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烈千秋:颜真卿与商丘八关斋的千年对话
发布时间:2025-07-17 17:17 浏览量:1
——一座碑文的命运,一座城的文化图腾
一、八关斋:报德盛会的佛光与烽火
公元772年仲夏,宋州(今商丘)南门外的开元寺内,一场空前规模的八关斋会拉开帷幕。千名僧人诵经不息,官吏、武将、乡绅分设斋会,百姓云集,香火昼夜缭绕。这场盛会的缘起,是为感恩两度解救睢阳之围的将领田神功——安史之乱中,他临阵倒戈归顺朝廷,于756年、762年两次击退叛军,保全睢阳全城性命。
“八关”源自佛教戒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奢靡享乐、不卧华床、过午不食(前七为戒,末一为斋)。宋州刺史徐向捐俸钱30万,官民同心,以最隆重的仪式为田神功祈福。而记录这一盛事的使命,落在了64岁的颜真卿肩上。
二、颜真卿:笔墨中的国仇家恨与报德赤诚
颜真卿受邀撰书《宋州八关斋会报德记》,绝非偶然。他与田神功同历安史烽烟:
平原举义:755年,时任平原太守的颜真卿首揭反旗,联络十七郡二十万义军,牵制安禄山叛军攻势,被唐玄宗赞为“河北唯一忠臣”。
满门忠烈:其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被俘后遭割舌肢解,侄颜季明身首分离。颜真卿悲愤中写就《祭侄文稿》——字字泣血,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面对睢阳百姓的报德之心,颜真卿挥毫泼墨,以983字碑文刻于八棱石幢(高2.7-3.2米,八面各宽0.5米)。书法融篆隶笔意于楷体,结体宽博如磐石,锋芒凛冽如刀戟。康有为此后评价:“骨肉匀停,绝不矜才使气,诚为绝作!”
历史注脚:碑文不仅颂扬田神功,更暗含颜氏家族对忠义的坚守——文末“临文感愤,纵笔浩荡”,正是国仇家恨的喷薄。
三、千年劫难:石碑的毁灭与重生
这块承载忠魂的石碑,命运比战火更跌宕:
唐武宗灭佛(845年):原碑被毁,851年宋州刺史崔倬据拓本补刻五面重立。
明末洪水与迁碑:1502年黄河水淹睢阳古城,石碑深埋淤泥;1639年乡贤张翮迁碑避水,才子侯方域作《新迁颜鲁公碑记》以铭。
日军觊觎与智护(1938年):日军队长太平三郎欲盗碑运日,商丘百姓连夜围坐临摹碑文,暗联游击队扒铁轨断其运输线,终护国宝无虞。
文革之殇与重生:1966年碑被砸断,仅残存两段;1993年据宋代拓本重刻,立于新建八关亭内。原碑残片现藏于景区珍宝馆,与清代《千叟宴碑》、禹王锁蛟井共守一方文脉。
残碑如鉴:今日八关斋亭中为复制品,而珍宝馆内斑驳的唐代残石,恰是中华文明“屡毁屡立”的象征。
四、忠烈之城:商丘的精神图腾
八关斋与一河之隔的张巡祠,共同构筑商丘的“忠烈文化轴心”:
张巡守睢阳:安史之乱中,张巡、许远死守孤城,城破时“齿舌皆碎”仍骂贼不止,与颜杲卿并称“张睢阳齿,颜常山舌”。
风骨传承:颜真卿晚年奉命劝降叛将李希烈,面对火坑与绞索慨然道:“此吾墓也!”785年殉国,唐德宗废朝五日,谥“文忠”。
文天祥以“忠精赫赫雷当天”颂其气节;侯方域赞碑文“云蒸霞蔚,笔断还连”——八关斋已成商丘的精神圣殿,让忠烈正气穿越时空。
结语:碑亭下的永恒对话
当夕阳掠过八关亭的飞檐,古宋河畔的碑文倒影中,依然回荡着三个声音:
田神功解围时的战鼓,千僧诵经的梵音,颜真卿笔墨间的金戈铁马。
商丘以一座城的名义,将恩义、忠烈与艺术熔铸于八棱石幢,印证了洪迈的慨叹:“颜鲁公忠义大节,照映今古,自汉以来,殆可屈指也!”八关斋与张巡祠、应天书院共织商丘古城的忠魂地图。红墙黛瓦间,千年风骨犹在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