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是子静坐法》到底讲了啥?蒋维乔道家佛家,两种静坐哲学
发布时间:2025-07-10 22:52 浏览量:1
说起静坐,大伙儿第一反应可能都是禅修、打坐,脑子里立马浮现出庙里和尚盘腿打坐的样子吧?但其实啊,静坐这事儿可不光是佛教的专利,道家玩得也溜着呢。只不过平时咱们听得更多的是佛教那套 “禅定”“入定” 的说法,道家的 “抱元守一”“炼精化气” 就低调多了。
要是想把佛道两家的静坐功夫好好对比着聊聊,得提一个不太被大众熟知,但分量特别重的人 —— 蒋维乔。他写的两本关于静坐的书,《因是子静坐法》和《因是子静坐法续编》,简直是研究这方面的入门好读物,而且这两本书刚好分别代表了道家和佛家对静坐的不同理解,特别有意思。
蒋维乔是民国时期的大才子,说是文人里的学者、学者里的通人都不为过。他老家在江苏东海,早年还留过学,回国后当过教育部长、北大教授,甚至还主编过《中国哲学史》。但他最有意思的地方是,身上带着浓浓的 “民国通才” 范儿 —— 儒释道样样都懂,而且不是光看书的 “纸上谈兵”,是真真正正下过功夫实践的。
他的第一本静坐书《因是子静坐法》是上世纪 20 年代初写的。这本书一出来,好多人看了都眼前一亮。为啥呢?因为它跟一般道家修炼那种神神叨叨的风格不一样,也不是满篇玄乎的术语,而是用特别生活化的语言,把道家静坐的核心思想和操作步骤讲得明明白白。蒋维乔在书里说得很清楚:“我最开始学静坐,走的是黄老道家的路子。”
那道家式的静坐到底是啥样的?蒋维乔在《因是子静坐法》里花了不少笔墨解释。首先是身体姿势,讲究 “坐如钟、卧如弓、站如松、行如风”。这些姿势标准其实来自道家的导引术,《庄子》里就说过,像熊伸腰、鸟展翅这样的动作,都是为了长寿。说白了,这些动作就是为了调气,让气在身体里顺畅运行,进而达到 “存神养气” 的效果。
蒋维乔还特意讲了 “调身、调息、调心” 这三步。调身是基础,身体得坐正、放松;调息就是呼吸要细、慢、长,就像《太上老君内观经》里说的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最后是调心,心里不能瞎琢磨,要么守住一个念头,要么干脆 “无念”,进入虚静的状态。这就透着浓浓的道家味儿了,道家讲究 “无为”“无欲”,追求的就是这种 “返虚入静” 的感觉。
除了调心调气,蒋维乔还提到了 “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 这套经典的内丹修炼流程。这些词儿听着玄乎,但道家经典《抱朴子》里早就有记载了。蒋维乔把这套理论讲得特别接地气,他说:精,是身体的元气,得好好保护;气,是运行的动力;神,是主宰意识的 “我”。静坐就是通过呼吸和意念,把这些转化、升华,最终达到身心合一、与道相融的境界。
这本书在当时影响特别大,好多人都跟着练,尤其是那些对中西医学结合感兴趣的人,都把这套静坐法当成调养身心的好办法。
有意思的是,过了几年,蒋维乔又写了本《因是子静坐法续编》。光看名字像是续集,其实风格和思想已经完全换了套逻辑。这次他走了佛家路线,讲的是 “禅定”“止观”,还有 “心无所住” 的大乘思想。
为啥会有这转变呢?据说蒋维乔早年学道,后来深入研究佛教,尤其是禅宗,受到了不少启发。他自己也在书里说,早年的修炼方法虽然有效,但更多偏向养生;而佛家的静坐,不光能养生,更能 “明心见性”“超越生死”。
在《续编》里,他把佛家的 “观心” 功夫讲得特别细致,像《楞严经》里说的 “返闻闻自性”,他就很推崇。他还写道:“要是能反观自己的内心,看清念头的起处、住处、灭处,就能见性成佛。” 这就不只是修身养性了,而是奔着 “解脱”“觉悟” 去的。
还有个明显的地方,书里大量引用了佛经,比如《大智度论》《金刚经》《维摩诘经》这些,还特别推崇六祖慧能的顿悟思想。他提倡 “非念而念” 的方法,就是说不用压制杂念,看到念头起来了,不理它,它自己就会消失。这种态度在道家里不常见,但在禅宗可是常态。
蒋维乔还强调 “真如本性” 这个概念。他说我们的心本来是清净空灵的,静坐不是要去获得什么,而是要去掉那些妄想的遮蔽,还原内在的真实面貌。这明显是佛家如来藏思想的延伸,和道家 “炼神还虚” 的路子不太一样。
别看《因是子静坐法》和《续编》名字就差个 “续” 字,风格却完全不同。前者侧重调身调气、养神炼丹,是偏内丹术的道家体系;后者更注重调心观念、返观内省,是佛教尤其是禅宗的思维模式。
这背后其实能看出民国时期中国学者的典型气质:不拘泥于某一门派,不迷信某一家学说,而是兼容并蓄,择善而从。蒋维乔就是这类 “会通” 型人物的代表,他不会因为信佛就排斥道,也不会因为信道就贬低佛,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两家在修身养性、安心明性上的共通和区别。
回头看这两本书,其实也能帮我们明白一点:中国传统文化里,不管是佛还是道,静坐说到底都不是为了搞神秘玄虚,而是为了让人 “返本归真”。等你身心健康了,情绪稳定了,自然就能活得明白、自在。这跟咱们现在说的 “冥想”“正念”,其实是一回事。
现在很多人生活节奏快,焦虑也多,其实不妨试试静坐。不一定非得找大师,也不用追求开悟,就像蒋维乔说的:“每天静坐两刻钟,身心就能安安稳稳。” 哪怕只是每天坐下十分钟,关掉手机,安静地呼吸,也算是在这喧嚣的世界里,给自己留了个清净角落。
《因是子静坐法》和《因是子静坐法续编》,一本讲道,一本讲佛,一本重养身,一本重明心,刚好是咱们今天理解传统静坐哲学的两个好入口。看懂了这两本书,也就明白了中国人几千年来,是怎么在动荡和纷扰中,找到那份内在的安定与清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