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别人学习传统文化,是该嗤之以鼻还是默默参与?真的有利可图吗
发布时间:2025-08-06 11:07 浏览量:4
在当今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人们为了生计辛苦奔忙,为了梦想奋力拼搏,哪还有精力关注传统文化?
甚至有人认为,传统文化就像博物馆里尘封的古董,离普通人的生活太过遥远。它既不能提供升职加薪的实用技巧,也无法直接转化为银行卡里的数字,为什么非要去学?
然而,传统文化并非是与我们生活遥不可及的古老符号,它对每一个普通人来说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每一位心怀志向、渴望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当以传统文化为底蕴,方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作为芸芸众生的我们,或许并没有多么宏大的使命或远大的抱负,但学习传统文化依然意义非凡。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生存智慧与人文滋养,能够极大地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提升我们的素养,并最终助力个人的成长!
俗话说,无利不起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那么,普通人能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什么呢?
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能够从传统文化中获得:生存智慧、道德修养、精神力量、心灵滋养、文化底蕴、创新灵感、身份认同。
学习传统文化,并非是要让每个人都成为文化大家,而是让这些古老的智慧,融入我们的血脉,成为滋养生命的内在力量。
其一、生存智慧:历经万年沉淀的人生指南
生存智慧,乃是文化的本质,是文化最核心、最根本的功能。它不是虚无的道德说教,而是无数代人经历困顿磨难后总结出的宝贵经验。
传统文化对现代人的根本价值,在于提供了一套经过时间检验的“生存算法”。它不是沉重的传统包袱,而是可随时调用的“云存储智慧库”。它不仅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处世哲学与人生智慧,乃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智慧,也包含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关于汲取传统智慧,傅佩荣教授有经典的阐述,“三十岁学儒家,活得自信;四十岁学道家,活得自在;到了五十岁学点易经,乐天知命。” “春季读《论语》,你会觉得人生充满希望;夏季读《庄子》,让人通体清凉;秋天读《老子》,会接纳万物荣枯;冬天学《孟子》,会有浩然之气。” (《国学在当今的意义:心灵鸡汤还是心灵的家园?——专访台湾大学哲学系傅佩荣教授》,上海解放日报记者陈俊珺女士)
这恰是传统文化滋养生命的生动写照。
其二、道德修养:塑造高尚人格的内在力量
在物欲横流、价值多元的今天,道德修养似乎成了一种奢侈品,被许多人所忽视。
然而,在传统文化中,道德修养始终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你看,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人生进阶的序列,“修身”放在最前面。
傅佩荣教授说,“所谓正确的教育,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脱离传统的文化。譬如,一个大学毕业生在自己本科系的成绩不错,但是对传统文化一知半解,那么即使他可以顺利找到工作,也未必懂得做人处事的道理。”(《文化的挑战与回应》傅佩荣教授博客文章)
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杨振宁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在自传中说:“我幼年时所背的《孟子》,在成年之后居然成了我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影响我最深的并不是我所专长的物理学,而是两千多年前孟子的思想。三十岁以后,我做人处世全靠《孟子》。”(《父亲和我》,杨振宁)
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不是强加的教条,而是经过千百年演化的经验结晶,是让人活得更体面、更从容、更可敬的智慧。
其三、精神力量:支撑我们前行的强大动力
人生在世,哪有一帆风顺?每个人都可能遭遇失败、压力、孤独甚至绝望。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蕴含了强大的精神力量,给予我们跨越困境的信心和勇气。
中国人但凡读过几天书或稍微受过一点传统文化的熏陶,都应该非常熟悉这段话: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来源: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也应该熟悉这幅著名的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自勉联)
它们都表达了一种在逆境中奋发图强、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有多少人在学生时代,把上面的话语抄录在笔记本扉页,作为激励自己的人生格言?工作之后,你是否还记得这些曾经点燃你热血的话语,在生活的重压下依然保持着那份初心?
教员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种精神,是面对挫折时的百折不挠,是身处低谷时的自强不息,是无论顺境逆境,始终挺直的脊梁!
