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来,凶手一直被当作好人

发布时间:2025-07-26 06:24  浏览量:1

01

古人把认养的干儿女称为螟蛉侄子?

这个说法源于春秋时代的《诗经•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当时古人以为,蜾蠃有雄无雌,无法生育,于是取小螟蛉来抚养,所以在古语中“螟蛉”成了养子养女的代名词,沿用至今。

螟蛉是夜蛾幼虫,蜾蠃是一种黑色细腰峰,汉代扬雄在《法言学行》里说,蜾蠃背来螟蛉后,每天在巢穴门口祈祷:“类我!类我!”

意思是像我!像我!

久而久之,螟蛉真成了蜾蠃的孩子。

晋朝大才子陆机还给这种转化设定一个期限:“七日而化为其子”,7天后螟蛉就能变成蜾蠃。

在明代小说《今古奇观》里,讲述了商人贾昌为报恩,收养可怜孤女石小姐为“螟蛉之女”,百般照拂,积德行善,从而子孙昌茂的美妙传奇故事,“螟蛉之子”寄托了古人对收养关系的美好愿望。

02

《三国演义》第76回,关云长败走麦城,派瘳化杀出重围,到上庸向刘封、孟达处求援。

刘封要发兵去救叔父。

孟达一句话坏事了。

达笑曰:将军以关公为叔,恐关公未必以将军为侄也。某闻汉中王初嗣将军之时,关公即不悦。

后汉中王登位之后,欲立后嗣,问于孔明,孔明曰:‘此家事也,问关、张可矣,’汉中王遂遣人至荆州问关公,关公以将军乃螟蛉之子,不可僭立,劝汉中王远置将军于上庸山城之地,以杜后患。此事人人知之,将军岂反不知耶?何今日犹沾沾以叔侄之义,而欲冒险轻动乎?

孟达说你以为你是皇叔的亲儿子?

当初皇叔要选继位人,关羽说你是“螟蛉之子”,没资格,还劝皇叔把你派到上庸这僻远之地。

这些你都忘了么?

一番话说得刘封按兵不动,关云长丢了性命。

“螟蛉”之子词里带有天然排外属性,身为“螟蛉”之子,没有义务去救义父的干兄弟。

如果说古人眼里的“螟蛉”尚且有为人子的恩义情分在里面,可螟蛉养子的真相却远比这惊心。

鲁迅先生亲眼见过“蜾蠃负螟蛉”,他在《春末闲谈》里写道:“铁黑色的细腰蜂就在桑树间或墙角的蛛网左近往来飞行,有时衔一支小青虫去了,有时拉一个蜘蛛。青虫或蜘蛛先是抵抗着不肯去,但终于乏力,被衔着腾空去了。”

鲁迅先生看来,蜾蠃带走螟蛉,并没有像古人说的那样,有母慈子孝的美感,手挥目送的自然,反而螟蛉幼虫被强行衔走,显得有些不情不愿。

那么事实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03

梁朝的大术士陶弘景曾对此做过专门研究,他查阅了所有典籍,说法都一致,他还是还心有疑虑,既如此,何不亲身试验一下?

他在墙边找到一窝蜾蠃,轻轻扒开穴口,里面果然伏着几只螟蛉,观察好一会,只见螟蛉僵卧不动,像死了一般,蜾蠃在周围成双成对的飞着,可见蜾蠃只雄无雌说法是不对的,发现这一结果让陶弘景很受鼓舞,决定再看看螟蛉是不是真的像传说那样,能化成蜾赢。

几天后再来,却吃了一惊,螟蛉只剩残肢断体,几乎被啃食殆尽,旁边是蠕动着的陌生小肉虫,再过几天,小肉虫变成了蛹,继而化成了小蜾赢。

于是真相大白,原来“蜾蠃负螟蛉”,并不是好意,而是供幼虫当食物。陶弘景在《本草》标注里纠正了这一误传,“杀以为饲,以饲其子”,这才接近事情的真相。

经后人进一步论证,蜾蠃用尾巴上的毒针,螫了螟蛉的运动神经球,使其麻痹不死,就像食物存冰箱一样,能保持其肉质新鲜,然后在螟蛉身上排卵,最后封闭住巢穴,只等幼虫孵化后,再以螟蛉肉为食。

可见,螟蛉与蜾蠃并不是传宗接代的共生关系,反倒是血腥仇敌,是食物链上残忍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