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一首羁旅诗,月色中的归雁,是游子无处寄托的乡愁
发布时间:2025-07-28 20:38 浏览量:1
读诗陶冶情操,解诗以娱自心
《归雁》
唐·钱起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归雁:大雁是候鸟,每年都要南飞北归,常被视为游子思乡的寄托。
潇湘:潇指潇水,湘指湘江,常代指二水流经的地区。古人认为大雁南飞即是前往潇湘地区,故以潇湘代指大雁的故乡。
清怨:凄清幽怨。
译文:为何如此轻易地从潇水湘水那样美丽的地方回来呢,那里溪水澄澈,沙石明净,岸边还有青苔可以供你觅食。湘灵之神在月夜弹的瑟曲调太伤感了,忍受不了那悲怨欲绝的曲调,不得不离开潇湘飞回到北方来。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李益笔下群雁掠过长空,钱起却独独凝视那只逆旅归雁,问出千古之惑:“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潇湘水碧沙明,两岸苔痕幽润,那里是传说中大雁越冬的仙境。诗人诘问:你究竟为什么轻易离开这桃源,毅然北返呢?
“潇湘何事等闲回”,这句看似无理的责问,实际上是游子对家乡的依恋与不舍。
这只孤独的归雁,承载着诗人灵魂的倒影。钱起,江南才子,却一生浮沉在北方的官场中。诗中雁的漂泊,正是他灵魂深处无依的映像。雁的辗转归途,也是他乡愁无处寄托的叹息。
“水碧沙明两岸苔”,故乡山清水秀,清澈的湖水,岸边是闪动着微光的沙子,两岸苔藓碧绿,大雁常常聚集在这里啄食。这句既是写大雁在故乡生活得自在,也是诗人对故乡自由生活的回忆与向往。
后两句诗,诗人流露出更深沉的情感:“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夜色笼罩下,一轮明月投下光辉,湘水女神素手轻挥,二十五弦的瑟曲在天地间流淌。那乐音过于凄清幽怨,使孤雁再也无法栖息,只得振翅北归。
原来潇湘非无情,而是清怨太蚀骨。归雁“不胜”而飞,正是诗人生命深处对故园渴望的觉醒。钱起另一名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同样散发着挥之不去的淡淡哀愁。这清怨,是漂泊者灵魂的底色。
《归雁》这首诗的特别之处,在于物我交融的玄妙。诗表面写归雁,实际却在诉说诗人生命里无法消解的羁旅倦意。湘灵鼓瑟是远古的传说,而雁的惊飞,却是诗人当下心绪的投射。清怨的乐声弥漫潇湘,也弥漫在诗人走过的每一寸异乡土地。
现在读这首诗,那悲伤的琴声好像还在。钱起用大雁比喻自己,说出了所有离家游子的共同心声:纵有美景如潇湘,终抵不过灵魂深处那一声召唤——那是故乡的月色,是乡音的低回。
你心中是否也栖居着这样一只归雁?当你在异乡的夜色中独处,月光洒落在你的肩头,你是不是也好像听到了家乡的琴声,那么悲伤,让你忍不住看向北方?
大雁飞过天空,背着月光,也背着所有离乡游子的乡愁。钱起的《归雁》,把思乡的心变成天上飞过的一只孤雁,那悲伤的琴声,好像到今天还在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