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入伏,该如何“躲伏”?入伏躲六害:莫躺床,防寒防暑防湿气

发布时间:2025-07-20 09:34  浏览量:1

2025年的伏天,踩着庚寅日的点,在七月二十日准时开场了。 这入伏的日子,有点讲究——夏至后第三十个日头,算是个“晚入伏”。

村里的老人常说:“早入伏凉飕飕,扇子扔一边;晚入伏晒破皮,牛都难熬。”听起来朗朗上口,却又扎扎实实预告着:今年的酷热只怕更胜往年。古传的三十天伏期里,更藏着多少辈人的“躲伏”智慧。

这“躲伏”二字,若光认字面,可差矣。它绝非躺倒偷懒,实则是上古秦德公那会儿,老祖宗就懂得的“避暑”真章。古书《史记正义》记过这源远流长的习俗。古人云“伏者,隐伏避盛暑也”,正是教你避开那灼人的暑热、伤身的湿冷、腌臜的毒气、烧心的燥郁。

汉代更有明文《四民月令》,三伏期间,叫百姓“闭门避暑”。这不是畏惧酷暑,而是先人对天时敬畏生出的生存法则。

躲伏不是躺平,是守住身体的壁垒。老祖宗把“外邪”分了六类——暑、寒、湿、燥、火、毒,它们常在伏天蠢蠢欲动。摸清它们的性子,才能平安迈过伏天。

1. 躲暑气:避其锋芒护正气

三伏天,天地的火气仿佛都压下来,日头底下走一遭,热浪能糊人满脸。中医讲这时节阳气像升腾的火向外喷薄,人却易虚在内里,热毒最易“趁虚而入”。避热,第一就是躲开顶头的太阳。赶路干活,择清早黄昏;大中午,少往屋外走,躲屋里阴凉处。

清代的李渔在《闲情偶寄》就说过“避暑之事,当在未暑之先”。他那避暑招数也巧妙——清晨抱竹床躲进深林古洞,日头西斜才摇扇归家。如今日头更毒,出门备顶草帽、遮阳伞,袖下多备清凉油、藿香水喷一喷。

2. 躲寒气:脏腑受凉最难防

热天贪凉是常情,可寒邪最懂“钻空子”。三伏阳气往外浮,腹中反显空虚,这时脾胃也格外软弱,最怕受凉。大汗后灌冰水、整夜开冷气直吹、贪食生冷冰饮……皆是寒气入体的捷径。

汉文帝时那位大才子贾谊,就是吃了贪凉的苦。酷暑长夜,饮酒大醉未散,又卧风口酣睡,结果风寒直中脏腑,年仅33岁便早早离世。伏天用空调要谨慎:冷气打26℃上下,风口避人吹,睡觉前设个延时关闭;瓜果冰凉虽解渴,也须节制,热茶温水反而解燥。

3. 躲湿气:暑湿夹击伤筋骨

伏天雨水频仍,热浪裹着湿气闷罐似的围逼人。湿邪缠体如裹湿布,周身关节发沉。中医指湿邪不散,久之积成寒湿痰瘀,便成筋骨疼痛的根由。

唐代有位常年劳作的药农李茂,每到伏雨连天时节,两腿关节沉滞胀麻,如同灌铅,行走艰难。此即湿邪久滞经络的症候。祛湿法其实质朴:雨天少涉水洼,涉水后勤换干爽鞋袜,家中湿衣被褥要勤晒透。家中点支艾条燃熏片刻亦有助除湿气。

4. 躲燥气:伤阴耗津如火烧

伏天里外皆灼火,燥邪伤人肺金,嗓子干、鼻唇燥裂接踵而来。燥久化火最煎熬,心中烧,人易躁怒不安。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曾在酷夏诗中说“躁渴焉能已”,写下伏日口干舌燥、心火难平的苦处。如今伏天多吃些百合炖梨、绿豆粥这样润泽去燥之物。暑气难耐时,菊花、金银花茶也能压下心头那点无名火。

5. 躲火气:心火猛涨要平息

伏天的“火”有双重:外面的日头毒辣,心里的情绪躁动。中医言心属火,暑热夹击心火上冲人便易怒。《黄帝内经》早指明“暑邪伤心,病在暑夏”,情绪病由此多发。

有人盛暑中为琐事动怒,争吵几句便觉心跳如鼓,眼前阵阵发黑,这便是“怒动心火”的警示。对付心头火,记住俗语“心静自然凉”。伏天说话办事放慢三分,午后打盹养精蓄锐是好招。 心中火旺难耐时,喝杯绿茶或温菊花茶,降火定神皆宜。

6. 躲毒气:外避秽浊内排毒

热盛则腐臭生,伏天里腐烂的瓜果、垃圾堆的酸臭气都潜藏肉眼不见的毒气瘴气。《遵生八笺》早有“三伏天宜避霉气”的警示。

古有读书人陈生,贪图凉爽在垃圾塘边纳凉看书,后恶心呕吐周身酸软,此即古医书所指“中秽毒”。避毒也讲究:垃圾当日倒出门;厨余勿存久;瓜果蔬菜买鲜不贪多;家中常通风换气,用些艾草、菖蒲等天然草木香清新亦可。

三伏“躲伏”,是古人在炎凉世道里磨出的“避”字诀。避的是暑寒湿燥火毒的六类邪气,却蕴含着中医“治未病”的深邃智慧。正如古书《淮南子》所言:“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避其锋芒而非束手就缚,顺应天时而非向天争锋,正是千百年来伏天存续的本钱。

当三伏的热浪压城,不妨静想那汉代的避暑敕令。

——你老家是否还流传着避暑的习俗?厨房里的那碗绿豆汤、抽屉里的藿香水,是你在伏天常用的驱暑招数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