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图冒尖的保守派】聊聊Moritz ENZO 1圈6铁双平板入耳
发布时间:2025-07-16 06:42 浏览量:1
又是在展会上被美女小姐姐拖过去试听的一次深圳展会,在一桌子新品里他就重点让我听了这副叫“ENZO”的型号,比起以往那种在我试听时带点期待又带点慌张(曾经我在听他们一桌子工程机的时候是全员锐评,我甚至没敢把任何一个写进展会里)的状态,这次她对ENZO倒是挺自信的,听完后见我给到了比较好的评价,隔天后产品就寄到了我家里,咕咕咕了两个月后这篇文章得以问世。
我在给我的评测选品的时候,我会在意两个方面的东西,一个是声音部分尽可能要品质过硬、一个是最好能有什么特殊的外在卖点或者辨识度(否则写起来太无聊、太容易卡壳没灵感),但偶尔还有第三点,那就是能不能给到我“反差感”,比如把某大家刻板印象中的硬件结构发挥出超出预期的声音风格,这也是我当年会写几十副声音各异的单动铁耳机的原因,而ENZO其实这三点是全占了的,它使用了动圈、动铁、平板三种换能单元,而且在动铁数量还相当多的前提下实现了非常好的分频方案、呈现了一体化程度很高的声音。
先简单带过下开箱。
ENZO在开箱环节的仪式感和豪华感主要来自于它标配的这个大的拉链收纳盒,皮料手感不错、内部空间相当充裕,而且有魔术贴做的隔断来方便固定腔体和线材的位置,如果把魔术贴拆了,塞两三个小尾巴都没什么问题,但犯了和我前几天写过的TANCHJIM一样的错误,那就是空间偌大的盒子里没有做任何的置物网兜之类的东西,想放点备用耳塞套、包括放原配的调音开关器都得直接和耳塞本体混在一起放,开合并不方便,而且也没有提供独立的腔体置物袋来做保护,希望后续做配件的时候可以注意下这个问题。官方详情页提供的东西少的可怜(貌似也是很多香港牌子的通病),包括线材的材料、线径、结构等都不明确,接插件和线材表面的披覆的风格有点像PW,而且非常柔软。
腔体的配色以黑金为主,纹路给的还是蛮霸气的,就是图案的设计来源并不明确。腔体侧面你们能看到的那团像金箔一样的东西(求证了下,就是金箔)并不是放在腔体的内部,而是嵌在外面的,手能够摸到一些它的粗粝感,我觉得算是蛮有意思的设计,之前没有见过类似的,我也没看明白是附着在表面还是本身也是腔体外壳的一部分,拿到手以后到现在盘了不到一个月,甚至还用手指甲刮了刮,没有掉落的痕迹。
ENZO也是一副具备不同调音档位的产品,不同开关下的阻抗和灵敏度有所变化,感觉和qdc家的方案类似,但还是一样没有提供什么具体的硬件调音方案的细节,直接耳朵收货好了。我知道很多烧友已经对这类调音开关审美疲劳了,甚至会质疑这个ON/KE开关是不是都是出自于同一家方案商之手,我能确定的是,开关的这个硬件装置确实是这家供应商长期在行业内制作,但调音方案是和他们无关的,当年这个开关取代了类似qdc双子座、Jomo Flamenco、VE6 XC的那种拨杆式开关,倒不是说技术有多先进,而是因为它具备更高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不然也不至于被行业一用就是十来年,不方便的点在于它没办法徒手操作,平时如果手边暂时找不到原配的工具,可以用牙签或者回形针之类的东西暂时替代下。
如标题所写,ENZO采用了1颗动圈、6颗动铁和两个平板单元的方案,同样也是没有给出任何的分频方案细节、甚至我也不知道它的平板单元用的是那种圆形的微型平板单元、还是外壳长得像动铁的那种新型平板单元,我个人猜测应该是后者,这样在腔体内部设计和分频的时候可以“近似看作在使用8颗动铁单元”,甚至都可以和常规的动铁单元共用完全一样的分频器件,这也是未来可能会冲击到传统动铁供应商的地方。但不论分频手段如何,ENZO最终实现的声音是非常和谐统一的、没有什么割裂的频段,既不像纯铁、也不会刻意做出什么浓郁的圈味儿,圈的部分不算是那种很传统的圈味儿,虽然在展会上夸过它的低频做的很好,但也是偏结像清晰、有一定速度感、弹性很舒服那种的,而不是强调极低频的量感、深度、声浪氛围非常浓郁的路子,总体而言低频虽多、但并非调的比较低级无脑的类型,在低频素质上有非常好的保证。
那既然聊到低频了,就从低频开始说起。ENZO的低频有一个非常大的亮点就在于结像位置的剥离感,大部分入耳式,如果拿人的头部做位置的类比,很多都只能把低频的位置做在下巴那儿,但ENZO的低频位置大概能到脖子靠近喉结的地方,所以即便它的低频非常多、而且打击感强、迅猛凌厉,却丝毫没有掩蔽效应、而且纹理细节非常清晰,不会像一些老派的动圈低频那样比较舒缓、偏慢,没有做什么Delay的处理、残响也相对克制,所以在听一些摇滚、电音、JPOP以及偏巴洛克时期的古典时有着收放自如的能力。
