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太刁了不是什么好事儿

发布时间:2025-07-24 21:28  浏览量:1

今年的6月25日,蔡澜去世的时候,我写过一篇与“香港四大才子”有关的文章。阅读量挺高,但挨骂也不少。

有网友在评论里直言,所谓的“香港四大才子”,金庸和黄霑名副其实,倪匡还凑合,而蔡澜就完全是滥竽充数了。虽然在文艺、写作等方面也有些成就,但他之所以知名,其实主要是两方面:

一是女朋友多,二是会吃。

“会吃”这个事儿,到了一定的境界,就叫“美食家”。

看过几个蔡澜的视频,最风光的就是他携一众女星,租下豪华游轮到世界各地观海、打猎、吃东西。其中让人咋舌的是他到某地吃一种鱼子酱的场面:

打开一罐鱼子酱,和身边的美女们分而食之,潇洒又豪横。因为这种食品是顶级白化鲟鱼产的子,价格高达每公斤30万美元,一盒 32盎司(约907克),折合人民币约16万元,连包装罐子都是用24K黄金打造的。

好家伙!这一口下去,就是普通人好几个月的工资了。

没办法,此类大佬有钱,有闲,又不在乎史笔如刀、众口铄金,吃瓜群众的羡慕忌妒恨,不在人家的法眼之内:

“有本事你也去吃啊!”

之所以又提到蔡澜,是因为在金庸的《鹿鼎记》中又看到了关于“吃”的内容。

原著第九回,已升任尚膳监总管的韦小宝例行巡视御厨房时,有一位姓钱的老板(其实是天地会的)要给皇太后、皇上和韦小宝各送一只珍贵无比的茯苓花雕猪。书中有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

承值太监陪笑道:“桂公公,待会见了皇上,倒不可提起这回事。”韦小宝问道:“为什么?”承值太监道:“宫里的规矩,凡是希奇古怪的食物,是不能供奉给皇太后、皇上和贝勒、公主们的。倘若吃了有一点儿小小乱子,大伙儿有几颗脑袋?”韦小宝点头道:“正是。”承值太监又道:“皇上年少好奇,听到有这等希奇古怪的茯苓花雕猪,倘若吩咐取来尝尝,咱们做奴才的干系太大。再说,这种千辛万苦喂起来的肉猪,又不是常常都有的,要是皇上吃得对了胃口,下了圣旨,命御厨房天天供奉,大家可只有上吊的份儿了。”

韦小宝哈哈大笑,道:“你倒想得周到。”

承值太监道:“这是尚膳房历来相传的规矩罢了。太后和皇上的菜肴,一切时鲜果菜,都是不能供奉的。”韦小宝奇道:“时鲜菜蔬不能供奉,难道反而只供奉过时的、隔宿的果菜?”他虽当了几个月尚膳监的头儿,对御厨的事却一直不曾留心。承值太监笑道:“供奉过时隔宿的菜蔬,那是万万不敢。不过有些一年之中只有一两月才有的果菜,咱们就不能供奉了。倘若皇上吃得入味,夏天要冬笋,冬天要新鲜蚕豆,大伙儿又只好上吊了。”

……

这段话的信息含量很大,概括起来有两点:

一是“希奇古怪的食物不能供奉”,涉及到的是食品安全、皇帝的身体健康问题。这很好理解。

二是种植、养殖不易且“不是常常都有”的食物,如茯苓花雕猪和时令果蔬,“也不能供奉”。这在一般人看来,就有些奇怪。当下人的、御膳房的奴才们,不是巴不得献上让主子大快朵颐的美食吗?——主子吃得高兴了,自己才会有封赏。

可并不是这么一回事儿。承值太监一语道破天机:

“这种千辛万苦喂起来的肉猪,皇上吃得对了胃口,下了圣旨,命御厨房天天供奉,大家可只有上吊的份儿了。”

“倘若皇上吃得入味,夏天要冬笋,冬天要新鲜蚕豆,大伙儿又只好上吊了。”

