“胜事”太多,一个接一个,根本停不下来,不知不觉间竟忘了时间的流逝,直到夜色降临仍舍不得归去。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这两句诗堪称唐诗中的经典名句,也是于良史 “多警句” 的最佳例证。
如果说前两句是全景式的勾勒,那么这两句便是特写镜头般的细致描绘,将山间夜游的乐趣推向了高潮。
蹲下来,双手捧起一汪山泉水,水里的月亮被揉碎了,又在手心里重新聚成一轮。轻轻碰一下花枝,花瓣落进衣襟,香气沾在衣服上。
“掬” 和 “弄” 两个动词用得极妙,既温柔又充满童趣,显得轻松愉悦。
另外这句巧妙地运用了通感与虚实结合的手法,月是天上月,却可“在手”成为私藏;花是山中花,其香却能主动“满衣”与人相亲。
这两个看似随意的动作,却被诗人捕捉得恰到好处,生动传神地展现了人与自然互动的美好瞬间。
如此温柔唯美,意境鲜明的诗句,读着读着,我们好像也跟着诗人蹲在了山涧边,亲手捧起了那汪泉水,闻见了满衣的花香,也难怪会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句。
前四句着重描写的是赏玩春山夜景的乐趣,那么接下的两句则将笔触转向了诗人的内心感受,展现了情感的微妙变化。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当兴致上来的时候,根本不会在意路途的远近,只顾着循着美景前行,该回家了,却又舍不得那些花花草草。
通过 “兴来” 与 “欲去” 的对比,细腻地刻画了诗人的心理变化过程,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从 “夜忘归” 到 “欲去惜芳菲”,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矛盾:一方面沉醉于美景不愿离去,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归,这种两难的心境恰恰反映了人们面对美好事物时的普遍心态。
诗人没有直接说景色如何美丽,而是通过自己的不舍,让读者体会到春山夜景的迷人之处,体会到作者对美好事物眷恋、热爱之情。
诗最后以远景收束全篇:“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依依不舍地准备离开时,听见远处传来悠扬的钟声。循着钟声南望,只见楼台亭阁隐现于青翠山色深处。
这钟声自远方传来,既打破沉寂又加深幽静,也为整个画面增添了几分禅意与悠远。
全诗结束于一片渺远朦胧的意境中,余韵如钟声袅袅不绝,让读者也感受到诗人赏玩的意犹未尽,可谓 “言有尽而意无穷”。
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句句精炼传神;意境优美宁静,将春山夜景的美好与诗人的愉悦之情完美融合;
结构上起承转合自然流畅,从开篇的 “夜忘归” 到结尾的 “深翠微”,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审美过程,是一首真正的好诗。#优质好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