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籍贯贵州的12位社稷重臣:1尹珍,2赵国珍,3杨再思

发布时间:2025-07-15 20:15  浏览量:1

籍贯: 东汉牂牁郡毋敛县(今贵州黔南州荔波、独山一带)

分量: 虽是官员,更是贵州乃至西南地区文教第一人,文化界精神领袖级别的“重臣”。

尹珍绝对是贵州文化史上的“顶梁柱”!他生活的年代,贵州这地方还是文化“蛮荒之地”,朝廷势力都难深入。年轻的尹珍看着这情况,心里急啊。为了求学,他做了一件当时极其震撼的事——千里跋涉到京师洛阳,拜在当时最顶尖的经学大师、许慎的弟子应奉门下,苦读儒经,尤其是《尚书》和谶纬之学。学成之后,他毅然回到家乡牂牁郡(当时的贵州大部分在其辖区内)。

回家之后,他在今天的遵义、绥阳、正安、南川一带开馆授徒、传授中原文化,成了正儿八经的“南域始有学焉”的第一人!这个影响太大了,相当于给咱贵州开了文化的天窗。他办私学的地方,后人称为“务本堂”。

就凭这份开山之功,地方政府把他举荐给了朝廷。尹珍后来被任命为尚书丞郎(中央处理文书机要的中高级官员),最后官至荆州刺史(相当于掌管今天湖北、湖南大片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封疆大吏)。尹珍的贡献远超官位本身,他播下的文化种子,让贵州不再是中原眼中的“化外蛮夷”。

籍贯: 唐代播州(今贵州遵义地区)

分量: 官至工部尚书,唐代中央核心高官,在稳定西南边疆中作用关键。

唐朝天宝年间那会儿,西南边疆可不太平,特别是南诏国崛起,经常和唐朝闹摩擦。朝廷需要懂西南、在地方有威望的人来稳住局面。这时,来自播州的赵国珍被推到了前台。他本身是黔中道的地方豪族首领(可以理解为地方实力派),熟悉当地民情,更重要的是忠诚于朝廷

他最初被任命为黔中都督(相当于今天大半个贵州加上周边部分地区的最高军事指挥官)。在这个位置上,赵国珍展现了过人的能力。他一方面安抚地方部族,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巩固的后方;另一方面,积极协助朝廷大军抵御南诏的进攻,保障西南边疆的稳定。赵国珍不是只会在后方享福,是真正带着部下在刀尖上走,立下了汗马功劳。

因为他功勋卓著,加上在处理复杂民族关系上确实有方,后来被召入朝廷中央,官至工部尚书(主管全国工程、水利、交通等事务,六部尚书之一,正三品,核心高官)。从黔中山区的土司豪酋,到稳边有功升任帝国中央部长,赵国珍代表的是唐朝中央对西南“羁縻”政策的成功实践者,是唐朝中期维系西南边陲安宁的重要人物。

籍贯: 五代时诚州(其统治中心在今湖南靖州、贵州黎平、锦屏及天柱东部一带)

分量: 诚徽十峒(今湘黔桂交界区域)实际统治者,五代乱世中保境安民,归附中原王朝并被承认,奠定了后世侗、苗聚居区域稳定格局的奠基性人物(虽严格说属地方王侯,但对王朝西南统治格局影响深远)。

这位杨再思杨将军啊,年代比前面几位都早(五代十国),严格说他不是朝廷正式任命的标准“重臣”,而是当时西南一块大地盘(包括今黔东南黎锦天柱一带及湘西桂北)的实际统治者,自封“十峒首领”、“诚州刺史”。但正因为他,这块地方才没在战乱中彻底崩盘。

五代那会儿,中原王朝你方唱罢我登场,乱成一锅粥,根本顾不上边远地区。杨再思凭本事和能力,把他控制的湘黔桂边区(所谓“诚州”为核心的地带)管理得井井有条,团结了当地的苗、侗、瑶等各族群众,对外联合强大的楚王马殷(楚国王),对内精耕细作保境安民。因为他治理有方,名声很大,老百姓尊他为“飞山太公”(“飞山”在今湖南靖州,是其核心),威望极高。