看明白了吧?他们千方百计让皇上远离那些难得之物,怕的就是一旦把主子的嘴养刁了,自己辛苦点倒不要紧,怕就怕满足不了需要,自己的脑袋也保不住。

吃这件事儿,涉及人性,先求吃饱,再图吃好。可究竟怎样才算“好”?无边无际。

普通人限于条件,嘴再馋也只能自我约束,掌握且能调配巨大资源甚至生杀大权的人就不一样了。欲望的大嘴一张,就是鸡飞狗跳、劳民伤财,甚至家破人亡。

还记得杜牧那首著名的《过华清宫》绝句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为了博杨玉环一笑,让自己的爱妃保持心情舒畅、皮肤水嫩,唐玄宗李隆基开古代“宅急送”先河,为近些年快递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杨贵妃喜爱吃荔枝,而荔枝产地主要在岭南(今广东一带)或蜀地(今四川),与长安相距数千里。为让杨贵妃能吃到新鲜荔枝,唐玄宗下令通过驿站快马加急运送,“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沿途驿站官吏疲于奔命,甚至有驿卒因劳累而死,荔枝则“色香味未变”地送达长安。

这种为满足个人私欲而耗费巨大人力物力的行为,上行下效,客观上也导致了唐朝由盛转衰,“安史之乱”的爆发,只不过加剧了这个趋势而已。

我非常佩服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的编剧,他在里面设计了一个看似滑稽实则极具历史意蕴的片段:

刘墉被贬为广西巡抚,还没来得及上任的时候,赶上当地官员进贡荔浦竽头。按惯例先送到了他的府里。乾隆皇帝得到了这个信息,在和珅的撺掇下,他下令让刘墉的夫人亲自下厨蒸芋头,自己要到刘墉府上去吃。

刘墉耳朵根子一动,叫来进贡的官员,计算了一下千里迢迢往京城送竽头的成本。为了防止劳民伤财,就让人采买了外观与芋头相似的修仁薯莨(味道苦涩难以下咽,是一种用来染衣服的植物)来代替,打消了皇上可能萌生的贡芋之念。

虽然事后险象环生,差一点败露,但还是管住了乾隆皇帝的嘴,让竽头的产地官民免受了进贡之苦。

舒服了自己一张嘴,却让一帮人跑断腿。这方面的典型例子是年羹尧。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的演绎里,取得青海大捷后,大将军年羹尧迅速膨胀起来,开始明里暗里地挑战皇权。雍正忍无可忍,授意怡亲王允祥和张廷玉剥夺了他的军权,贬为杭州将军。在搬往杭州的时候,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情节:

负责年羹尧伙食的人员先期到达杭州,给年大将军准备晚餐。一道寻常的小菜就让当地官员傻了眼。他们看到一群人拿着竹竿在院子里拼命地追赶一头猪,直到把猪撵得筋疲力尽瘫软在地上。厨师迅速用刀子在猪背上割下一条细长的肉。当地官员不解,就问“这是干什么”。厨师说是给年大将军做“小炒肉”。“那为什么要这样不停地折腾猪呢?”回答是“猪如果杀了,肉是死的,不新鲜;猪不断奔跑的时候,血集中在背上,这个时候割下来,炒出来的里脊肉才特别鲜美可口。”

……

杭州当地官员恍然,觉得自己在吃这个问题上,是不折不扣的井底之蛙。

讲究生活品味的年大将军终于走到了生命的终点,作为一名守城门的小兵被奉旨赶去的李卫赐死。自尽的时候,他痛哭流涕,因为没给一个正面镜头,所以不知道他是否抡起巴掌抽了自己一个大大的嘴巴子。

民以食为天。吃不是小事儿,国人对食物的热衷与创造性世界闻名,全国有八大菜系,各有特色,也各有“代表作”。

相声演员的基本功《报菜名》中所列的种类确实蔚为大观,但其中一些俗称“上八珍”的,如猩唇、驼峰、熊掌、鹿筋等随着相关动物列入保护名单,早已变成理论上的存在。

而有些动物或者彻底灭绝,或者日渐稀少,原因固然很多,但与人类无止境地追求“吃得美味”“吃得绝妙”恐怕脱不了关系。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在吃上特别挑剔,真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到了饭店里,对服务员吆吆喝喝,对厨师评头论足,对端上来的采指指点点。也有甚者,在新鲜上挖空心思,脑洞大开,各种奇思妙想,没有不想吃的,没有不敢吃的。

各人生活层次和境界不一样,只要不违法,倒也无可厚非。

当下,上边查违规吃喝,整风肃纪方面的考虑多一些。但即便是不违规的吃喝,也需要把握一个度,“有所吃,有所不吃”。

一个人如果嘴太刁了,毕竟不是什么好事儿。(知人篇·读金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