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僧不为人知的七律,开篇便充满泥土气息,结尾更显物我相融
发布时间:2025-07-22 15:10 浏览量:1
很多才子厌倦了宦途的奔波,希望摆脱案牍的羁绊,于是便向往悠闲的林泉生活,还经常在诗歌作品中抒发对山水田园的热爱。自古及今,描写隐居生活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不过能够流传久远的佳作都显得构思精妙。
隐居诗词的创作思路,一般会紧扣景真、情切和意远。才子们精选松菊、云鹤、茅檐等意象,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用尘世与山居对比,以山水映照心境,同时又适当留白,耐人咀嚼。下面一起欣赏唐代的一首佳作:
张舍人南溪别业
唐 · 法振
新田绕屋半春耕,藜杖闲门引客行。
山翠自成微雨色,溪花不隐乱泉声。
渔家远到堪留兴,公府悬知欲厌名。
入夜更宜明月满,双童唤出解吹笙。
法振,唐代江南诗僧,活跃于大历至贞元年间,与皇甫冉、韩翃、李益等诗人交游唱和。他长于五言近体,多写山水田园与送别赠答,风格清新自然,常以景语营造空灵意境。
作者通过描绘南溪别业的田园风光,刻画张舍人的隐逸生活,字里行间展现出一种闲适淡泊的意趣,并委婉地表达出对主人厌弃虚名、向往自然的赞赏之意。
在众多优秀的唐代山水田园诗中,法振的这首七律并非著名篇章,不过慢慢咀嚼,却又感觉如饮温茶,细味方知醇厚。法振以僧人特有的视角,刻画张舍人别业的日常生活,既有烟火气,又含出世味。
开篇便充满了泥土气息,“新田绕屋半春耕,藜杖闲门引客行。” 新开垦的田地环绕着屋舍,春日里已翻耕了其中的一半;主人拄着藜杖,在庭前引着客人悠闲地漫步。张舍人效仿王维半官半隐,留一份自在,少一份执念。"闲门"二字,无锁无禁,暗合主人不设城府的性情。
“山翠自成微雨色,溪花不隐乱泉声”,颔联声色交织。山间的翠色浑然天成,就像蒙着一层微雨,显得极其朦胧;溪边的繁花,挡不住杂乱的泉声,叮咚悦耳。
山之苍翠,无需微雨刻意点染,自含湿润朦胧的雨意;溪畔繁花,不因泉声喧乱而失色,反倒在叮咚泉鸣中更显鲜活。如此听觉与视觉的交融和互衬,让作者感到赏心悦目。
颈联转而描写人物,“渔家远到堪留兴,公府悬知欲厌名。” 渔人或许不是访客,只是路过讨碗水喝,却被主人留下闲话桑麻。法振不必多问,心里一定猜到主人离开官场,应该是厌烦了"舍人"之类的虚名。
安史之乱后,大唐王朝逐渐衰落,文人墨客不再执着于锐意进取,转而在山水间寻找精神寄托。法振作为僧人,更能看透名利的虚妄,这种共鸣让诗句超越了普通的应酬,成了两颗淡泊之心的对话。
结尾将时光拉入夜境,“入夜更宜明月满,双童唤出解吹笙。”入夜之后,满月当空的景致更加令人心旷神怡;主人唤出两个童仆吹笙,声音清越,不似宴饮的喧闹,反而可与泉声和鸣。
作者没有交代主人是否同饮,也未说明诗人是否沉醉,只留一幅月下的吹笙图,清辉与雅乐相伴,这才是厌名之后,值得珍惜的实在。诗人热爱新田的生机,喜悦泉声的清亮,欣赏月光的温柔,更会珍惜这份不被打扰的平凡。
唐代诗僧不为人知的七律,开篇便充满泥土气息,结尾更显物我相融。全文动静结合,远近交替,更是按照时间的推移,从户外到室内,从白天到夜晚,缓缓铺展,就像主人引客而行的脚步,不急不躁,却把别业的每一面都看尽了,令人称赞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