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沉没的锡壶”重获新生!一个打破时空的非遗保护故事

发布时间:2025-07-09 04:24  浏览量:1

传闻北宋文宗苏轼,于春光明媚之日,邀约群贤,共赴西湖之胜。众才子泛舟湖上,杯酒言欢,诗文相和。欢愉之际,苏公不慎将手中锡壶坠入湖底。目睹此景,苏公心中感慨万千,挥毫留下千古联句:“执锡壶,游西湖,锡壶沉西湖,惜哉锡壶。”

此联一出,满座皆寂。一众才子绞尽心智,却终是无人能对。这未竟的绝句,连同那沉入湖底的锡壶,自此成了一段文坛佳话,也留下了一个跨越千年的谜题:究竟是怎样一只锡壶,能让旷世文宗如此珍爱,甚至为之留憾?

被抵在墙角的锡雕非遗

锡,是中国传统的“五金”(金、银、铜、铁、锡)之一。以锡为料的锡雕,曾是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器物。在四五十年前的江南,街头巷尾常能听到“打镴喔……补铜壶修锁喔……”的吆喝,那走街串巷的身影,十有八九是永康匠人。

永康锡雕,俗称“打镴”,可追溯至五代,是永康五金文化的经典代表。其器型丰富,装饰精巧,曾是生丧嫁娶的必备之物。清代梁章钜在《浪迹丛谈》中描绘陪嫁的锡器:“其坛率以彩绘,名曰花雕。”

锡雕:和平发展丨永康锡雕馆 提供

然而,随着现代工业材料的普及和锡原料价格的高企,这门千年手艺一度失去了生存空间。曾经数万之众的永康锡匠,一度凋零至不足10人。纵使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依然面临“人在艺存,人亡技绝”的困局。

这份后继无人的焦虑,沉甸甸地压在锡雕世家传人盛一原的心头。

盛一原决定,要为这门濒危的手艺,打一场“生存保卫战”。

谁能想到,永康工匠敲了上千年的锡锤,有一天竟要靠敲击键盘来叩开下一个千年?谁能想到,一个年届古稀的传统锡匠,为了不让手艺失传,硬是把自己逼成了数智化达人?

盛一原采用传统手艺烧熔原料丨永康锡雕馆 提供

第一战

与时间赛跑,为千年手艺“存续香火”

中国锡雕文化博大精深,因地域不同,风格各异,泉州花雕、莱芜素雕、云南斑锡……这些流派独特的纹样,是锡雕文化的“基因”。但随着老匠人一个个离世,这些“基因”正面临凋敝的风险。

“真的就是跟时间赛跑!”盛一原常常感到一种无力感,他想把那一幅幅精美的纹样都装进自己的脑袋,但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渺小。

正当他愁眉不展时,一则关于国家建立基因库的新闻给了他启发:何不为锡雕也建立一个“基因库”?

利用数字技术,就能突破时空和实物易损的限制,最大限度地保留住这份宝贵遗产。永康恰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永康锡匠曾走南闯北,融会贯通,是全国锡雕技艺的集大成者;同时,永康还是锡雕素胚的主产地,占据国内市场约60%的份额。凭借这些资源和早年的走访积累,盛一原手中握有大量纹样素材。

盛一原在雕磨锡烛台丨永康锡雕馆 提供

为了让更多人参与,他琢磨出一套“4+X”的基因库采集框架:“4”指胎、纹、款、工等核心信息,“X”则指收藏、考古、文献等延展信息。有了这套标准,全国的锡雕爱好者都能参与进来。如今,这个基因库已采集上千套锡雕标本的近万条基因数据。

数据库对外开放后,海量信息正转化为研究成果、设计素材和创意IP。“AI技术还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创作灵感!”盛一原兴奋地说。现在,只要输入茶叶罐、产地、艺术风格等关键词,AI就能生成多样的纹样图案,既满足了客户的定制需求,也缩短了沟通周期,为传统技艺降本增效。