人声的部分,ENZO就像Moritz家我听过的其他大部分型号一样,对于人声的口型清晰度和距离感表达的一向很保守,虽然位置也相对偏近、但是口型张的不算大,是那种高密度、小口型、细节足、不强调厚度的路子,能够感知到极为清晰的人声结像,对气口和喉音、唇齿细节的表达是比较平均的,在标准调音模式下不会说强调气息或者强调喉音部分的颗粒感,而且音色也相对中性,男声醇厚度有、女声甜美感也有,但不强调哪一块,才子大佬说是非常适合歌剧的那种表达方式,这个切入点我倒是没有想到(我也确实不太懂歌剧、也不爱听),但对于常规的流行用户、尤其是喜欢抒情类或者听爵士的用户来说没,它的人声会显得稍稍素了一些,可以尝试用厚声型的前端来做互补,如果用中性的、或者偏冷的监听声前端来驱动的话,它的人声会有些直白和偏硬。但在驱动需求上,它的这种10欧上下的超低阻抗并不吃声压、但是吃前端控制力,比较需要电流输出能力较强的机器,比如传统的A类放大器。
中高频的部分我个人猜测应该是用平板的部分来打造的,因为这类新的平板单元有个特性就是Q值都会比动铁更低,在基础音色层面比较稳定和中性,而ENZO也是那种高频在大声压下都非常平顺的路线,我能预料到有人会说它的高频刺激,但它的高频能量感不是来自于亮度或者拔高一些频段,而是密度的表现,它的管弦乐表现是极为扎实、有力道的那种,而非轻盈舒缓的类型,所以能感知到它的极高频延展虽然不算多、感觉滚将的点偏早且偏快,但主打一个高饱满度、瓷实的很。但缺点就在于,这样的高频特性会导致它的声场Y轴高度打不开,在听现场类录音的时候会觉得临场感差点意思,演奏会天花板不够高的感觉,而它的横向以及纵向深度表现是中高水准以上的,而且不需要很贵的、大力的前端就能体现出来。
那既然有开关、而且我感觉调音开关下的声音区别还是蛮明显的,这里也给大家做一个记录分享:
模式1(ON开KE关,人声增强模式):声音的位置和能量感都向内收、结像会有一些凹,声场更近、纵深有明显损失,人声处在一个比较贴耳的角度,气声的比例更多、结像也更丰满一些,听像陈奕迅这种比较擅长使用气息与喉音特性非常有辨识度的歌手时有着更强的毒性,听器乐的比例会显得怪异一些,包括如果你听的是Live录音的人声和爵士,会感觉人声站在了器乐前方很多的地方、位置上非常的凸显。
模式2(ON关KE开,低频增强模式):因为ENZO本身的低频质感和下潜已经很优秀了,所以这个模式是比较明显把能量感转移到了低频的基音、也就是量感的部分,结像更肥、略损失了一些中心聚焦感,但低频的残响氛围带来了浓郁的声浪和更加蓬松有力的打击感,不过总体而言它并没有在下潜或者Delay感上做文章,依然保持了非常迅猛凌厉的风格、而且不会有那种消散不掉的驻波轰头感。人声的位置会往声场上方稍微提了一点、往鼻梁那边提,削弱了气声、增加了喉音部分的亮度,听周柏豪这种男声的时候声线会有些发薄、但对女声的表达是比较正面的,张惠妹嗓音颗粒感非常自然、且是偏细密那种,同时可能有掩蔽效应的作用在,中高频的声音也更平顺一点。
模式3(全关,高解析模式):符合传统意义上那种干净、监听向的声底,但低频依然有着比较足的量感、速度感倒是会更快一些,不过比较大的提升点在于声场y轴的高度打的更开、更适合听一些Live类的录音,声音会比其他模式明显更加清晰和舒展,搭配一些本身底子偏厚的、略带松软感的机器会实现非常良好的互补,比如凯音N7或者N63的第一张卡,把它紧实的线条再化开一些、低频再松弛一点,整体就是一个会略偏女声向的流行杂食塞、同时可以听一些严肃向的大编制,但下盘的气势并不会具备一些典型古典塞的那种权威感,低频量感多归多、但是没有那种充沛空间混响和弥散感的表达。
作为一个万元档的混合单元产品,抛开风格喜好谈声价比的话,ENZO可能是我目前听过的Moritz的产品里最好的一个、也更能够在一众竞品里站得住脚,密度、动态、信息量这三个最核心的指标都是拉满的存在,而且低频的质感是一个很大的亮点,声场的y轴高度是为数不多的素质短板,它比较适合一些常规室内录音的流行、古典小编制、以及节奏感偏强的CityPOP、日系ACG、摇滚等曲目,不算哪一方面有什么精尖的特长、但是杂食度的范围是非常广的,悉心搭配下有着一定往上一小档位去PK的能力,也是Moritz家族一贯保守派的调音里我觉得已经在音色层面具备一定出彩程度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