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华为高管魏延政,患癌后被残忍辞退,临终时给儿子留下4句话
发布时间:2025-07-11 04:26 浏览量:1
2013年6月,刚做完截肢手术的魏延政躺在病床上,浑身疼得厉害。麻药劲儿过去,身体的痛楚提醒着他,那条右腿是真的没了。就在这时,一封公司寄来的信送到了床头。他用打着点滴的手,有些费力地拆开信封。里面不是他期待的慰问,也不是同事们熟悉的鼓励,而是一张冷冰冰的辞退通知,还有一张写着20万补偿金的单子。
那一瞬间,空气好像凝固了。魏延政捏着那张纸,指尖冰凉。就在手术前一晚,他还拖着病体,在公司会议室里跟项目,想着怎么把手头的工作安排妥当。没人知道,第二天等待他的不仅是失去一条腿,还有赖以生存的工作,就这么没了。他下意识地摸了摸空荡荡的右腿裤管,眼泪无声地淌下来,浸湿了枕头。癌细胞还在体内肆虐,而那个他曾经为之拼命奋斗的地方,却在他最需要支撑的时候,松开了手。
从云端跌落,北大才子的抗癌路
魏延政的人生前半段,像开了挂。北大计算机和经济学双学位的高材生,一路读到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硕士、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的博士。毕业时,是华为的高管亲自把他“请”回国的。在华为,他更是火箭般蹿升,短短六年,就从普通员工一路干到了18级的总裁助理,管着欧洲市场拓展的摊子,年薪百万,风光无限。家里也美满,和留学时认识的妻子组建了小家庭,妻子怀孕的消息传来时,两口子对未来充满了甜蜜的憧憬。
可老天爷似乎见不得人太圆满。2011年初,魏延政觉得右脚无名趾上一个小肉疙瘩不对劲,钻心地疼。去医院一查,结果像晴天霹雳砸下来:“透明细胞肉瘤”。医生告诉他,这是一种极其罕见又凶险的癌症,三年内的死亡率,高达80%。
诊室外面,怀孕才四个月的妻子捂着脸,肩膀抖得厉害,压抑的哭声断断续续。魏延政脑子一片空白,木然地坐在医院冰冷的角落里。手机屏幕突然亮起,是岳父的短信:“孩子,别慌,爸妈在,家永远是你的后盾!” 这条短信,成了压垮他情绪的最后一根稻草。走出医院,挤进嘈杂的地铁车厢,这个36岁、向来体面的男人再也忍不住了,在人潮汹涌里,像个迷路的孩子一样,泪如雨下。
断腿、断食,一个丈夫、父亲的“硬扛”
面对几乎宣判死刑的绝症,魏延政的选择让医生都倒吸凉气。医生给了他两个残酷的选择:切掉半个脚,或者,整条腿截肢。为了争取更大的生存机会,他最终咬牙选择了截去整条右腿。让人心酸又敬佩的是,手术前一晚,他居然还在公司会议室里,跟同事们谈笑风生地讨论工作。没人能想到,这个看起来镇定自若的男人,即将失去一条腿。
为了对抗癌细胞,他尝试了一种近乎自虐的方法:“饿死癌细胞”。半年时间里,他分三次,总共断食了74天。那段时间,他基本只靠矿泉水硬撑着。106斤的瘦削身体,有时还得拖着出差、讲课。同事见到他,他还努力挤出爽朗的笑容,没人知道他胃里翻江倒海,胆汁都呕出来了。“那滋味太难受了,晚上吐出来的胆汁,能有半个拳头那么大。” 他后来回忆说。
截肢后,生活更是艰难。家里还有个刚出生不久的孩子,夜里哭闹是常事。妻子累得筋疲力尽,魏延政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撑着单腿,一点一点跳进房间,紧紧抱住妻子:“别怕,我还在!有我在呢!” 这个曾经热爱运动、活力四射的男人,后来苦笑着说:“我老婆啊,后来真成了我的另一条腿”
病魔却不肯放过他。2016年复查,噩耗再次传来:癌细胞已经转移到骨头。小腿的骨头被侵蚀出三个触目惊心的洞,肺上也布满了病灶。更现实的问题是,接下来要做的腰椎大手术,费用逼近百万。这个家,已经被之前的治疗掏空了。就在绝望之际,北大的校友们知道了他的困境,迅速发起了一场募捐。短短30个小时,6000多位素不相识的人伸出了援手,90万救命钱像一股暖流涌来。手术台上,医生敲开他的腰椎取骨,鲜血染红了手术单。这钻心的痛楚,他咬牙忍着,只为给妻儿,也给自己,再搏一线渺茫的生机。
辞退信与四句遗言:一个父亲最后的牵挂
当魏延政在病床上与死神搏斗时,来自公司的“解雇”决定,无疑是在他伤痕累累的心上又狠狠扎了一刀。这事儿说来让人心寒。2012年他过生日那天,公司HR找他签了一份东西,大意是“病假结束后还可以续签合同”。出于对公司的信任,也为了那份养家糊口的希望,他签了字。谁曾想,仅仅一年后,公司就变了卦。对方告诉他:“依据法律规定,公司有权不续签合同。”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补偿金是按上海当时的平均工资:3200块钱来算的。那点“N+1”的补偿,算下来也就几万块,够买几罐好点的奶粉?这个消息在网上炸开了锅。华为内部员工也争论不休:有人说“狼性文化太冷血”,也有人说“他18级高管,早些年分红肯定拿了不少,几百万总该有吧?”
