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才子逼死女友,竟策划让她绝育,背后真相让无数父母后怕
发布时间:2025-11-22 10:33 浏览量:1
这不是爱,这是对一个独立灵魂的蓄意谋杀。
当“北大”这个光环,和“精神虐待”这种最阴暗的人性之恶联系在一起时,带来的冲击力是加倍的。
我们总以为,知识能开启民智,能让人变得文明。
但包丽案血淋淋地告诉我们:高学历,从来不等于高人格。
那个叫牟林翰的男生,顶着北大学子的光环,家境优渥,外表光鲜,还是学生会干部。在任何人看来,这都是一个“优秀”的代名词,一段值得期待的校园恋情。
可当他发现,他深爱的女友包丽不是处女时,一切都变了。
“优秀”的面具被撕下,露出了里面那个因占有欲而扭曲的、腐烂的灵魂。
我每次看到这些细节,都感到一种生理性的窒息。他不是在沟通,不是在表达不满,他是在用全世界最恶毒的语言,一刀一刀地凌迟女友的自尊。
“你不配”、“你脏死了”。
这些词,从最亲密的人嘴里说出来,是精神上的硫酸。
更恐怖的,是他要求包丽称自己为“主人”。
这不是情侣间的玩笑,这是人格上的彻底臣服。他要的不是一个爱人,而是一个奴隶。一个可以被他随意践踏、定义、毁灭的物件。
精神控制的可怕之处在于,它是一个温水煮青蛙的过程。
一开始,可能只是一句贬低。
当你接受了,下一步就是更频繁的辱骂和更严苛的要求。
牟林翰对包丽的控制,堪称一部教科书式的PUA范本。他不断追问她过去的性经历细节,不是为了了解,而是为了找到羞辱她的弹药。每一次追问,都是在她的伤口上撒一把盐,并以此确立自己的道德高地和权力优势。
然后,是行动上的升级。
他要求包丽拍下裸照。这是什么?这是抵押物,是把柄。是用你的“不体面”,来锁住你未来所有的“体面”。他甚至录下争吵的视频,作为日后可以随时翻出来“审判”她的证据。
这还不够。
我不知道一个人的内心要有多么歹毒,才能想出这样的计划:让女友先怀孕,再流产,然后去做绝育手术。
这不是在惩罚她,这是在试图从生理层面,彻底毁灭她作为一个女性的完整性和未来的可能性。这是一种近乎变态的、想要在对方身体上刻下“我所有”印记的终极占有。
三年二个月,一条命的价码?
悲剧的结局,我们都知道了。
在一次又一次的争吵、自残、吞药之后,2019年10月9日,包丽在又一次辱骂后,服药自杀。
经过半年的挣扎,这个曾经璀璨的生命,在2020年4月11日彻底凋零。
她走了。
代价呢?
牟林翰,因虐待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二个月。
我不想去过度评价法律的裁决,因为法律有其严谨的量刑标准。
但我只想把这个数字放在这里。
一个生命凋零的代价,仅仅是三年二个月的有期徒刑。
这个数字背后,是一个家庭永远的伤痛,也是无数关注此事的人们心中,一声沉重的叹息。
最近,最高法发布了反家暴典型案例,包丽案赫然在列。
它终于从一个网络热议的“PUA第一案”,成为了一个被官方承认、用以警示后人的法律样本。
这是一种迟来的正名,更像是一块刻着警示语的墓碑。它告诉所有人,这种以爱为名的精神绞杀,就是家庭暴力,就是犯罪。
别再说什么“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也别再苛责受害者为什么“不早点离开”。当你深陷在精神控制的泥潭里,你的意志力、判断力早已被一点点瓦解。那不是简单的“想开点”就能挣脱的。
这起案件的核心,从来不是什么狗屁的“处女情结”。那只是牟林翰用来实施精神控制的借口和工具。就算没有这件事,他也会找到别的“钥匙”,来打开他内心那个名为“控制”的潘多拉魔盒。
他要的,自始至终,就不是爱。
而是一个人的彻底毁灭。
大家觉得呢?当精神虐待足以致死,“虐待罪”这个词,还足够承载其罪恶的分量吗?欢迎来评论区聊聊。
信息来源
新京报 北大女生包丽案入选反家暴典型案例,最高法发布8个典型案例
澎湃新闻 北大女生包丽被虐待自杀案入选反家暴典型案例
中国妇女报 最高法发布反家暴典型案例,北大女生包丽被虐待自杀案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