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屹立不倒、历经沧桑而终见复兴,正是因为我们的血脉中始终奔涌着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彭林教授说:“我们现在讲礼仪,讲文化,讲中国人的基本道德,归根到底,是要把我们民族文化里面最优秀的东西找出来,把民族精神找出来,然后引领我们民族向上。”(《礼乐文明与中国文化精神》,彭林)
其四、心灵滋养:抚慰疲惫心灵的温暖港湾
学生时代,我非常喜欢这段话:“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来源:《菜根谭》,明·洪应明)
当我在昏天黑地的繁忙工作中,重新读到这段话时,似有一种恍若隔世之感。但顿觉心境豁然开朗,仿佛尘嚣退去,内心重归宁静,平凡的生活多了一份诗意与从容。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当下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在承受着身体的疲惫和心灵的焦虑。而传统文化就像一泓清泉,给与我们超越时空的心灵滋养。它或许不能直接改变我们的物质生活,但能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守住内心的宁静,在平凡的日子里发现生命的精彩。
那些穿越千年的诗词歌赋、哲思智慧,就像随身携带的心灵解药,当我们在生活中遭遇挫折、感到迷茫时,总能在其中找到慰藉与力量。它教会我们,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豁达心态面对困境,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坚韧意志奋勇向前。
其五、文化底蕴:提升个人魅力的无形财富
一个人真正的魅力,不仅仅体现在容貌、地位或财富上,更在于他谈吐之间所展现出的文化底蕴。
文化底蕴,是一个人最深沉、最持久的资本。它让人谈吐不俗,行止有度,不动声色中自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来源:《和董传留别》,苏轼)。
传统文化,就是那份涵养精神气质、积淀文化底蕴的源头活水。
学习传统文化,如果你是学生,你的语文成绩错不了;如果你已走入社会,谈吐间自然会散发出一种由内而外的儒雅气质。
这种气质,不是刻意雕琢出的装饰,而是智慧沉淀后的从容,是文化浸润后的自信。这种气质,它如同温润的玉,不事张扬却自带光芒。
我从学生时代到工作之后,常被同学或同事称为“仝大才子”。这“才子”的虚名,多半是沾了些传统文化的光。千万别误会,我不是显摆,我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我不过是读了点历史故事、学了点传统文化罢了。
如今,我工作已经二十多年了。我越来越觉得,一个人的文化底蕴有多么重要:
它让你在关键时刻多一分判断,不浮躁,不盲从;
它让你在选择面前守住底线,不迷失,不沉沦;
它让你在浮华喧嚣中保持清醒,不焦虑,不迷茫;
它让你在漫长的人生中保持耐心,不急于一时,不困于一事。
你读过的每一句箴言、每一篇经典、每一个典故、每一段历史,都会成为你成长路上的指路明灯。
如果说专业技能决定一个人能站多高,文化底蕴则决定你能走多远。
其六、创新灵感:植根文化沃土的丰富创意
有人说故纸堆里能有啥灵感,还有人说传统文化不过是创新的枷锁罢了。
谈及创新,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前沿科技、奇思妙想,似乎与古老的传统文化格格不入。然而,传统文化恰恰是创新的沃土与灵感源泉。许多现代的设计理念、商业模式、艺术创作,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赋予古老元素以新的时代内涵。
故宫文创:将宫廷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设计,推出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文化产品,引领了国潮风尚。
《哪吒》系列电影:以神话故事为蓝本,将传统 IP 进行全新的形象设计和故事演绎,相当精彩。
《黑神话:悟空》游戏:将古典叙事融入游戏框架,将文化遗憾搬入数字世界,展现中国文化的全球表达潜力。
《只此青绿》舞蹈:以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为灵感,用舞蹈语言再现古画意境,让古典美学惊艳当代舞台。
这些成功案例证明,创新不是抛弃传统,而是“旧中出新,新中有根”,它离不开深厚的文化滋养,脱离了传统文化的土壤,创新往往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七、身份认同:安顿漂泊灵魂的文化故乡
牙买加著名的黑人民族主义者马库斯·加维说:A people without the knowledge of their past history, origin and culture is like a tree without roots. 一个不了解自己过去历史、起源和文化的民族,就像一棵没有根的树。
传统文化,就是每一位中国人灵魂深处的“根”,是大家共同的深层记忆与精神家园,承载着全体民族成员的身份认同和群体归属,是我们在世界任何角落都不会失去方向的灯塔。
从孩童时听过的神话传说,到节日里遵循的习俗礼仪;从方言中流淌的乡音乡情,到典籍里承载的价值观念,传统文化如空气般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悄然构建起我们的文化身份。
它让我们明白,自己并非孤立的个体,而是历史长河中“炎黄子孙”、“华夏儿女”这一共同身份的继承者与传递者。
这份归属感,这份与历史、与民族、与国家的深层连接,是任何物质财富、任何外在成就都无法替代的终极慰藉。
文化传承的链条一旦断裂,人们就好像一个不知道姓啥的孤儿,陷入了身份上的困顿与焦虑,失去了精神上的依托和归宿,如同失去坐标的航船,在茫茫大海中漂泊无依。
因此,学习传统文化,绝非复古或守旧,而是为了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为我们寻得一个可以安顿漂泊灵魂的文化故乡,让我们在迷茫中看到方向,在孤独中获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