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四线小城,凭什么成了江西避暑天花板?
发布时间:2025-08-02 04:47 浏览量:1
抚州,说她小,她却坐拥9个江西省气象局认证的江西避暑旅游目的地;让武夷余脉把清晨的雾气揉成纱,轻轻盖在每一座山脊。
说她不小,她又确实低调过日子。作为南昌和赣州中间的“夹心”,抚州的存在感可以说是“阿卡林”省中的“阿卡林”市,但要是你说“临川”,那就绝不会弄错了。必背佳篇《滕王阁序》中“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的临川,正是她。
来抚州吧!这里一面是飞珠溅玉的瀑布和山中仙境的云海、一面是漠漠水田和江南古村……告别空调搭起的狭小天地,真切感受夏日的勃勃生机,看万亩森林掀绿浪,将千年书香装满行囊,把灵气吃进肚里去,方不错过抚州夏季盛景。
如果问一个南昌人,夏天该去哪儿过?他会环顾四周,告诉你——去山上过。抚州坐拥群山,夏季日均最高气温28℃,堪称江西的避暑后花园。都在副热带高压下,凭什么抚州人可以吹着凉风在河边听戏?这,就得从抚州的山说起——
抚州就像缩小版的江西,三面环山,中间是细长的谷地,河流从中生长,汇入赣抚平原。抚州东与福建接壤,承接武夷山余脉,西南部耸立着孕育了赣南文化区的雩山山脉;唯独朝北豁然开朗,引风入怀。抚州地形的精妙,正藏在这山环水绕的肌理之中。
山体铸就的天然屏风,恰是抚州的“降温神器”——东南沿海奔涌的盛夏季风至此,被迫沿山脉攀升。饱含湿气的暖风与高空冷气团激烈碰撞,顷刻化出翻涌的云海与沁凉的雾霭,将山野点染为仙境。
要说仙,抚州的山有千百种模样。麻姑山云雾缭绕,层层叠叠的瀑布一路从云里跌下来,清脆地敲在石阶上,伴随游人一步步把暑气踩碎;大觉山的高山小火车开进雾里,嶙峋的崖壁忽远忽近,低头看一湾幽绿的河水;军峰山高高的山顶上石壁光滑,树根交错;曹山则把起伏的曲线融进了风,只见绿色的海荡起温柔的浪。
抚州的第二重降温神器,是满城疯长的绿。她不是绿化带那种乖巧的小清新,而是一场由香樟、翠竹联手发起的“绿色暴乱”。森林撕碎骄阳的金箭,把阳光揉成细腻的斑点,烈日的燥热,撞进树枝的迷宫便迷了路。
抚州藏着好几片自然保护区,森林茂密,甚至能迎接华南虎安家。抚州超高的森林覆盖率让她不惧酷夏的太阳,阳光愈是猛烈,给森林“空调”的动力却愈强劲,在树荫的的庇护下,抚州超半数县区荣膺“中国天然氧吧”。氧吧吐纳的每口凉意,都跌进抚河的脉络里。
“远色入江湖,烟波古临川”,汤显祖念念不忘的家乡,水是绕不开的情怀。旴江、黎滩河、宜黄水像三条柔软的绸带,把山里的云雾和谷底的富氧一并挽进怀里,于是就有了“加湿器”:晨披纱、午生凉、晚拂风,这就是抚州的第三重降温神器了。
山环水绕间,千金陂巧妙地化解了抚河的桀骜,这座生命曲折、屡败屡战的石坝,不负其“千金”之名,发挥了远胜千金的价值。水利营造了一城沃土,灌溉出丰饶的物产和璀璨的文化。
抚州是一块被武夷余脉和赣抚平原联手拢出的“天然聚宝盆”。这样的山水气场,悄悄把农林天赋值点满,一年四季上演着丰收的戏剧,把整座城养成了美食的宝库。
和江西每一座城市一样,米粉,是抚州人开启一天的前奏。嗦粉,追求的是筋道弹牙,绝不能发硬,否则就失了大米原滋原味的韧性。决定抚州泡粉的味道的,是现熬的高汤和多滋多味的浇头。最简单的浇头就是干菇,吸饱汤汁的同时也给粉增添鲜甜风味;或是加上各种小菜,腌萝卜、猪油渣、辣藕、菜梗,各凭喜好。隆重一点的,铺上红彤彤的牛腩,脆生生的猪肚,鲜嫩的鱼头。
油面与米粉不同,看起来根根分明,吃起来却入口即化,面团千锤百炼的摔打揉搓,终化为碗里温柔的抚慰。
