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澜的真相:一个高起点普通人的通关秘籍
发布时间:2025-07-07 04:45 浏览量:1
蔡澜的真相:一个高起点普通人的通关秘籍
他父亲是邵氏影业董事柳北岸,他是标准的“娱二代”加“资二代”。16岁在日本读书时,他就坐上了邵氏驻日经理的位置,负责国际购片和发行——这起点,普通人踮脚都望不见。
蔡澜读的是电影编导系,梦想当导演或编剧。他拼命工作,阅片无数,连邵逸夫都习惯早上先找他聊电影。在邵氏干了整整23年,他却始终没能执导或编剧一部电影,只能辗转于监制、制片等幕后管理岗位。
39岁离开邵氏时,他已是制作经理。这位置反证了他的局限——背景硬、情商高、够努力,真有导演才华早被重用了。
蔡澜曾多次向邵逸夫提议:“我们每年拍40部赚钱的商业片,能不能加一部不赚钱的文艺片?”邵逸夫反问:“既然40部都赚钱,为何不拍第41部赚钱的?”
讽刺的是,后来蔡澜自己创办大路电影公司,签下陈宝莲,监制了《灯草和尚》等三级片。他坦言:“三级片赚钱。这是六先生教的。”
1997年,56岁的蔡澜彻底告别电影圈。他看得通透:“电影是群体产物,功劳是大家的。我不喜欢受拘束。”
他转身投入写作,成为香港四大才子里雷打不动的“老四”。他的写作被戏称为“框框文学”——专攻报纸专栏,难见长篇巨著。亦舒小说里对此有过调侃:青年作家自嘲“好久没写长篇,只涂抹七八个专栏”,俨然不求上进。
蔡澜的真相是:起点高、情商高、努力程度惊人,唯独欠缺天赋。这世界多的是起点低、情商弱、天赋缺的普通人,但他们都还欠缺努力。
天赋是上天的彩票,努力却是凡人能攥紧的筹码。蔡澜用一生告诉我们:拿到一手好牌是运气,把普通牌打漂亮才是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