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葬第一人蔡锷将军:两任妻子守寡终生,小凤仙对他念念不忘

发布时间:2025-07-07 19:22  浏览量:1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1917 年 4 月 12 日,湖南长沙岳麓山迎来一场隆重葬礼,灵柩中,是曾在护国战争中力挽狂澜的蔡锷将军。

那天,长沙城大雨倾盆,雨下得又大又急,即便如此恶劣的天气,仍有数千人赶来参加蔡锷将军的国葬典礼。

送葬队伍从藩后街浩浩荡荡地出发,沿着东长街,也就是如今的蔡锷中路前行,接着走过贡院东街、贡院西街(现在叫中山路),又辗转福星街、西长街,最后抵达大西门码头,登上中国汽船码头。

长沙的街道本就不宽,这么多人聚在一起,伞根本撑不开,大家全都被雨水浇得浑身湿透,但没有一个人因此退缩,都铁了心要送将军最后一程。

想到这样的场景无不让人感慨,更让人想要了解蔡锷将军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他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蔡锷出生在湖南邵阳一个十分贫寒的裁缝家庭,虽说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父母深知读书的重要性,格外重视对他的教育。

打小蔡锷就聪明伶俐,学习特别勤奋,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13岁那年,他顺利考中秀才,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才子。

17岁时,他又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南时务学堂,在这里,他结识了梁启超、谭嗣同等进步人士,深受维新思想的影响,心中救国救民的理想开始生根发芽。

18岁时,为了探寻救国的真理,蔡锷毅然东渡日本留学,先后在东京大同高等学校和横滨东亚商业学校刻苦学习。

第二年,他回国参加了唐才常发动的自立军起义,可惜起义失败了,他痛定思痛,毅然改名为“锷”,决心为国家、为民族冲锋陷阵。

之后,他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和蒋百里、张孝准一同被称为“中国士官三杰”,这段学习经历为他后来的军事生涯筑牢了根基。

蔡锷将军有过两次婚姻,他的第一段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1897 年,15 岁的蔡锷与大他三岁的刘森英成婚。

刘森英是宝庆府,也就是现在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州的人,小时候她不受继母待见,就被寄养在伯父刘辉阁家里。

蔡锷还不到周岁时,便随父母与姐姐从邵阳县迁居至武冈,六岁那年,他进入刘家私塾开启求学之路。

刘辉阁是当地有名的秀才,学识渊博,他见蔡锷聪慧过人,打心底里喜欢,觉得这孩子将来必有出息,便做主将自己的侄女刘森英许配给蔡锷,给两个年幼的孩子定下了娃娃亲。

时光流转,直到1902年冬天,留学日本的蔡锷回国探亲,这才和刘森英正式举办婚礼,结为夫妻。

又因蔡锷在1900年改名为“锷”,成亲后刘森英也就有了新名字——刘侠贞。

婚后,蔡锷为学业和理想四处奔波,刘侠贞则留在老家,承担起照顾公婆、操持家务的重任。

她勤俭持家,吃苦耐劳,即便生活艰难,也从不向蔡锷抱怨,蔡锷对这段婚姻,更多是责任与敬重。

他在外闯荡,每次寄钱回家,都不忘多留些给刘侠贞,希望能改善她的生活。

1904年,蔡锷结束学业回到国内,只在湖南待了短短半年,就前往广西任职去了,过了半年,他把母亲和妻子刘侠贞也接到了广西,一家人团聚,一起生活了五年。

不过,因为蔡锷和刘侠贞成长环境和人生经历差别大,交流越来越少,共同话题不多,但是这期间,刘侠贞为蔡锷生下了铸莲和福莲两个女儿。

刘侠贞深知蔡锷的抱负,虽心中渴望陪伴,却默默支持他的事业,后来,蔡锷娶了潘蕙英,刘侠贞也毫无怨言,尽心照料孩子,展现出传统女性的包容与善良。

1911年春天,蔡锷调职前往云南,当时云南军界情况复杂,中高级军官里北洋系的人占据多数、势力庞大。

中下级军官中留日士官生也很有影响力,而且这两拨人里,既有主张革命的进步分子,也有思想守旧的顽固派。

早已习惯隐藏锋芒的蔡锷,在做好本职工作之外,几乎过着与外界隔绝的日子。

同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这场革命如惊雷般震动全国,仅仅一夜之间,昆明就被光复,云南宣布独立。

云南独立后,蔡锷出任云南都督,当时临时成立的军政府财政困难,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蔡锷主动将自己的月薪降到和营长一个级别,从600元降到了60元,他每天伙食费才两毛钱,忙得根本无暇顾及家人,也没把母亲和妻女接到身边。

