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才子初秋感怀,开篇一语双关,结尾意味深长
发布时间:2025-08-14 06:58 浏览量:2
一场秋雨不期而至,蝉鸣还未褪尽,凉意已悄悄减弱了盛夏的燥热。阳光斜穿过渐黄的树叶,在地上织出细碎的光斑。街角的梧桐开始抖落枯叶,一片、两片地在空中飘飞,就像蝴蝶打着旋儿赴约。
虽然正午时分依然炎热,但是傍晚的散步却多了一份悠然。时光好像慢了半拍,让蝉的余韵、叶的轻响、风的私语,都在这微凉的时节里,融汇成一片温柔的留白。下面分享明代才子初秋感怀,开篇一语双关,结尾意味深长。
初秋长安感怀
明 · 王弘诲
客馆新秋至,空庭一叶飘。
晚蝉鸣树近,归雁倚空遥。
乱后乡书断,愁来浊酒销。
故人多意气,秉烛对深宵。
王弘诲,明代广东琼州(今海南)人,万历年间名臣、诗人,嘉靖年间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他以直言敢谏著称,屡就国计民生谏言,后因触犯权贵屡遭贬谪,却始终坚守道义。
王弘诲为官期间,经常奖掖后进、振拔孤寒,深得士人敬重。他的诗歌多写乱世漂泊、家国情怀与故人情谊,风格沉郁真挚,以景寓情,融个人遭际与时代风云于笔端。
长安作为古都名称,主要沿用至唐朝,为大唐都城。题目中提到的“长安”或是沿袭唐代的称呼,或是代指明代的京城。
这首诗创作于作者客居他乡期间,当时大明王朝已现颓势,边患内乱频仍,诗人远离故土,在秋意渐浓的客馆中,将家国愁思与故人温情,熔铸于短短的诗行之中。
首联中的"客馆"二字,点出作者漂泊身份;"新秋"既交代了时序更替,又暗喻人生境遇的转折。"一叶飘"一语双关,落叶离枝宛如游子离乡,空庭寂寥恰是作者内心孤寂的外化。
颔联进一步描绘初秋景象,晚蝉的聒噪近在耳畔,反衬出客馆的幽深寂静;南归的雁阵远在天际,也勾起了游子的思乡之情。蝉鸣是夏末秋初的典型声响,带着季节的印记;归雁指秋日南归的雁群,常与归家、思乡关联
这两句通过"近、遥"的空间对比,并将听觉与视觉交织,委婉地传达出作者身在异乡的愁苦。蝉鸣将尽,暗示盛时已逝;雁阵南归,反衬自身滞留。简单的两个意象,都共同指向归乡无计的惆怅。
颈联描述作者所处的困境,"乱后"二字,反映出张居正改革失败后,政局动荡,倭寇侵扰与边地战事不断。王弘诲面对大明危局,他的主张和建议皆关国计民生,可见诗人并非只念个人得失,乡书断绝背后,也是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忧虑。
"愁来浊酒销",将情感落到具体动作。杜甫曾以浊酒难销忧国泪抒写乱世悲怀,王弘诲则更添一层无奈,酒能销愁,不过是自我安慰,浊酒入喉,愁绪未必消散,反而在酒醒之后更显愁闷。
结尾在浓重的愁云中,透出一丝暖意。王弘诲的交游圈多为志同道合的清流之士,在乡书断绝、愁绪难排之际,故人的"意气"成为精神支柱。暗夜、烛光、知己,三者构成对抗孤独与乱世的精神堡垒。
这首诗以秋景起兴,以愁情承转,终以友情收束,形成情景交融的完整脉络。诗人善用对比(近蝉与远雁、浊酒与真情),将个人遭遇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全文既展现了乱世文人的漂泊之苦、家国之痛,更凸显了友情在困境中的救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