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女星拍全裸戏,逼哭刘晓庆, “风月片教父”是如何炼成的?
发布时间:2025-07-28 03:58 浏览量:1
1972年,香港邵氏片场。摄影棚内,号称“亚洲第一艳星”的狄娜,仅着薄纱,按照大导演李翰祥的指示摆出撩人姿态。
他信誓旦旦:“镜头很远,有纱遮挡,只拍腰部,意境取自西洋名画…”
然而,当样片播放,狄娜瞬间脸色煞白——特写镜头清晰捕捉了她全身赤裸的关键部位,根本没有薄纱。
这仅仅是“风月片教父”李翰祥传奇一生中,一个充满争议的注脚。
他捧红梁家辉,成就刘晓庆,开创香港黄梅调电影盛世,更一手将“风月片”推向巅峰。
他与“港片皇帝”邵逸夫的爱恨情仇横跨数十年,挖角、背叛、空难、跪求回归…情节比电影更跌宕。
他曾被音乐才子当众狂扇耳光,转头就用美人计让仇家痛失所爱。
他的一生,是才华与野心、辉煌与卑劣交织的史诗,写满了名利场的刀光剑影和香艳传奇。
1926年,辽宁出生的李翰祥绝不会想到,自己会以“风月片教父”之名留名影史。
少年时,他考入北平艺专(今中央美院),师从徐悲鸿,梦想成为大画家。
然而,1946年“北大女生沈崇事件”点燃全国反美怒火,热血青年李翰祥作为学生领袖冲锋在前,结果被校方以莫须有罪名开除。
命运的急转弯将他抛向上海,又因语言不通,最终在22岁那年,怀揣母亲缝制的一条棉被,拿着两封介绍信,孤身闯荡香港。
在香港的最初十年,是李翰祥人生最灰暗的岁月。
睡天台,淋大雨,街头画人像速写糊口,甚至因无证摆摊被拘7天。他混迹片场,跑龙套、画布景、管服装,受尽白眼。
唯一的慰藉是疯狂写剧本,却无人问津。最穷时,连唯一的棉被也卖掉换钱。
直到1954年,28岁的他自编自导《雪里红》,才终于被一位掌控香港影坛命脉的巨头注意到——邵氏影业总裁,“六叔”邵逸夫。
邵逸夫以商人眼光著称,坚持“拍片要赚钱”,对李翰祥想拍古装片的提议嗤之以鼻。
恰在此时,内地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在港意外爆火。李翰祥嗅到机遇,再次向邵逸夫力荐:拍黄梅调古装片《貂蝉》。
这一次,邵逸夫勉强点头。结果,《貂蝉》横空出世,狂揽30多万港币,打破国语片纪录。
邵逸夫被狠狠打脸,也惊喜地看到了新金矿。
李翰祥一战封神,邵氏从此开启长达20年的黄梅调电影黄金时代。《江山美人》、《倩女幽魂》、《后门》接连成功,李翰祥成为邵氏最炙手可热的导演。(张溥杰)
李翰祥的巅峰之作,是1963年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这部电影的诞生,本身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商战。
当时,邵逸夫与死对头、国际电影懋业(电懋)老板陆运涛斗得水火不容。
陆运涛
得知陆运涛正秘密拍摄《梁祝》,邵逸夫立刻下令李翰祥:“抢拍!必须赶在他们前面上映!”
李翰祥临危受命,放下一切工作,昼夜赶工。
他心里清楚,这不仅关乎自己的地位,更关乎老板邵逸夫的颜面。奇迹发生了,李翰祥团队竟真的抢在陆运涛之前完成拍摄。
影片在台湾上映,引发空前狂潮。台北九成市民涌入影院,有人连看141遍。
9岁的李安穿着校服在影院痛哭流涕,这部影片在他心中埋下《卧虎藏龙》的种子。而陆运涛精心筹备的版本,上映时已无人问津,惨淡收场。
《梁祝》的巨大成功,让李翰祥在邵氏地位如日中天,人人尊称“大哥”。
然而,表面风光下暗流涌动。邵逸夫给的薪水并不高,且无意加薪。这让曾穷怕了的李翰祥心生不满。
此时,吃了大亏的陆运涛,趁机发动“银弹攻势”,许以重利挖角。李翰祥心动了,更暗中策划带走邵氏核心团队——作曲、美工、摄影,甚至他一手捧红的巨星凌波!
致命的背叛开始了。
李翰祥私下试探凌波,不料凌波转头就告诉了邵氏高层、邵逸夫心腹邹文怀。邵逸夫震怒。
邵逸夫
他火速以重金稳住凌波和其他骨干,让李翰祥的挖角计划彻底破产。事情败露,李翰祥索性撕毁合同,高调投奔陆运涛,并带走了仅剩的20余名技术人员。
陆运涛大力支持李翰祥在台湾创立“国联电影公司”,意图再创辉煌。首部作品瞄准《七仙女》,想借《梁祝》余温再掀狂潮。
但“六叔”邵逸夫岂是善茬?他立刻下令邵氏导演“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抢拍《七仙女》。
双方争分夺秒,最终几乎同时杀青。更狠的是,邵逸夫以“违约”为由将李翰祥告上法庭,索赔30万港币(由陆运涛支付),并指控其侵犯黄梅调版权,禁止《七仙女》在香港上映!
