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春雨
发布时间:2025-07-29 21:28 浏览量:1
因为母亲热爱戏曲,从小就浸染在咿咿呀呀的戏腔,戏文中,并潜移默化的爱上了传统戏曲。
当锣鼓声在戏台上骤然敲响,水袖在灯光下如云翻卷,悠扬的唱腔袅袅升起,台上悲欢离合、忠奸善恶的演绎,宛如一泓无声流淌的溪水,静静浸润着台下每一颗心灵。
《十八相送》道尽才子佳人的浪漫,悲伤。《窦娥冤》说尽天地不公的悲愤,悲怆。《芦花》里受冻兄长的自我牺牲换来继母的幡然醒悟,《卷席筒》中心存仁义的弟弟替嫂赴死,深情颂扬了兄友弟恭的孝道伦理;《赵氏孤儿》中程婴、公孙杵臼等人用生命践行的“义”字如山,《锁麟囊》里薛湘灵以富济贫的仁心流转,《四郎探母》中家国难两全的锥心抉择,《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里女子的刚毅,担当,如同一面面明镜,照见忠孝节义的灵魂光彩,又如春雨润物般,增强了自己对人性深度与生命韧性的理解。成为我人格成长中最宝贵的基石……
锣鼓声暂歇,帷幕徐落,戏台上演绎的悲欢如云烟散去。可那些忠魂的慷慨、孝心的温暖、义士的担当,却如春雨入夜后泥土的气息,悄然沉淀于我们心灵深处。恰如春蚕食叶,无声无息的将文化浸润内心,扎根于骨肉中。
戏曲之美,不仅仅在于将千年智慧与民族血脉融于丝竹管弦,化入一颦一笑。台上演绎的虽是古人衣冠,但精神内核却如不息薪火,悄然点亮今人内心灯盏——使我们于喧嚣时代中仍能听见那古老而清越的灵魂回响,在历史深处寻得一方精神的澄明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