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被流放宁古塔有多惨?气温低至零下40度,一天只吃俩馒头
发布时间:2025-07-08 16:49 浏览量:1
在古代,宁古塔不光是地理上偏远荒凉的地方,在清朝流放制度里,它简直就是“死地”的代名词。古往今来多少诗词都写过宁古塔,那些才子文人、朝廷官员,没少在这片酷寒的土地上留下感慨。
吴兆骞说“宁古寒苦天下所无”,顾贞观更写下“季子平安否?”的句子,字里行间全是宁古塔的恶劣环境,还有流放者度日如年的苦。
流放宁古塔是清朝皇帝惩戒犯人的方法,成了一种特殊的法律惩罚。宁古塔可不是单指一座塔,它是一座城,实打实的流放地。
清廷常把那些罪重的官员、文人、名人发配到这里,既是惩罚也是警示。流放的人在路上就遭罪,身体和心理都受折腾。
流放这种惩罚不是清朝才有的,秦汉时候就有类似的刑罚。不过那时流刑范围小,主要针对贵族,没法大范围用。
到了南北朝,流刑才慢慢用到普通百姓身上,隋朝时成了“五刑”之一。清朝的时候,流刑制度完善了,尤其是宁古塔成了流放地,好多大案要案的结局都是往这里送。
清朝的流放规矩,是经过好几代慢慢完善的。宋代的《宋刑统》和金代的《大金国志》里的流刑就不一样,宋朝的流刑会减轻处罚,按距离和时间来判;金朝就严多了,判五年以上流刑的可能直接处死。
到了清朝,流刑到了顶峰,发配宁古塔的一般判十年以上,不少人这辈子都回不来。
在清朝流放体系里,宁古塔特别不一样。它在极北边,地理环境严酷,一年四季跟冬天似的。不管犯了什么罪,只要流放到这里,就得忍受自然的冷酷和人情的淡漠。
那里的冷超乎想象,白天气温零下十几度,晚上能跌到零下四十度,冰层至少十厘米厚,拿石头砸都砸不开。白天日照时间短,每天就几个小时有太阳,日子别提多难熬了。
被流放到宁古塔的人,好多以前都是当官的、搞学问的,过惯了好日子,压根没吃过这种苦。那时流放的人戴着沉重的枷锁,缺吃少穿,每天就靠几个糙馒头充饥,不少人半道上就冻死饿死了。
王家祯在书里写过流放路上的极寒天气,冰天雪地的,看着就让人害怕。跟现在不一样,古代流放的人背井离乡,心里全是对老家的念想。
李白那句“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说的就是流放者的愁绪。流放宁古塔,不光是身体遭罪,心里更是绝望。好多人没到地方就死路上了,连终点都没看着。
一旦被流放到宁古塔,日子就像下了地狱。这里的严寒、孤独,还有苛刻的生活条件,让他们没了自由和尊严。流放的人在这里跟牲畜差不多,受披甲人的欺负。
清朝法律规定,犯人的家属也得跟着受罚,不光没自由,还得给人当牛做马,这命运看着就让人揪心。
更惨的是那些被流放的女人,她们好多不是自己犯罪,是家里男人犯了事儿被连累的。原本是大家闺秀,到了宁古塔却受尽屈辱,不光给披甲人当奴隶,还常遭侵犯。
封建社会里,女人把贞洁看得比命重,她们在这里的遭遇,身体和精神都被摧残透了。
那时候法律不管女人受的伤害,不少被流放的女人为了不受辱,干脆自尽了。《孟子》里说“守身,守之本也”,这些女性的悲剧,全暴露了当时法律和人性的冷漠。
随着时间推移,流放制度越来越完善,不同罪行的人被流放到不同地方。宁古塔成了清朝法律制度的代表,严苛的惩罚和无情的环境,都在警示世人,犯法的代价太大了。
对流放者来说,宁古塔不只是地理上的荒凉,更是心里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