李翰祥血本无归。
就在李翰祥焦头烂额之际,1964年6月,一场惊天空难彻底改写了一切——陆运涛及电懋公司几乎所有高管乘坐的飞机在台湾坠毁,全员罹难。
李翰祥最大的靠山,瞬间灰飞烟灭。
邵逸夫失去劲敌,开启了对香港影坛长达十年的绝对统治。而失去老板、又被邵氏封杀的李翰祥,在台湾陷入绝境,“所拍电影无人结账,亏得裤子都没得穿”。
刘家昌
落魄之际,李翰祥与音乐人刘家昌当时的妻子产生感情。刘家昌得知后,暴怒冲进片场,当众狠狠扇了李翰祥两个响亮的耳光,随后与妻子离婚。
这记耳光,成了李翰祥心头的一根刺。
刘家昌离婚后,转头追求李翰祥国联公司力捧的玉女明星甄珍。李翰祥“复仇”的机会来了。
他不动声色,安排甄珍与当时香港著名的“女神收割机”、英俊潇洒的谢贤合演电影《缇萦》。
结果毫无悬念——甄珍迅速被谢贤的魅力征服,两人坠入爱河,不久便登记结婚。
李翰祥用一记漂亮的“美人计”,让扇他耳光的刘家昌痛失所爱(后来刘家昌与甄珍也有一段复杂纠葛,此为后话)。
拍完《缇萦》,走投无路的李翰祥重回香港,试图东山再起,组建“新国联”,最终仍因财力不济,负债累累倒闭。
绝境之下,他做出了一个艰难而卑微的决定:向“旧主”邵逸夫低头。 深知邵逸夫有在半岛酒店喝早茶的习惯,李翰祥日日“偶遇”。
精明的邵逸夫心知肚明,终于在几天后开口:“想回来?你能为邵氏带来什么?”
李翰祥坦诚债务缠身,但发誓能为邵氏赚大钱。1972年,46岁的“叛将”李翰祥,吃下“回头草”,重归邵氏。
然而,信任已裂。
李翰祥深知,要重新获得邵逸夫青睐,必须快速、大量地赚钱。他做出了一个震惊影坛的决定:拍风月情色片(即三级片)。目标锁定当时以性感闻名的女星狄娜,开拍《大军阀》。
于是,出现了文章开头那极具争议的一幕——李翰祥以“艺术”、“远景”、“薄纱”为名,哄骗狄娜拍摄暴露镜头,却在暗处设置特写机位偷拍其全裸画面。
狄娜发现被骗后愤然离场,虽因此片名声大噪,却从此彻底退出影坛。
而《大军阀》票房狂收340多万港币,跻身年度卖座前三。李翰祥不仅还清债务,更捧回亚洲影展奖项,正式开启了他“风月片教父”的黄金时代。
《风月奇谭》、《北地胭脂》、《金瓶双艳》…李翰祥的风月片一部接一部,尺度大胆,情节香艳,票房火爆。
他一手发掘并捧红了邵音音、白小曼、恬妮、余莎莉等一代艳星,与胡金铨、张彻、楚原并称“邵氏四大导演”。
香港电影的“风月”浪潮,由此被他推向高峰。
拍腻了风月片,李翰祥骨子里对历史正剧的执着再次涌动。
1982年,56岁的他做出一个大胆决定:回内地拍清宫大片。《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应运而生。
他力排众议,选定当时已崭露头角的刘晓庆饰演慈禧太后。但咸丰皇帝一角,迟迟找不到合适人选。
命运再次展现其戏剧性。李翰祥的女儿李殿馨带回了一个男人——梁家辉。
此时的梁家辉,在电影圈屡遭挫折,心灰意冷之下用全部积蓄办了本少女时装杂志。采访李殿馨时,两人擦出火花。
李翰祥一见梁家辉,立刻拍板:“跟我去拍戏!”毫无表演根基的梁家辉,就这样懵懂地跟着未来岳父,踏上了北京的片场。
拍摄过程充满啼笑皆非的波折。梁家辉不会普通话,刘晓庆听不懂粤语,两人对戏如同鸡同鸭讲。无奈之下,竟发明了“扇子暗号”:谁说完了台词,就扇一下扇子提醒对方。
然而,“盒饭事件”让刘晓庆怒火中烧:梁家辉等香港演员顿顿有肉有米饭,而她和内地演员却只能啃黑乎乎的咸菜和馒头。
深感屈辱的刘晓庆在片场崩溃大哭:“我不演了!”李翰祥等人慌忙安抚,最终妥协,刘晓庆才吃上了和梁家辉一样的“特供”盒饭。
这段“盒饭歧视”成了刘晓庆多年后回忆中难以释怀的芥蒂。
然而,影片的巨大成功掩盖了这些不快。《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轰动影坛,新人梁家辉凭借咸丰帝一角,一鸣惊人,摘得第三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帝桂冠。
李翰祥也再次证明了自己驾驭宏大历史题材的非凡能力,成就影史经典。
重回巅峰的李翰祥并未停步。
1996年,70岁高龄的他雄心不减,筹拍大型历史剧《荆轲》(后改名《火烧阿房宫》)。
他再次找到已成为内地影视巨星的刘晓庆,邀请她出演并投资1000多万人民币。出于对李翰祥才华的信任和对历史剧的热爱,刘晓庆爽快答应。
然而,天不遂人愿。
1996年12月17日,在北京《火烧阿房宫》片场,李翰祥正紧张工作时,突发心脏病,溘然长逝。
一代传奇大导演,生命永远定格在了他热爱的摄影机旁。此时,这部承载他晚年心血的巨作,仅仅完成了四集。
李翰祥的离世,震动华语影坛。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毁誉参半。
他是才华横溢的开拓者,开创了黄梅调电影时代,将风月片推向艺术与商业的特定高度,更发掘了梁家辉这样的巨星;他也是充满争议的枭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欺骗女星、背叛恩主、精于算计。
1997年,台湾电影金马奖追授其终身成就奖。他的名字,也被永久镌刻在香港星光大道上,供后人瞻仰评说。(文丨张溥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