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调元会馆夺魁

发布时间:2025-07-19 14:13  浏览量:1

李调元(1734—1803年),字美堂,号雨村,四川罗江县人,乾隆进士。清代戏曲理论家、文学家,才学超群。历官广东学政、直隶通永兵备道。因得罪和珅,被充军伊犁,后以母老得释归。

那一年,李调元在北京参加会试,三场考完,他如释重负,感到轻松愉快。中与不中,只等发榜了。他是个闲不住的人,客栈内寂寞无聊,便带上书童,上街闲逛。

京城确实繁华非凡,李调元避开拥挤的人群,专拣清静的街道走。不觉间来到一街角转弯处,见粉墙上高高地贴着一张醒目的招贴,一大群人正在围观。李调元禁不住也挤进人群中观看。原来是新建的四川会馆落成,悬赏征求一副正门楹联。李调元看后,急忙返回客栈,叫书童备好笔墨纸砚。他在房中踱步沉吟,不一会儿便构思成熟,用恭楷写了两张花笺,分别用两个封套封好,吩咐书童前去投送。

书童来到四川会馆,按李调元的吩咐将第一个封套交给门子传了进去。会馆的会董们几天来在一大摞应征稿笺中遴选楹联,早就累得头昏脑涨,但是仍未发现合适的。这时,门差送进来一个应征楹联封套。会董们忙拆封看,见写的应征联是:

此地可停骖,剪烛西窗,偶话故乡风景,剑阁雄、峨眉秀、巴山曲、锦水清涟,不尽名山大川,都来眼底

入京思献策,扬鞭北道,难望先哲典型,相如赋、东坡文、太白诗、升庵科第,行见佳人才子,又到长安

会董们看罢,不禁拍案叫绝。此联不仅对仗工稳典雅,立意清新,更可贵的是把四川的地理人文巧妙地融汇其中。会董们无不为撰联者的才华而惊叹,忙看联末落款何人,但见仅有“癸未秋撰写”五个字,没有署名。忙问门差:“此封是何人送来的?”门差说:“看样子像是一个小书童,现在门外等候回话。”会董们忙命门差把书童叫进来,书童才从怀中掏出第二个封套,交与会董们说:“这里面写得清楚,请过目。”会董们拆开封套,见有七绝一首:

李白诗名传千古,调奇律雅格尤高

元明多少风骚客,也为斯人尽折腰

会董们还是一时看不出所以,后来经过细细琢磨,蓦然发现这是一首藏头诗。将四句诗的头一个字连起来,便是对联作者“李调元也”四个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