生命的沙漏无情地流逝,魏延政心里比谁都清楚,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他把最后所有的力气和心思,都倾注在了年仅4岁的儿子身上。他找来一块小黑板,分了好几天,一笔一划,用尽全身力气,给儿子写下了四句遗言。遗言字字千斤,饱含着一个父亲的血泪和不舍:
1. “智力与毅力”:他告诉懵懂的儿子:“光小时候聪明没用,关键得有股子坚持的劲儿。有毅力,才能让你越来越聪明,走得更远。”
2. “朋友与助力”:他教儿子做人的道理:“交朋友很重要,真心待人。记住,你帮了别人,别人才会真心帮你。”
3. “眼界与定力”:他担心儿子未来迷失:“本事大了,诱惑就多。心里得有杆秤,有定力,才不容易走歪路。”
4. “敬畏生命”:这是他最痛的领悟,也是最后的叮嘱:“千万别学爸爸年轻时那样,觉得年轻就没事,熬夜啊,透支身体啊……太傻了。身体才是根本。”
写完这些,小小的儿子似乎也感觉到了什么,抽抽噎噎地问:“爸爸……要是我以后特别特别想你,你能回来看看我吗?” 魏延政的心像被狠狠揪住,他用力搂紧怀里温热的小身体,强忍着哽咽,用孩子能懂的话说:“宝贝,爸爸走了,就像超市里那些死掉的鱼,它们再也见不到自己的爸爸妈妈了。”
生命终章的顿悟与谢幕
在最后的日子里,魏延政常常陷入沉思。他回顾自己短暂却波澜起伏的一生,提炼出了关于爱的“四次”感悟:
第一次的爱,是孩子对父母那种依赖,像藤蔓缠绕大树;
第二次的爱,是年轻时的寻觅和悸动,可能刻骨铭心,也可能遗憾错过;
第三次的爱,是找到了相伴一生的伴侣,把最美好的年华定格在一起;
第四次的爱,是看着自己创造的新生命降临,那份狂喜和责任,无法言喻。
2016年7月30日,他强撑着,在朋友圈更新了最后一条动态。照片是他年轻时的样子,意气风发,眼神明亮。配文只有三个字:“勿忘我。” 他的病床枕边,放着一沓厚厚的书稿,书名叫做《天涯若比邻》。这是他忍着剧痛,连夜赶写出来的。他曾说,这本书的所有稿费,都要捐给北大校友会,去帮助更多的人。可惜,他没能等到10月份新书出版的那一天。
2016年8月8日,魏延政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魏延政走了,华为方面对此保持了沉默。有懂法律的人翻遍了《劳动合同法》,指出公司的解雇程序在字面上或许是“合规”的。但更多的网友感到愤怒和心寒:“20万,就想买断一条命?这就是狼性要付出的代价吗?” 也有知情的前员工私下透露:“他之前的分红确实不少,几百万是有的。可谁不想在走之前,给孤儿寡母再多留点傍身的钱呢?他争的,是那份理,那份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