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过三级片,交过 60 个女友:被骂的蔡澜,凭什么让人怀念?

发布时间:2025-07-12 22:12  浏览量:1

前不久,“香港四大才子”的最后一位——蔡澜先生去世了,引起的反响不小,除了赞美的,也有不少批评斥责的,特别是他强迫女演员拍“三级片”的经历以及不结婚不生子却处了60多个女朋友的事。

听起来,怀念这样一个人简直属于是非不分。

老实说,我也不知道网上对他的批评是出于义愤还是出于嫉妒,以及离真相有多近,反正我主要是读他写的有关人生态度的书的,对此不予评论,并且在蔡先生去世后,我也是按惯例拿读他写的书来纪念他。

读他的书就会发现,蔡澜是值得怀念的。

就比如他在蔡澜在《不如任性过生活》里说的一句话:

“压力只是心态,肉体的无能才是致命伤。”

这句话蛮有趣的。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明明知道该做某件事,却被压力压得动弹不得,最后干脆放弃?比如该存钱却忍不住买买买,该联系朋友却总找借口“等有空”……

我们总把压力当挡箭牌,而蔡澜这位80多岁还在学书法篆刻的“老顽童”,却用一辈子的洒脱告诉你:别被压力困住,想做什么就去试试。

他16岁留学日本学电影,30岁成邵氏最年轻监制,捧红成龙周润发;中年转型美食家,跑遍全球吃遍山海,成《舌尖上的中国》总顾问;晚年写专栏、开直播,活得比年轻人还带劲。

他的“才子朋友”金庸夸他“琴棋书画、酒色财气样样精通”,倪匡说他“比魏晋名士还多三分烟火气”。这样一个把每个年龄段都活成新起点的人,写起生活哲学来,自然带着看透世事的通透。

很多人总抱怨“压力太大”,实在该听听蔡澜的话:

“压力来自别人管你,有人管,做错了事,便有压力。所以,必须力争上游,尽量减少管你的人。”

他说,与其在空闲里拧巴,不如像他那样把日子忙成自己喜欢的样子——70岁学篆刻,80岁学画画,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写作,忙得连焦虑的空当都没有。

因为真正的忙,是主动投入热爱,是研究书法、琢磨菜谱、摆弄花草时的心安,是让闲愁无处生根的治愈。

蔡澜的人生哲学很简单:

“做,成功的机会是一半;不做,是零。”

他从不端着架子说教,而是像个唠嗑的老朋友,用直白到近乎泼辣的实话戳破生活的伪装。比如有人纠结“闲下来该怎么过”,他直接戳穿:“人不能停下来,喜欢的事加以研究,够你忙的。”

这话不是说说而已,蔡澜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把兴趣当事业,在忙碌中找到了真滋味。

就像他说的:

“人生苦短,别把时间浪费在纠结上。”

蔡澜说的“任性”,不是胡来,而是真正掌控人生的能力:放肆去想,大胆去做,又能从心所欲不逾矩。他主张“吃得好一点,睡得好一点,多玩玩,不羡慕别人,不听管束”,认为这就是人生最大的意义。

比如他写美食,从不故弄玄虚,也不说山珍海味,只讲“和谁吃、在哪吃”的温情;写旅行,不晒打卡照,却说“最好的纪念品是回忆,不是代购”。

这种烟火气,恰恰是现代人最缺的——我们总盯着别人的生活,却忘了“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忘了把精力放回自己身上。

更难得的是,他对亲情的解读格外清醒:“亲情是礼物,不是义务。”父母学会独立,子女学会放手,彼此尊重却不捆绑,才是最好的状态。

这碗反焦虑的“治妒汤”,解开了无数家庭的情感死结。

如果你正为琐事烦恼,为亲情焦虑,为闲愁所困,不妨翻开这本《不如任性过生活》。

你会发现,这位老顽童早已把生活看透:忙就忙吧,苦就苦吧,但那杯自己泡的茶、那壶自己酿的酒,终究是喝进自己的肚子,甜也好,涩也罢,都是属于自己的滋味。

与其等着别人来哄、盼着别人来懂,不如学蔡澜,任性地忙起来,把日子过成自己说了算的模样。

要知道,到得身体撑不住,想吃不能吃,想玩不能玩,那可是真的完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