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晖一夜负债200亿?威马轰然倒塌:从吉利才子活成贾跃亭第二
发布时间:2025-11-20 23:41 浏览量:2
2023年秋季,威马汽车的工厂突然停摆。
员工欠薪4000万,供应商账款高达17亿,吉利专利侵权赔偿6.4亿。
总债务超过200亿,而资产不过40亿。公司APP频繁崩溃,车机故障超六成,激光雷达还没配上。
沈晖本人早已远走美国,去慕尼黑车展晃一圈,又转机纽约,从此音讯全无。
家人早已移民海外,留下的烂摊子,就像贾跃亭乐视崩盘后的FF翻版。债务不是天灾,是典型的人祸。
2020年大环境不好,供应链被卡,原材料涨价,销量骤降,资金链紧绷。
2021年财报亏损82亿,警示信号明显。
沈晖当年薪酬高达1.26亿,员工和供应商意见大,觉得钱烧得太随意。
产品迭代慢,智能座舱落后,激光雷达和自动驾驶技术都还没跟上。
2022年销量不到三万台,库存压得喘不过气,上市三次碰壁:科创板审核不过、借壳失败、港股监管卡死。
威马的烧钱模式,比新势力车企还要狠。
410亿融资全砸进建厂、研发、销售和实验室,产品定位中低端,但智能体验滞后。
EX5价格亲民,但车机卡顿、售后慢,和市场潮流脱节。
短短几年,烧钱没有换来销量,反而埋下巨债。
供应商账期拖到18个月,设备抵押换现金,资金链脆弱到随时崩塌。最终,200亿债务压垮一切,员工、供应商、车主三方哀嚎。
沈晖的职业生涯一开始可谓风光无限。早年扎根吉利,2009年参与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技术转移条款,帮李书福省下大量弯路。
2014年,他升任沃尔沃中国区总裁,带领团队推动XC60国产化,销量直接翻倍,市场份额稳稳抓住。
那时候威马还没出现,他已在传统车企里混得风生水起。技术硬、执行力强,是他职业生涯的标志。
2015年,沈晖辞职创业,创办威马汽车,口号响亮:“做老百姓兜里钱够得着的智能电动车”。
中国新能源车市场正在热潮中,融资热情高涨,威马顺势而为,融资累计吸金410亿人民币。
钱花得快,烧得猛:建厂上百亿,温州和黄冈两地基地齐头并进,每年五亿投入自动驾驶实验室。初期车型EX5月销稳住三千台,用户评价操作顺手,续航表现勉强及格。一时间,威马与蔚来、小鹏、理想并称新势力四小龙。
债权人听证会上,闹得沸沸扬扬。
法院受理后,宝能系深圳翔飞跳出来喊话投10亿复产,但市场早已变样:比亚迪2024年出口43万台,中国电动车出口整体590万台,威马仓库里三年前的车还堆着。
债务不是天灾,而是团队扩张太快、供应链混乱、过度迷信融资的结果。
中国汽车产业政策扶持电动车出口,但威马掉队,成为行业反面教材。
2024年1月,法院正式受理威马重整。
3月,负债细节公布,资产负债率高得离谱。4月,深圳翔飞接管威马四家公司,承诺首期10亿投资,清理库存推进复产。
但复苏并非易事。供应商债款清偿慢,新股东资金到位不及时,市场已被比亚迪、小米占稳。APP部分恢复,但车主仍抱怨卡顿,激光雷达缺席,技术落后。
2025年9月,威马发布白皮书,宣布温州基地复产EX5和E5,瞄准东南亚和中东市场,计划2026年冲10万台,2027-28年推出高阶辅助驾驶车型,2028年启动IPO,2030年销量破百万、营收1200亿。雄心勃勃,但现实严峻。
威马的故事提醒所有创业者:融资烧钱能短期风光,但长远来看,产品和技术才是企业生存的根本。
沈晖像贾跃亭一样,把债务甩给市场,把自己搬到海外,留下的是200亿窟窿和无数苦哈哈的供应商、员工和车主。
中国电动车行业整体向上、出口全球领先,威马能否翻身,完全靠真本事。
沈晖的职业生涯,从吉利沃尔沃的技术高手,到威马狂热创业者,再到海外避风港的“企业逃兵”,是一条典型的“起于巅峰、落于泥潭”的路线。
威马的兴衰告诉我们:再好的资本,也抵不过产品落后和战略失误。
中国电动车行业趋势向上,但企业若只靠融资烧钱、忽略技术迭代,终将被市场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