他弟弟从湖南赶来投奔他,他却说这里没有合适的位置,给了弟弟20块钱,让他徒步回家。

这样辛苦的生活,最终蔡锷的朋友都看不下去了,于是他的朋友们觉得应该找个贤内助照顾他,于是经过牵线搭桥,蔡锷迎娶了前清贡生潘廷权19岁的女儿潘蕙英。

照片中就是蔡锷的第二位妻子潘蕙英,她梳着大背头,整个面容看的很清楚,眼神很犀利,看起来就是个聪明人。

潘蕙英出身书香门第,知书达理,思想开明,第一次见面,她便大胆询问蔡锷关于推翻帝制后女子的地位问题,她的聪慧与勇气,让蔡锷眼前一亮。

此后,两人频繁接触,感情迅速升温,尽管蔡锷已有家室,年龄差距也较大,但潘蕙英还是义无反顾地爱上了他。

蔡锷向来生活节俭,秉持着能省则省的原则,所以,他和潘蕙英举办婚事时,一切仪式都从简处理。

除了关系亲近的僚友以及都督府里相关的工作人员,外面的人压根儿都不知道蔡锷结婚这件事。

从云南前往北京,又从北京出京赴滇,直至最后前往日本就医,这四年多的时光里,不管是生活安稳还是身处险境,不管是身体康健还是病入膏肓,潘夫人始终陪伴在蔡锷身旁。

在这四年间,潘夫人先后为蔡锷生下了长子蔡端、次子蔡永宁以及女儿蔡淑莲。

蔡锷调任进京后,把母亲王氏、刘夫人还有两个女儿都接到了北京,那时,潘夫人所生的女儿淑莲已经两岁了,长子端生也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一家八口人住在棉花胡同66号。

仅仅住了一年,蔡母就因不适应城里迎来送往的生活,闹着要回老家,当时刘夫人刚生下第三个女儿,可惜这个孩子未满周岁就不幸夭折了。

蔡锷心疼母亲,便安排刘夫人带着她的两个女儿以及端生回老家,好让她们好好侍奉母亲,于是蔡锷的身边,都是潘夫人在照顾着。

1915 年,袁世凯复辟帝制,蔡锷决心反袁,为摆脱袁世凯的监视,蔡锷与潘蕙英精心策划了一场 “家庭闹剧”。

他们假装争吵,潘蕙英哭闹着要回云南,成功骗过袁世凯的眼线,随后,潘蕙英怀着二胎,不顾危险,追随蔡锷前往天津,一路颠簸,她险些流产,但始终坚定地陪伴在蔡锷身边。

护国战争爆发后,蔡锷奔赴前线,潘蕙英在昆明一边照顾孩子,一边给蔡锷写信,为他加油鼓劲。

蔡锷在战场上收到信件,备受鼓舞,更加坚定了战斗的决心,这段时间,他们的感情在战火中愈发深厚。

蔡锷带兵和袁世凯的军队打仗的消息传到老家后,蔡母王太夫人心里又急又怕。

每天天还没亮,她就带着儿媳和孙子孙女往深山里躲,一直等到天黑透了,才敢下山回家,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好几个月。

1916年8月,已被中央政府任命为四川督军兼省长的蔡锷,拖着病体离开成都,前往日本治病,潘夫人带着女儿淑莲和才半岁的幼子永宁一路陪同。

可惜天不遂人愿,同年11月8日凌晨,蔡锷在福冈医院溘然长逝,年仅34岁。

潘夫人悲痛欲绝,剪下蔡锷的一绺头发,小心地绾在自己的发髻里,就这样,带着这份念想,与曾一同历经风雨的夫君“相伴”,直至生命尽头。

在蔡锷的感情生活中,与小凤仙的故事最为人津津乐道,小凤仙是浙江钱塘人,命运坎坷,流落风尘,在八大胡同的陕西巷卖唱为生。

1914 年,蔡锷因袁世凯的监视与控制,心情烦闷,偶然间结识了小凤仙,但是关于两人的相识,有诸多版本。

一说蔡锷为摆脱袁世凯监视,故意与小凤仙频繁接触,上演 “英雄美人” 戏码;另一说小凤仙虽身处风尘,却对新思想充满好奇,与蔡锷交谈后,被他的人格魅力和救国理想深深吸引,二人成为知音。​

不管事实究竟怎样,蔡锷和小凤仙经常来往这件事,确实吸引了不少外界目光,还在蔡锷家里引发了一场风波。

但小凤仙晚年回忆时提到,她刚认识蔡将军那会儿啥都不懂,只觉得蔡将军为人正直。

蔡将军不仅教她识字,还给她讲《三国》《水浒》里的故事,教她为人处世的道理,她还说,蔡将军离开北京后,就再也没给她写过信。

蔡锷将军去世后,刘侠贞在湖南老家默默为他守灵,此后几十年,她深居简出,守着蔡家老宅,回忆着与蔡锷相处的点滴,孤独终老。

潘蕙英拒绝了所有说亲之人,独自抚养与蔡锷的三个孩子,为维持生计,她靠教书度日,含辛茹苦将孩子养大,晚年还将他们送去美国留学。​

小凤仙得知蔡锷病逝,悲痛万分,她曾为蔡锷写下挽联:“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哪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廿年北地燕支,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此后,她离开八大胡同,隐姓埋名,生活坎坷,晚年,她曾试图联系梅兰芳,希望得到帮助,从她的回忆中可知,她对蔡锷一直念念不忘。

北京青年报——蔡锷将军的家事与情事2013-05-02

北京青年报——蔡锷与小凤仙无恋情? 家人证实2人关系平淡(图)2013年0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