他最大的历史功绩是啥?就是在乱世中稳住了这片南疆,形成了“十峒地区”的自治格局。等到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天下,他的后代(比如杨通宝)主动归附北宋,北宋也乐得接受,承认其世袭地位,设置州郡羁縻管理(宋初设置“诚州”、“徽州”等羁縻州)。杨再思作为奠基者,使这片区域从唐朝灭亡后的失控状态,重新纳入了后来宋朝稳定的羁縻治理体系,避免了更深的混乱和分离,保持国家版图统一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安定,功在千秋。

籍贯: 南宋播州(今贵州遵义地区)

分量: 播州杨氏土司鼎盛时期的统治者,实力雄厚,影响力远及朝堂,对内安定播州,对外支持抗蒙,虽为土司,实为南宋西南重要藩屏。

老杨家在播州(遵义)经营了十几代人,到了南宋的杨粲杨公手上,算是达到了巅峰!他老爹杨轼时就挺厉害,请来四川的老师给播州子弟开蒙。杨粲接班后(承袭了播州沿边安抚使等职),可不仅仅是守成之主。

他最大的本事是“文治武功”。文治上,他秉承“尽臣节、守箕裘、隆孝道、守世业、事郡守”的“家训十条”(相当于土司版本的“治国方略”),整顿吏治、发展农耕、倡导文教,把播州治理得欣欣向荣。武功上,那真是硬气!先是平定了同族兄弟的叛乱(杨焕、杨炜),稳固了内部。更猛的是处理外部矛盾,出兵平定南平(四川)酋长叛乱,甚至打败了当时试图进犯播州的思州(今黔东北一带)土司,把地盘都扩大了。

最提气的是他在国家层面的担当。当时南宋面临的最大威胁是北方蒙古铁骑。在川蜀抗蒙前线的四川宣抚使叫安丙,调播州兵支援。杨粲二话不说,派精兵北上协防四川,参与抗蒙!还慷慨地一次性就拿出黄金万两、战马三百匹支援国家财政(西输),这对于深居西南一隅的土司来说,是实打实的“共赴国难”!杨粲治下的播州,是南宋在西南最安定、最具实力的同盟力量。他儿子杨价、孙子杨文也都是抗蒙名将。所以他虽非朝中常任官,其势力和对朝廷的贡献,远超一般封疆大吏,是南宋在西南地区极为倚重的“柱石”。

籍贯: 南宋播州(今贵州遵义地区)

分量: 播州第十四世土司,继承其父杨粲抗蒙遗志,四川战区抗蒙主力将领之一,朝廷倚仗的“西南长城”。

老杨家抗蒙那真是“上阵父子兵”!杨粲(上回那位)功勋卓著,他儿子杨价(音介)杨公接班后,更是把播州军打造成了抗蒙战场上一支令敌人胆寒的力量,比他老爹还猛!朝廷看他是个人才,直接任命他“雄威军都统制”的头衔(相当于南宋正式国家军队的高级将领),不再仅仅是个地方土司了。

杨价领着这支“雄威军”(主力就是他们杨家的播州兵),长期转战在抗蒙主战场——四川前线。他跟当时的四川制置使赵彦呐、余玠(余玠后来搞了著名的“四川山城防御体系”)配合得相当默契。打啥仗呢?最关键的就是打青野原大安军这些战役(都在川陕交界要地),把蒙古军打得够呛。朝廷一看这么能打,封赏也跟上,升武功大夫(武臣高级荣衔)、加阁门宣赞舍人(宫廷侍从官阶),最后升到右武大夫(武官高等品级)。

