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孤独诗人写下一文,意思明明白白:中华老祖宗“多管闲事”
发布时间:2025-08-01 14:51 浏览量:1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开放包容时代,在书写了大唐盛世的瑰丽画卷之外,更是培养出了无数天赋异禀的风流才人,留下了旷古烁今的文艺宝库。举世皆知的唐诗就是在这个时候横空出世,是中华文明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
虽说《全唐诗》总共才4万多首,不算多,论数量远远比不上清朝乾隆,但因为时代的宽容和心无旁骛下才子们的“大展拳脚”,使得《全唐诗》虽传承后世数千年,却历久弥新、生机依旧。
反观乾隆笔下的“清诗”,因为注入了专制和“一言堂”的精神药水,使得4万多首“清诗”像是被吸了魂魄的行尸走肉,质量方面完全不够看。
除了诗文方面大放异彩之外,唐朝还有一项令人佩服:文人思想方面的多样性,促使萌发了注重现实、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唯物主义思潮,代表人物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
柳宗元:唐朝最孤独的诗人
1. 史上最孤独的诗:《江雪》
熟悉柳宗元的人应该都不会对《江雪》这首诗陌生,虽说我是在儿时学的这首诗,但时光荏苒,30多年后的今天脑子里还在反复回味着这首诗。每每看到这首诗时也常常驻足,任由思绪飘到了柳宗元笔下的那个孤独世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一幅万物生灵皆已灭绝,眼前只剩下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的孤独画面映入眼帘,同时白雪营造的孤独寂寞冷之凄凉感觉扑面而来,隐隐之中狠狠戳中了藏在内心深处的那份无助。
写得真的是太好了,不愧是出自唐宋八大家的笔下,也不愧是史上最孤独的诗。
2.除了自身孤独之外,他注重实际、唯物之思想更是无人理解的“百年孤独”
欣赏完这首孤独诗文之外,我又翻了翻作者柳宗元的生平。能写出如此孤独感的人,绝不会是眼前一恍惚、脑子一热想出来的,绝对是生活中有着刻骨铭心的经历,才能将这份百年孤独感提炼到了极致。
有人说是因为此时的他亲人都已经离世,寒冷的冬天来临,孤零零的他披上蓑衣走出了大门,望着皑皑的白雪和呼嚎的北风,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千古第一孤独诗文。
但更多的人觉得作者“孤独之意不在自身”,而在于思想上的孤家寡人。在那个咬定道德不放松、超脱世俗不回头的虚幻价值引导下,柳宗元却独树一帜、反其道而行,提出了“文以明道”的观点,主张追求解决实际问题的“道”而非空论道德的“道”,成为了中华文明史上罕见的唯物主义者。
他还写了一篇文章,意思表达得明明白白:中华老祖宗最爱“多管闲事”
1.《种树郭橐驼传》:一个种树老农的无奈
最能体现柳宗元贴近现实的便是这一篇文章。相比于《江雪》中的画面感和思绪万千,《种树郭橐驼传》却是不玩半点虚的,字字“脚踏实地”。
开篇介绍了一个会种树的老农郭橐驼和他的神奇技艺:树种得非常好。不论他怎么折腾树,树不仅都能长活,而且枝叶茂盛、果熟味甜。虽然有很多人偷偷观察以取真经,但都无功而返。
后来终于有记者采访了,郭橐驼倒也实诚,一再表明自己并没有什么高超招数让树木延年益寿,只不过用了最简单的办法——给树自由,让树自由生长。
见记者不信,郭橐驼进一步说:树怎么生长自有其天性,本来就无须世人来打扰。我看有的人种下树木之后,三天两头来看,一会儿摇一摇树干看根系是否牢固,一会儿又用爪子抓开树木表皮观察是否干枯,这么糟蹋树,怎么能活?
记者终于听懂了,然后接着问能不能将种树的道理移植到官场上?郭橐驼表示自己不懂为官之道,但通过观察当官的做派也发现了问题。
这些当官的打着为民着想的旗号,三天两头来烦扰百姓,一会儿来催促耕田,一会儿来催促播种,一会儿又来催促收东西……百姓不仅要种田种地、养家糊口,还得腾出时间伺候这些催命的老祖宗。
2.《种树郭橐驼传》表达的另一层意思:中华老祖宗最爱“多管闲事”,也是他思想孤独之根源
虽然柳宗元极力隐瞒其通过《种树郭橐驼传》来隐喻时政,即这些当官的打着为民办事的旗号不停地催促百姓,结果将自己整成了“多管闲事”的老祖宗。但最终还是按捺不住,将这个意思明明白白说了出来: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在柳宗元心中,万物运行自有其天理,万物生长繁衍也自有其天性。只要给予安宁的环境让万物按照自身的天性生长繁衍,自然都能长成参天大树,根本就无须别人插手多管闲事的。
但自从统治阶层诞生,爱管闲事的“带子”圣人们出来以后,百姓按照天性自由生长的外部环境被打破了,什么三从四德、三纲五常都来了,坐也不能坐、站也不能站,打着文明礼仪旗号的一堆规矩都来了,这如何让百姓安居乐业、自由生长呢?
虽说柳宗元说得非常有道理,但天生不想做事、视种田为下等职业的“士”阶层为了保证自己的食物来源,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爱管闲事,从而破坏了万物自由生长、自由繁殖的良好环境。中华文明自宋之后,步入到了“治人”之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