第二战

与观念破冰,让百年孤芳“走进生活”

保留基因是为了播下火种,但星星之火,如何燎原?锡雕要传承,就必须找到新的表达方式,重新走进大众生活。

“大热天,谁会愿意围着炉火看我们‘打镴’呢?”盛一原将心比心地说。尝到数字化甜头的他,想在网络虚拟空间里建一个永不打烊的“打镴”工坊。

他将AR、VR等技术与锡雕文化深度融合,以虚实交融、多感官交互的创新形式,让这门古老手艺变得“触手可及”。2024年,由盛一原主导开发的锡雕非遗VR体验项目,在永康锡雕工艺博物馆正式亮相。参观者戴上VR头显,便能沉浸式地穿越回锡雕的历史场景,虚拟体验从熔锡到雕刻的全流程。

盛一原在向锡雕学员介绍锡器的历史丨永康锡雕馆 提供

新潮的体验馆成了永康中小学的“第二课堂”,每年接待上万名学生研学。2025年“五一”假期,几个体验点的参观人数突破3万人次,同比增长超过45%。

然而,看着越来越火的工坊,新的焦虑又找上了门:电不够用!VR设备、展厅灯光、再加上后续计划引入的数字化机床,都是高功率的用电大户,原有线路渐渐扛不住。正当盛一原为此发愁时,当地供电所的胡师傅主动找上了门。

在了解增容的迫切需求后,供电公司“特事特办”,开通了绿色通道,为工坊解决了难题。“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电力帮了大忙,让我们的数字化转型没有了后顾之忧。”盛一原竖起了大拇指。

国网永康市供电公司员工向荣盛达公司员工了解锡器的制作工艺丨项与翕 摄

第三战

与传统和解,让“老灵魂”披上“新皮囊”

数字化打开了市场,但新的瓶颈又出现了——产能。当时,无论是煤炭还是电熔锡,开工前都需要花费2个小时进行预热,温度也不易控制,容易产生锡灰,费时费料。

“要知道,锡是仅次于金银铂的第四大贵金属,5%的损耗就意味着不小的成本压力!”盛一原将现代制作理念、数字化机床加工引入锡雕领域时,却遭到了大批锡雕老师傅的反对:“机器模子做的‘工业垃圾’,哪来的传统手作之韵?”老师傅们担心盛一原的做法会砸了永康锡雕的招牌。

锡雕匠人在用车床雕磨锡器丨永康锡雕馆 提供

在老师傅们的质疑声中,盛一原并未气馁,他悄悄进行着尝试,将传统铸削、抛模工艺与机械设备进行整合。他要做的不是替代,而是融合——将原先最耗时费力的制胚等工序交给机器,而最核心的精雕细琢,依然由匠人亲手完成。

事实证明,这条路走对了。生产效率大大提升,也降低了锡雕的入门门槛。极具观赏性的景泰蓝工艺被引入,生产出的锡胎景泰蓝保温杯,既是实用器,也是工艺品,价格更亲民,还凸显了锡器健康保鲜的功效,广受欢迎。

国网永康市供电公司员工为荣盛达公司离心浇注工艺降碳提供协助丨项与翕 摄

如今,永康锡雕已成为旅游市场和博物馆文创的宠儿。生肖锡币、药品罐、茶壶茶罐,乃至G20杭州峰会纪念锡罐……琳琅满目。仅2024年,盛一原的工厂就实现产值1100万元,带动了35名锡雕艺人就业增收。

锡雕工厂外1:100放大的锡壶丨项与翕 摄

千年前,苏轼的锡壶沉入西湖,徒留一声“惜哉”的叹惋,成为一个无法弥补的遗憾。

千年后,盛一原和他的同行者们,正用代码和数据,将无数精美绝伦的“锡壶”存入云端,让这门古老技艺跨越时间的长河,永不沉没。

这或许,就是对那句“惜哉锡壶”最好的回答。

供稿:金华·永康公司 项与翕

编辑:邓通

校对:朱斐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