杨价不仅会打仗,后勤保障也做得好。国家打仗,最缺啥?粮和钱!杨价二话不说,主动认领军粮二十万石(这数字相当巨大!),还自己掏腰包额外捐了一万缗钱(巨款) 支持国家军费。对朝廷而言,真是雪中送炭,比亲儿子还靠谱!他和他儿子杨文(孙子)继续统领雄威军,长期驻扎重庆及川东要塞,成为南宋西线抗蒙的中流砥柱。

籍贯: 明代贵州清平卫(今贵州黔东南州凯里市炉山镇)

分量: 官至南京工部尚书、国子监祭酒(教育部长),明代著名理学家,“王学”黔中代表,真正的文化型高官。

孙应鳌是明朝中期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重臣,更是那个时代顶尖的文化人!他年轻时就是学霸,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中了进士,进翰林院当庶吉士,起点很高。

他的官途很长,而且都在关键位置:当过右佥都御史(中央监察部门要员),巡抚过郧阳(管理几个省份交界处的军政长官),还担任过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中央大学校长兼教育部长,管着全国最高学府和全国教育),最终官至南京工部尚书(南京是明朝的留都,六部是象征意义但品级很高的荣誉职位,他实际在中央和地方都担任过非常实权的职务)。

光官大不算啥,孙应鳌最厉害的是他深厚的学问!他是王阳明心学在贵州最杰出的继承人和发扬者,被尊为“黔中王门”的领袖。写了很多哲学著作(像《淮海易谈》、《学孔精舍汇编》等),和当时的文化界巨头如徐阶、张居正、海瑞、胡直、耿定向等都有深入交流。甚至在他辞官回贵州老家后,在清平(今炉山)的“学孔书院”讲学,成为整个西南王学传播的中心!把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在贵州乃至西南广泛传播,影响了一代代学人,真正做到了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

​籍贯:​​ 明代贵州前卫(今贵州贵阳市)

​​分量:​​ 虽官位不高,但作为公认的“天末才子”、“贵州文坛冠冕”,其文化影响力贯穿朝野士林,维系一方文脉于乱世,文化领域“无冕重臣”。

这位谢三秀先生啊,要论实际官职(就是个小秀才出身,最高做过县学教谕之类的基层教育官),跟前几位没法比。但为啥说他是“社稷重臣”?因为他​​撑起了明代中后期贵州文化的天​​!那时正值明朝走向衰弱,天灾人祸不断(所谓“天末”就是王朝末世),但在偏远的贵阳,出了这么一位被当时文化圈顶级大佬一致认可的​​“天末才子”​​。

谢三秀的诗文写的太好了,文采飞扬,忧国忧民,格局宏大。当时的文坛巨擘如汤显祖(写牡丹亭那位)、董其昌(著名书画家)、李维桢(文坛领袖)等等,​​都和他结为至交好友,对他推崇备至​​!汤显祖直接赞他是“​​西南洵杰人​​”,李维桢把他的地位比作“​​天之星斗,地之岳渎​​”(天地间最闪耀的星辰和山岳),评价高得离谱。他一生著有《​​雪鸿堂诗集​​》、《​​远条堂草​​》等,质量极高,是贵州在中华主流文化圈真正拿得出手的代表人物。

明朝后期政治昏暗,党争激烈,皇帝一个比一个昏。谢三秀虽然当不了大官去改变朝局,但他以布衣之身,用如椽大笔书写情怀,​​其诗文在士林中流传极广,影响极深,成为凝聚人心、彰显正气的一种文化力量​​。在文化人心中,他就是一面旗帜。明末乱世,贵州能维持住相对完整的文化传承和精神血脉,不被黑暗完全吞噬,谢三秀这样的“​​贵州文坛冠冕​​”绝对是精神上的“重臣”。

籍贯: 明代贵阳府(今贵州贵阳市)

分量: 官至南明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国防部副部长兼中纪委级别),江南抗清中坚,血战殉国。

