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稽才子华镇:被遗忘的北宋诗人,他的《杂咏》戳中现代人心窝
发布时间:2025-07-28 15:49 浏览量:1
华镇(约1052年前后在世),字安仁,号云溪,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北宋诗人。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饱读诗书,展现出卓越的文学天赋。青年时期便踏上科举之路,嘉祐二年(1057 年)考中进士。此后步入仕途,曾任安徽泗州通判、湖南提刑等职。为官期间,他秉持着正直的品格和清廉的作风,关心百姓疾苦,致力于为当地百姓谋福祉,积极处理政务,解决民生问题,在地方治理上有一定的作为。
华镇一生创作颇丰,著有《云溪居士集》一百卷,但大部分已经散佚,今仅存《云溪居士集》辑本一卷。他的文学创作体裁广泛,涵盖诗、赋、文等多种形式。其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美,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生百态,同时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引发读者的共鸣。比如他的《杂咏》组诗,通过对日常景象的描写,传达出对时光流逝、人生际遇的感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赋作则气势恢宏、辞藻华丽,展现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想象力。
杂咏 其一 北宋 · 华镇
不言藻绘文章恶,也识膏粱气味珍。
春夏已休秋欲晚,明眸开口羡他人。
"不言藻绘文章恶,也识膏粱气味珍"开篇即以双重否定勾勒出一个清醒的观察者形象。诗人既不屑于浮华辞藻的堆砌,又能辨识出世俗富贵的珍贵,这种看似矛盾的态度实则揭示了宋代文人特有的精神困境——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微妙平衡。他们既保持着对精神价值的坚守,又无法完全超脱物质世界的诱惑。
"春夏已休秋欲晚"将时间意象引入诗中,暗示人生已走过蓬勃期,步入迟暮。四季轮回在此不仅是自然现象的描述,更成为生命历程的隐喻。诗人敏锐地捕捉到时光流逝带来的存在焦虑,这种焦虑不是激烈的悲怆,而是一种淡淡的怅惘,如同秋日里逐渐褪色的风景。
末句"明眸开口羡他人"是全诗最精彩的点睛之笔。"明眸"象征着诗人的清醒认知,而"羡他人"则暴露了这种认知带来的痛苦——越是看得清楚,越能感受到自身的局限与缺失。这种"清醒的痛苦"正是中国文人最典型的精神状态,他们因看透世事而无法自欺,却又无力改变现状,只能将复杂情绪凝结为一个"羡"字。
华镇此诗的魅力在于它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捕捉到了人类普遍存在的生存悖论:我们因清醒而痛苦,因认知而孤独。在宋代这个思想高度发达的时代,文人正经历着精神世界的空前解放与随之而来的孤独感,这首小诗恰如一面明镜,映照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图景。
杂咏 其二 北宋 · 华镇
自是不耕仍不种,年来何处觅仓箱。
秋冬莫遣还虚过,图取前春有稻粱。
"自是不耕仍不种,年来何处觅仓箱"开篇即以反诘语气道出生活的基本法则。诗人直言若不事耕种,年终必然颗粒无收,这种直白的表述背后是对生活本质的深刻认知。诗句没有华丽的修辞,却以最朴素的语言揭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收获必先有耕耘,幸福源于付出。这种务实精神正是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精髓所在。
"秋冬莫遣还虚过,图取前春有稻粱"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诗人提醒人们不要虚度秋冬时光,而应为来年的春耕做准备。这里的"秋冬"不仅是具体的季节,更象征着人生的积累期;"稻粱"则超越了粮食本身,代表着对未来的美好期许。诗句中蕴含着对时间价值的珍视,强调了未雨绸缪的重要性。
华镇此诗最动人之处在于它将深奥的人生哲理融入日常农事之中。诗人没有空谈理想,而是通过最朴实的农耕活动,传递出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这种"耕读传家"的思想,正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底色——既要有"耕"的实干精神,又要有"读"的超越追求。
杂咏 其三 北宋 · 华镇
秀色丰融凝晓露,新声睍睆弄东风。
芳条已密无寻处,粉堞虽低径不通。
"秀色丰融凝晓露,新声睍睆弄东风"开篇即以细腻笔触勾勒出一幅晨光中的生机图景。诗人用"丰融"形容秀色的饱满,以"凝晓露"点染清晨的湿润,而"睍睆"这一生僻词精准捕捉了鸟鸣的婉转悦耳。这两句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描写,营造出一个清新明媚的春日早晨,却又不露痕迹地埋下了含蓄的伏笔。
"芳条已密无寻处"笔锋忽转,昨日还清晰可辨的花枝如今已茂密难寻。这一转变暗含时光流转、物象变迁的哲理思考——最美好的事物往往稍纵即逝,当人们意识到其珍贵时,往往已错过最佳观赏时机。诗人在此巧妙运用了"距离产生美"的审美心理,茂密的枝条既是实景描写,也是对美好事物难以把握的隐喻。
末句"粉堞虽低径不通"将空间描写引入诗中。"粉堞"指城墙上的白色矮墙,"径不通"暗示路径阻隔。这一景象既是对前文"无寻处"的具体化呈现,又暗含人生道路上的种种阻隔与遗憾。诗人站在城下,虽近在咫尺却无缘得见,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怅惘,恰是全诗情感的核心。
杂咏 其四 北宋 · 华镇
莺老阴浓昼景迟,园林又是过芳时。
香腮粉蕊年年好,只羡游蜂野蝶知。
"莺老阴浓昼景迟,园林又是过芳时"开篇即以季节变迁为切入点,勾勒出一幅暮春图景。"莺老"暗指春光将尽,"阴浓"暗示暑气渐生,"昼景迟"则通过白昼漫长反衬时光流逝之快。诗人敏锐地捕捉到园林中芳华将逝的微妙变化,"又是"二字更添一层岁月循环的无奈感。
"香腮粉蕊年年好"笔锋一转,聚焦于花朵的娇艳。"香腮粉蕊"以拟人手法赋予花朵以人的神韵,而"年年好"则强调自然生命周而复始的美好。这一句表面上是赞美春花的恒久美丽,实则暗含对时光无情的更深感慨——花儿年年绽放,而赏花之人却已非去年之人。
末句"只羡游蜂野蝶知"是全诗情感的凝聚点。诗人感叹自己只能羡慕那些能够自由亲近花朵的蜂蝶,这一"羡"字道出了人与自然之间微妙的距离感。在诗人眼中,蜂蝶不仅能欣赏花的美丽,更能与花亲密接触,而人却只能作为旁观者存在。这种对美好事物既向往又无法真正拥有的怅惘,正是中国文人最典型的精神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