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通告里的“语言塌方”:武大的病,是985的集体症候
发布时间:2025-08-04 22:46 浏览量:1
一份通告里的“语言塌方”:武大的病,是985的集体症候
原通报:“近日,“杨某某诉肖某某案”一审判决后,引发社会关注。学校充分尊重司法判决结果,全力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真诚感谢社会各界的关心、监督和批评。
学校高度重视社会关注问题,已组建工作专班,正在对肖某某纪律处分、杨某某学位论文等进行全面调查复核,并将以事实为依据,严格按照校纪校规、学术规范作出相应处理。”
先讲结论:这份通告不是小学二年级的笔误,而是一种“制度性语言退化”。它暴露的根本问题不是写作者的个人语文水平,而是整个系统默认的“安全套话模板”——只要模板足够模糊,就不会有人担责。
一、先把表面问题拆完:
语法错:
缺主语、动宾不配、并列不当、连接词误用。
语义空:
“尊重司法判决”听起来像什么都没说;“以事实为依据”更是废话——哪份文件不是“以事实为依据”?
逻辑断:
调查和处理是先后关系,却用“并”字假装并列,制造“我们已经在同时完成”的幻觉。
情感假:
“真诚感谢”“高度重视”都是批量印刷的安抚贴纸,听完只觉得更冷。
二、往下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集体语文塌方”?
通告不是写给人看的,是写给“追责系统”看的。越具体,越容易被挑错;越空洞,越难被抓住把柄。于是所有人默认使用“最大公约数废话”。
激励扭曲:
写通告的人 KPI 不是“让人看懂”,而是“不给领导惹事”。于是模板一年比一年厚,真话一句比一句少。
组织沉默:
985 的文学院就在校内,却没人敢出声改一句,因为“改”意味着“你出头”,在体制内出头≈风险。于是大家集体闭嘴,一起滑向低水平均衡。
语言污染的外溢:
当一个组织长期用伪语言沟通,成员的认知也会被污染——久而久之,连文学院的大才子都真心觉得“维护身心健康”可以跟“维护权益”并列,因为模板里一直这么写。
三、再往远看:这不是武大一家的事
高校通告、政府通报、上市公司公告,全是一个模子。
语言退化是“系统不信任”的外显:我不信你、你不信我,于是咱们一起说最安全的车轱辘话。
当真话成本过高,套话就会成为主流语言,最后连批判套话的人,也得用另一套套话来批判。
四、问题与回答
问:如果让文学院最顶尖的老师重写,会写成什么样?
答:他会删掉所有虚词,只保留事实和动作。例如:
“2025 年 7 月 30 日,武汉市东湖高新区法院就‘杨某某诉肖某某’作出一审判决。我校收到判决书后,启动两项程序:
(1) 依据《学生纪律处分条例》第 17 条,复核对肖某某的处分;
(2) 依据《学位论文抽检办法》第 9 条,核查杨某某的论文。
复核结果将于 8 月 15 日前在校内公示。”
没有“高度重视”,没有“真诚感谢”,但句句可落地、可追责。
问:为什么高校宁愿发烂通告,也不愿直接说“我们还在查,下周五给结果”?
答:因为“下周五给结果”是承诺,承诺就可能打脸;而“高度重视”是态度,态度永远不会错。在追责文化里,态度 > 承诺。
问:这种语言退化有没有解?
答:有,但得同时改两个变量:
降低说真话的成本(领导容错);
提高说套话的成本(舆论和制度一起较真)。
今天网友把武大通告拎出来骂,就是提高套话成本的一种方式。骂得够久,模板才会松动。
一句话总结
通告写得烂,不只是语文差,而是整个系统在用“安全废话”对抗“真实责任”。当真话比假话更危险时,985 的文学院也只能集体装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