杨龙友(文骢是他的名)可是明清鼎革之际最壮烈的忠臣义士之一!他是贵阳人,画画出名(书画双绝),更有一腔热血。年轻时就和复社名士来往密切(比如陈子龙),名气很大。

崇祯朝后期,当过江宁知县,后来又任兵部职方主事(国防部参谋)。到了南明弘光朝(就是明朝在南京建立的流亡政权),正值满清铁蹄南下。他先后担任兵备副使、右佥都御史(负责军务、监察),更是在清兵渡过长江,南京陷落后,被南明隆武帝任命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国防部副部长,兼江南一带最高军事指挥官之一),总督江南军务,在苏浙闽赣一带组织抗清斗争。

他打仗非常英勇,亲自坐镇浙东的处州(丽水),联络各地义军(像衢州的郑遵谦、金华的朱大典等),是江南抗清的重要旗手。可惜清军势大,顺治三年(1646年)夏,清军大举进攻福建,杨文骢率军拼死抵抗,在仙霞关(浙江江山与福建交界)等地与清军血战。七月,在福建浦城被清军追及,力战不屈,与家人及部属一同壮烈殉国!“板荡识忠臣”,杨龙友以一介文士,握干戈卫社稷,最终选择杀身成仁,气节光照千秋。他是贵州人宁折不弯、忠勇报国精神的杰出代表。

籍贯: 清代贵州平远州牛场镇(今贵州毕节市织金县)

分量: 官至四川总督,太子少保,一代名督,兴办洋务,整饬吏治,青史留名。

丁宝桢丁宫保(太子少保的尊称),绝对是晚清政坛响当当的实力派人物!咸丰三年进士出身,一步步干起来,能力超强。

他真正名震天下,是在山东巡抚任上。慈禧太后最宠的大太监安德海,仗势胡作非为,违反祖制跑到山东张扬。丁宝桢毫不畏惧,顶着巨大压力,在济南把安德海抓住就地正法!“丁宝桢杀安德海”,这事震动了整个大清国,让天下正直人士都拍手称快,也向慈禧展示了强硬手腕和对纲纪的维护。在山东,他治理黄河决口、整顿盐务,都是为百姓做实事的硬功夫。

后来朝廷调他担任更有分量的四川总督。在四川,丁督办大事!兴办洋务:创办了西南第一个近代军事工厂——四川机器局,制造枪械弹药,增强国防。整治吏治:雷厉风行,打击贪腐庸员,官场风气一新。兴修水利:著名的都江堰大修工程,就是他主持的,奠定了此后都江堰长期有效的工程基础,惠及川西平原无数百姓。

他还改革盐政(官运商销),堵住很多漏洞。这位督抚干员,不尚空谈,专务实效,为官清廉刚正(死后连丧葬费都凑不齐),是晚清难得的能吏、清官。他创制的“宫保鸡丁”(由他家厨子所创)更是享誉世界,成为贵州人在实干中创造的独特文化符号。

籍贯: 清代贵阳府(今贵州贵阳市)

分量: 官至礼部尚书(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礼宾司),戊戌变法核心人物之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奠基人。

李端棻是清末改革派的关键人物!他是同治二年的进士,进了翰林院(前途无量的清流)。先后担任过御史、刑部侍郎,最后做到了礼部尚书(部长级高官)。

他最辉煌的时期是和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一起,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推动戊戌变法(1898年)。在变法期间,他是光绪帝倚重的维新派大臣,积极参赞新政。尤其重要的是,他深刻地认识到中国落后在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上!

