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诺贝尔文学奖”说起

发布时间:2025-07-14 18:23  浏览量:1

诺贝尔奖,无疑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奖。共分为物理、化学、和平、医学、文学五个奖项。很显然,前四项是自然科学类的。而文学奖,则是意识形态类的,必然是带有阶级性的。即站在谁的立场上?替谁说话?为谁服务?

诺贝尔奖诞生的时代,正是世界以电力革命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发展的时期,主要在欧美地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控制着世界40%左右的贸易额。是西方列强加速掠夺扩张,殖民世界的时期。也是国际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

诺贝尔(1833~1896),瑞典人,小学毕业。自学成才,是以研发炸药为主的化学家,同时也是机械、电器、医疗等多领域的发明家。1896年临终前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终年63岁。

诺贝尔文学奖,至今已有121位得主。2012年,莫言获中国首次诺贝尔文学奖。但在舆论场上,至今却是一直争论不休,让人不胜感慨。

这场争论的实质是什么?

凭心而论,诺贝尔虽生在北欧小国瑞典,但却在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主要国家多地创业。他设置的这个奖项,是有前瞻性和世界情怀的,对科学技术的创新,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当然,谈到诺贝尔的文学奖,站在马克思主义、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来审视;站在人类发展进步的方向看问题,我们又不得不说:

诺贝尔文学奖所代表的核心价值观,是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其评选的标准是从“资本主义”的价值观来审视“人性”“艺术”“理想”等条件的。比如:“自由”,这是资产阶级革命中,反封建专制、农奴制度的一面旗帜。主张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自由竟争,是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核心。但,实践证明,这种自由竟争,既在一定历史阶段、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又造成了社会财富日益悬殊的两极分化、垄断、霸权、侵略、掠夺、腐朽、没落和社会动荡。其实,这仍然是低级动物的丛林法则那一套,仍然跳不出社会的“周期律”。

“自由”二字,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神圣的。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讲“自由”,资本主义的价值观也讲“自由”,但此自由,非彼自由也。自由的内涵和边界,是截然不同的,也是格格不入的。资本主义的“自由”,是极端个人主义的自由。社会主义的“自由”,是个人自由与集体利益兼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由。

所以说,诺贝尔文学奖在社会主义中国舆论场引发的争论,并且“常盛不衰”,是作品对中国社会的描述,刺痛了中国人民的尊严,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两码事。争论的实质,是资本主义价值观与社会主义价值观之争。让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文艺殿堂,来给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优秀文艺作品发奖,并向世界推荐,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文艺不仅是为了满足人民娱乐的需要,而且是塑造人的灵魂,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光荣而神圣的

事业。是反映人民心声,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和人类解放的崇高事业。

目前,文化艺术领域的一些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一些作者总是一天到晚喜欢写“古”(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伤痕文学等),“土”(社会底层百姓生活的“土”),“真情实感”(老爹老妈、老家)“卿卿我我的爱恨情仇”“花花草草”的小资情调,网络媒体上为挣“流量,而出现的五花八门的吸人眼球、搞笑的短文、小视频”等等,风行一时。真正反映人民大众追求美好生活事业的作品,反映人间具有高尚道德情感的人和事、催人上进的作品,却少之又少。饭圈文化、裙带文化、铜臭文化等,让人忧心忡忡。

有些人很是崇尚写作要有“真情实感”,但要看到,个人的“真情实感”,放到社会这个大格局来看,并不等于高尚,更不能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划等号。

当文艺成为“资本主义”挣钱的工具,当文艺创作充满铜臭和功利,这样的文艺就走偏了方向,也是出不了人民大众喜欢的社会主义文艺精品和文艺大师的。

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个新生事物。目前仍处于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中,垄断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军事威胁和“和平演变”始终存在。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支撑。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苏东剧变的警钟应该长鸣,我们必须时时有清醒的认识,必须旗帜鲜明,时时保持高度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