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身后事:前妻阻止重殓,死后15年才有墓碑,最终与幼子同葬
发布时间:2025-07-09 13:55 浏览量:1
1931年11月19日,天还没全亮,上海虹桥机场,有架中国航空公司的螺旋桨飞机轰鸣起飞。那天没什么征兆,空气里甚至有股子压抑。谁想到,这一飞,竟然让徐志摩成了新闻头条?坠机现场后来流传很广,但现场就三个人,无人生还。徐志摩这样一个前一天还在朋友家打牌、写信、发牢骚的浪漫诗人,突然连骨灰都称不上一盒,像天上鸟投向了深渊。
之后的故事比空难本身还热闹。人总有身后事,诗人也不例外。徐志摩死后,从上海传来消息,说陆小曼闹着要给他换上西装,不能让身着长衫进棺。张幼仪这时被紧急召回殡仪馆门口。几个人,一个说换,一个说不换,还有老徐申如在旁边冷冷地一句:儿子过分西化才会抛妻弃子,这死都要做洋人的模样?他不乐意。
戏剧性吗?绝对戏剧性。
在一番拉锯下,张幼仪还是那副素面朝天,沉着冷静。她一句话不多:“不得重殓,如果问起,就说是我说的。”明明是前妻,偏偏有气场,现场连陆小曼都没答话,直接退了。气氛尴尬到了极点,她一言不发走掉,像是没进过这个屋。
这些细节堆在一起才最能透出什么叫人性的尴尬和无力。都在演自己,似乎又都想扮点别的角色。张幼仪在徐家地位稳如磐石,这不是新闻早有的戏码。连徐志摩母亲下葬时,陆小曼都没资格进门,也就张幼仪掌控节奏。这回再轮到诗人自己,还是张幼仪一锤定音。
必须说,陆小曼的决绝和豪放令人既心疼又无奈。她为了徐志摩断了前路,不过这段婚姻并没有兑现实在的浪漫支票。两人很少真同住,经济状况也紧巴巴,陆小曼照旧挥金如土,还和翁瑞午关系暧昧,这些都让徐志摩不胜其烦。其实诗人的绝大多数困境也不光是时代使然,有些明明是性格之因。
甚至有时候,徐志摩突然显得意外地实际。他为了赚快钱,干起了房地产中介,连亲友都说不太像个诗人。谁又能想到呢?一个写“再别康桥”的斯文才子,海南咖啡要一杯接一杯买账。生活远没诗句中干净。
几天间,他看了老友刘海粟、罗隆基等人,言语间全是离别绵绵。但再反过来看,他这几次拜访,也可能只是想吹吹风,寻个人说会话,还真未必预感到死神已近。人心总是反反复复,躲不脱突如其来的梦醒。
葬礼那日挽联一多,大家反而都避开说重点。陆小曼写她“不能殉情”,要“负笈著传”,张幼仪回得平淡,内心一定翻江倒海。林徽因花圈上干干净净什么都没写,署名倒成了最显眼的东西。热闹也是冷清的。
下葬的墓碑没人动,只有面水泥墙写着“诗人徐志摩之墓”几个字,据说是胡适题写。老徐家找凌淑华写篇墓志铭,没成。那箱所谓“八宝箱”信件总绕不开众人目光:敏感内容多,林徽因为了私密不被曝光,把能要回的东西都烧了。说起来,“消失”的信件才是最扎心现实,有的人天生会保护自己,有的人什么都没捞着。
多年里,徐志摩的墓前没碑,一直到1946年徐申如去世,才筹得碑文。墓碑一上一下,祖孙三代也算落脚成排。那砖墙水泥的字迹见证着诗人的短暂一生。墓地其实一直也不得安宁,八十年代初一场乱挖,有人说以为他头是金的,真个荒唐。墓碑都被人顺了路,许逸云老师偶然在乡野里发现,把它还回了家乡,算是意外之喜。
墓地重新修建时,迁到了硖石山白水泉的坡上。这操作有点意思,新旧墓地正好是一上一下,还落在徐志摩和早夭幼子徐德生骨灰的正上方。这其实带着种命运的冷幽默,父子生前难得一见,死后就在一块地儿安静守着。张幼仪给幼子的墓碑是自己写的,字残但情真。她再回来看到墓碑时,也好像之前发生的许多事情都未被时间掩盖。
要是说命运最刻薄的,还是徐德生。生下来没多久,徐志摩就逼着他娘离了婚。两三岁时一场急病没挺过去,张幼仪独自埋了孩子,某种意义上,诗人的所有后悔都没余地。后来墓地搬迁,张幼仪还是会来,细雨中站着发呆。这场戏里没有大团圆。人到了某个岁数,像是被命运翻烤了一遍。
全球网络里还能查到,徐志摩死后,陆小曼只来硖石祭拜过一次。那时她已经和翁瑞午在一起了;清明节,坟前没鲜花,有人说她挺倔,有人说她其实只是局外人。没什么好评说。每年清明仍旧有不少人来。老一辈人多半记得,张幼仪终究还是站在徐志摩父子墓前,静静看了许久。
诗人的事在那个地方成了民间茶余饭后的谈资。当地政府索性办了个诗人园,种花植树,弄得清新脱俗。可是问问附近的老人,谁不是一半叹气,一半调侃?这种浪漫背后全是生活碎片,时间过得比诗快。
有人问过,徐志摩的标志性作品,总归写满了爱与别离。也许人这一生真的说破了就没意思。其实谁能想到,最浪漫的收场居然是父子同塚,躲不过荒草和春雨。说他一生英年早逝,说他才情无双,可墓地修好那年,石碑白字,其实什么都没有改变。
这结尾有点平实,也不再写什么离合悲欢。人的命数,就这样写在土地里,长在风里,谁都逃不脱,也没必要再抠什么遗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