早在1896年任刑部左侍郎(副部长)时,他就向光绪皇帝上《请推广学校折》,这是一份改变中国教育的里程碑文件!首次系统提出建立近代国家学制构想:设京师大学堂(后来的北京大学)、各省设中学、各州县设小学。还要建藏书楼(图书馆)、翻译西方书籍、选派留学生、设报馆……这份奏折几乎奠定了晚清新式教育改革的基本框架。戊戌变法时,他作为礼部尚书更是积极促成京师大学堂的创办。

可惜变法失败,李端棻作为核心成员,被革职发配新疆伊犁。虽然晚年赦免回乡,但他回贵阳后依然在经世学堂(南书院)讲学,宣扬西方科学思想和宪政理念,被誉为“传播西学第一人”和“中国现代教育之父”。他从高位跌落后,仍然心系国家教育的未来,这份情怀和远见,值得后世深深铭记。

籍贯: 清代贵州遵义府(今贵州遵义市)

分量: 官至云南巡抚、督办云南矿务大臣(实际总管云南经济民生军事),晚期被授予头品顶戴(最高级别),近代化进程中关键的地方大员。

唐炯唐鄂生(他的字),是丁宝桢的同乡好友,更是晚清搞实业的狠角色!咸丰年就进入官场,从军功起家,跟着曾国藩打过太平天国(帮办四川军务)。他最有名的政绩主战场在云南。

他干过云南布政使(省财政民政厅长)、云南巡抚(省长)、特别牛的是被朝廷任命为督办云南矿务大臣(总管云南一切矿产事务,财权实权极大)。这差事不好干,但唐炯干成了!为啥?因为缺钱打仗!当时中法在越南开战(中法战争),朝廷急着筹钱。唐炯在云南大刀阔斧整顿铜政(云南产铜是战略资源)、改革盐务(财政重要来源)、开办矿务招商局(搞资本运营开发矿产)。关键还不忘稳固边防,以防法国人从越南渗透进来。

他务实到什么程度?当广西前线刘永福的黑旗军(抗法主力)军饷快没了,唐炯从云南老远紧急筹运了七十万斤火药、二万斤铜铅弹送去救命!打仗打的就是后勤啊!这种支援可比空喊口号实在得多。后来虽然因中法战争云南前线失利背了点锅,但他振兴云南实业的基础是打下了,特别是矿业开采运输体系的建设。后来朝廷还给他平反了,还赏赐“黄马褂”、加“太子少保”衔(头品顶戴),证明他的贡献是被高度认可的,是推进西南边陲近代化的实干派重臣。

​​籍贯:​​ 清代直隶天津府(但其祖籍、出生地、教育渊源均在贵州贵阳)

​​分量:​​ 清末学部侍郎(教育部副部长)、民国首任教育总长,中国近代教育改革核心设计师之一,被誉为“南开校父”。

最后这位严修严范孙先生,论行政职务(清学部侍郎、民国教育总长),绝对够格“重臣”头衔!​​虽然出生在天津(因其父在直隶为官),但祖籍是地道贵州(祖坟在贵阳小关,其家族“严氏成山堂”是贵阳望族),他从小接受的是严格完整的贵州世家传统教育​​(在老家有深厚的教育根基),根在贵州。

严修在清朝就是翰林出身(后来当过贵州学政,掌管一省教育)。他最厉害的是眼光超前,是最早一批主张废除科举、系统引入西学(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等)的高级官僚。他家里就开私塾(​​“严氏家馆”​​),请最好的老师(比如张伯苓),教授各种新式课程。​​这个家馆后来发展成了著名的“南开中学”、“南开大学”​​(他和张伯苓是共同创始人),周恩来、梅贻琦等大佬都是南开出来的!

朝廷搞“​​新政​​”,需要懂教育的人。1905年清廷成立​​学部​​(教育部),严修直接当上最高长官之一的​​学部右侍郎​​(副部长)。在他主持下(当时尚书多挂名,实际负责的是侍郎),​​全国范围内废科举(1905年)、兴学堂、定学制(包括《奏定学堂章程》配套文件)、派遣大量留学生这些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根本性影响的大事,他都是核心推动者和操盘手​​!等民国建立,他又是首任​​民国教育总长​​(教育部长),继续推动现代教育体系建立。严修虽然出生不在贵州,但其家族的贵州底蕴及其在贵州学政任上打下的基础,深刻影响了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他为中国近代教育趟出条新路,真正国之大器,完全担得起“社稷重臣”之名!#历史杂谈##历史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