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界炸了!两生一旦拿下白玉兰,这三位凭什么让全网叫好?

发布时间:2025-07-08 06:53  浏览量:15

2025年2月27日晚,上海大剧院的灯光格外亮。当主持人念出“张琳、盛舒扬、冯军”三个名字时,台下越剧人集体起立鼓掌——这届白玉兰奖,越剧界一下子捧回三座奖杯,“两生一旦”的配置,愣是把戏曲圈的热搜给承包了。

有人说这是“神仙打架”后的实至名归,也有人好奇:这三位到底有什么本事,能让评委和观众都心服口服?今天就来聊聊这三个越剧人的故事,看完你就懂,他们的奖杯里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较劲。

张琳:等了12年的“一钱太守”,把清官演成了“活人”

“12年了,我终于敢说自己配得上这个奖。”领奖台上,张琳握着白玉兰奖杯的手微微发颤。台下坐着她的恩师尹小芳,90岁的老人抹了把眼泪,嘴里念叨着“好孩子,没给尹派丢人”。

谁能想到,这个如今把“大官生”演得入木三分的尹派小生,当年差点因为“太秀气”被质疑。2013年她第一次冲击白玉兰时,有人说“张琳演小生太软,撑不起大场面”。可她偏不信这个邪,转身就扎进了《一钱太守》的排练场,这一扎就是17年。

《一钱太守》讲的是东汉清官刘宠的故事,按说越剧擅长演才子佳人,突然要演个满脸褶子的老官,难度可不是一般大。为了找感觉,张琳跑到绍兴博物馆泡了三个月,对着刘宠的画像琢磨眉眼,看汉代官服的腰带怎么系才显威严,甚至跟着京剧老师学甩髯口——越剧小生很少用髯口,她硬是练到下巴磨出茧子,抬手甩动时,雪白的胡须能在空中划出整齐的弧线。

最绝的是她对“人性”的琢磨。戏里有场戏,刘宠要把百姓送的一钱银子扔进江里,张琳没演成大义凛然的样子,反而先低头看了看银子,手指轻轻摩挲了两下,再抬头时眼里闪过一丝不舍,最后闭眼扔进江里。“清官也是人啊,他不是神,”张琳后来解释,“那丝犹豫才见真心。”

70多场演出下来,观众说她“演活了刘宠”:朝堂上拍案时,声音里带着底气;面对百姓鞠躬时,后背微微佝偻,像个真的老官。就连当年说她“太软”的评委,这次也点头:“张琳把尹派的柔揉进了官生的刚里,这才是有魂的表演。”

盛舒扬:傅派花旦玩起“影像戏”,在屏幕里种出“记忆花园”

“越剧还能这么演?”看完《微神/vision》的观众,十有八九会发出这句惊叹。舞台上,盛舒扬穿着民国旗袍,身后的大屏幕突然亮起,她的影子和影像里的自己重叠,一会儿在现实里蹙眉,一会儿在梦境里轻笑,分不清哪个是真哪个是假。

这个把老舍小说搬上越剧舞台的傅派花旦,胆子大得让人咋舌。要知道,傅全香老师传下来的“莺声唱法”,讲究的是婉转缠绵,可她在《微神》里,愣是把唱腔压得像耳语,尾音里带着气声,像是从记忆里飘出来的叹息。

“师傅要是活着,估计会敲我脑袋。”盛舒扬笑着说。排练时她确实挨过骂,胡佩娣老师看她对着镜头练表情,急得直拍桌子:“越剧是给台下观众看的,你对着机器挤眉弄眼像什么样子!”可她犟脾气上来了,半夜偷偷把摄像机架在排练场,自己对着镜头演,回头一遍遍看回放,琢磨怎么让镜头里的眼神比舞台上更有戏。

有场戏需要她同时和影像里的“过去”对话,她练到精神恍惚。助理说有次看到她在食堂打饭,突然对着空盘子说“你看这花,开得像不像那年的样子”,吓了众人一跳。可就是这份疯魔,让她塑造的“她”成了观众心里的刺——那个在现实与回忆里挣扎的民国女子,笑时眼里有泪,哭时嘴角带笑,傅派的甜里裹着化不开的苦。

“配角奖怎么了?”有人替她不值,觉得她该拿主角奖。盛舒扬却指着奖杯上的花纹:“你看这朵玉兰花,每片花瓣都重要,缺了谁都不完整。”

冯军:当兵的尹派小生演“好八连”,把军装穿出越剧味

“这小子身上有股劲,像从戏里走出来的兵。”《好八连》剧组的老兵看完冯军的表演,忍不住竖起大拇指。谁能想到,这个在舞台上踢正步虎虎生风的演员,当年是个连台步都走不稳的新兵蛋子。

28岁的冯军是越剧界少见的“男小生”,更特别的是他当过5年兵。这次演“秦小军”,算是把老本行和新本事捏到了一起。可他没敢偷懒,专门回老部队待了一个月,跟着战士们出操、叠被子,看他们怎么敬礼才不僵硬,听他们聊天时带的口头禅。

有场戏,秦小军要在暴雨里站军姿,冯军没用替身,真往身上泼冷水,一站就是40分钟。戏服湿透贴在身上,他却把尹派小生的台步融进了正步里,抬腿时膝盖微弯,落地时脚跟先着地,既有军人的挺拔,又带着越剧的韵律。“不能演成纯粹的兵,得有越剧的魂,”他说,“秦小军心里也有柔情,这点和尹派的‘俊’是通的。”

台下的赵志刚看着徒弟领奖,眼里满是骄傲。当年冯军拜师时,他曾说“男小生要闯出一条路,得比别人多下三倍功夫”。现在看来,这个会在训练间隙偷偷练唱腔的徒弟,真的做到了——他把军装穿出了越剧味,让观众觉得“原来军人也能这么有戏”。

结语:不是越剧老了,是他们让越剧永远年轻

有人说,这届白玉兰是给越剧的“强心针”。张琳守着传统戏磨演技,盛舒扬敢在老派里玩创新,冯军把生活揉进角色里,三个不同路子的演员,却殊途同归地证明了一件事:越剧从来不是“老古董”,只要有人愿意下笨功夫、花真心思,它就能在舞台上一直活蹦乱跳。

领奖台的灯光暗下去,张琳的尹派唱腔、盛舒扬的傅派婉转、冯军的挺拔身影,还在观众心里打转。就像尹小芳老师说的:“奖杯会生锈,但好戏永远不会。”这三个越剧人用12年、17年、5年的坚守告诉我们,真正的热爱,从来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细水长流里的较劲——较劲赢了,就成了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