抚州以清凉沁骨,更凭烟火攻心。崇仁麻鸡“野性”十足,不管辣椒爆炒或是“三杯鸡”焖法,都鲜嫩无匹;甲鱼在盱江里养到裙边厚实,胶质焖进汤汁,香气顺进胃里,不愧是曾经的贡品。
盛产白莲的广昌,藕也有与众不同的风味,莲藕切做细细的长丝,用猪油文火慢炒,藕丝脆,汤汁却有稠稠的口感。芋糍用芋头和淀粉包裹住各种冬笋香菇猪肉的鲜美,在汤锅里沸腾出温馨的记忆。很多人也许不知,风靡全国的粉蒸肉,抚州人从古代就开始吃了。米粉蒸肉讲究一个清香,垫上蚕豆或芋头,油脂充分洇透食材,软嫩咸香,入口即化;没有复杂的调料,征服味蕾的,是各家掌勺人细腻的用心。
酒足饭饱,再来一碗“魔性”的擂茶,可谓客家人的私人定制奶茶。新鲜茶叶和花生、芝麻,甚至紫苏、香菜舂成碎粒,开水一冲,茶叶的清香和油脂醇香一同扑面而来;江西是少有的会把辣椒当成小零食的地域,糯米和着辣椒压成的饼,米香盖过辣味,只要不被它红彤彤的外表欺骗,其实是堪比辣条的上瘾之物。
来到抚州,必须尝一尝统治了全国口味的资溪面包。这里有童年记忆的“斑马”豆沙面包,也有创新版“丑锅巴”。藏在抚州人童年记忆里的,还有藕丝糖和灌芯糖,一个细腻绵软,一个口感丰富。
名士辈出
抚州,自带“文曲星”外挂!
如果要在人间找一处做梦的地方,请把导航设在文昌里,白天,这里是市井烟火;入夜,“临川四梦”的纸上风月被搬上青砖黛瓦之间。
文昌里旁边有一座文昌桥,传说抚州地应文昌星,文昌星“职司文武爵禄科举之本”,是科举考生的保护神。古时每年仲夏,生员们携典籍在文昌桥铺晒防蠹,桥上纸页绵延,“文昌桥上晒文章”传为佳话。
宋代以前,无数文人墨客与此地产生了深刻交集。谢灵运被赞为“临川之笔”;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颜真卿作《麻姑山仙坛记》碑文。
随着宋代书院的兴建,抚州开始在科举的赛场上大放异彩,宋朝一朝考取进士一千二百余人。“一门十进士”“兄弟俩宰相”在抚州不是虚无缥缈的传说。
唐宋八大家,抚州就占去其二,曾巩与王安石为文论道务实,影响了宋代文风。李觏(gòu)《富国策》《强兵策》《安民策》催动变法的萌芽;陆九渊悟道“吾心即宇宙”开创心学一脉;汤显祖笔下的“临川四梦”,天下传唱;吴澄倾力修成《五经纂言》,推动理学发展。
如今,你仍然可以在抚州众多古村落中,触摸到抚州当年诗书门第的文化气息。
功成名就的大儒回到抚州亦大力推动教育事业。临川学风之盛,以至于“地无城乡,家无贫富,诗书之声,尽室皆然”,连缔结婚姻之时亦有“笔墨、书籍之赠”。
抚州为何涌现出如此多的才子佳篇,浒湾古镇会给你答案。在古代,书籍是紧俏物质,于是抚州人便自己动手,刻印书籍。浒湾村民都姓许,口口相传中多出的“三点水”,包含对珍贵书籍的爱护之心,也是日渐兴盛的图书业畏火敬水的象征。
走过浒湾古镇现存书坊建筑群,“四书五经”刻进临川文化的血脉。梨木雕版凿响的瞬间,仿佛能触到“临川四梦”震颤的余波;某栋房屋的木梁上,或许就藏着曾经雕版的残页。
不论时光如何流转,“好好读书”是每一个抚州人祖传的默认设置。抚州人的书桌不用励志标语——高考榜上金灿灿的文理头名,不过是千年文脉的当代心跳。
至此,山水、人文在抚州完成了一次完美闭环:山给水以形,水给田以润,人把这一切酿成蜜、写进戏、书作文——于是,这块风水宝地就有了“看得见、吃得下、带得走”的仙气。
抚州非寻常避暑地,实乃用山水为纸、借文脉为墨写就的消夏长卷。热土困顿的众生,何不赴此沐一季临川林下的风骨?
封图、头图 | 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