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刻里的纳兰性德

发布时间:2025-11-18 08:00  浏览量:1

▌岳强

在石碑林立的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积代衣缨——纳兰成德宗族北京碑刻文物史料展”吸引了不少游客。展览分作三个单元——“云程发轫,观家族兴起”、“踵事增华,耀家族荣光”、“世有其人,承家族余荫”。纤尘不染的展厅内,纳兰明珠与夫人觉罗氏、纳兰成德与夫人卢氏、纳兰揆叙与夫人耿氏、纳兰揆方与夫人爱新觉罗·淑慎等纳兰家族成员的墓志及拓片,无声地诠释着纳兰家族的过往岁月。

而在纳兰家族所有成员中,最为参观者津津乐道的是纳兰明珠的长子、清代第一词人纳兰性德。

《纳兰容若像》轴 禹之鼎(清)

墓志底曾做台阶石

纳兰性德,原名纳兰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后因避讳康熙太子保成(胤礽)之名而更名。展厅内展出的《纳兰成德墓志底》,记录了他更名的原因。

作为记录死者生平事迹的石刻,墓志分为上下两层,上层称作“盖”,下层称作“底”,盖上刻有标题,底部刻有铭文。也就是说,覆盖在墓志铭石刻上方的盖板——墓志盖,与墓志底共同构成完整的墓志。《纳兰成德墓志底》于1972年出土于海淀区上庄镇皂甲屯的纳兰性德墓。当时,独特的墓室结构为砖石拱券式,由刻有“玉河窑”字样的青砖砌筑,占地16平方米,并设有两扇石门和一张石棺床。当时纳兰性德墓已遭盗掘,仅出土了墓志底与墓志盖等文物。

遗憾的是,这块长宽均为76厘米、厚14厘米、刻有38行铭文的墓志底,曾经长期被上庄公社二大队用作台阶石,而且字面朝上,以致字迹损毁严重,难以辨认。相对而言,墓志盖保存较为完好,上面篆刻“皇清通议大夫一等侍卫佐领纳兰君墓志铭”。

纳兰性德墓志由徐乾学撰文、陈廷敬篆盖、高士奇书丹。徐乾学为清代学者、藏书家,曾主持编修《明史》和《大清一统志》等书,官至刑部尚书。陈廷敬为清代朝廷重臣,曾主编《康熙字典》,历任工、户、吏、刑部尚书及文渊阁大学士。高士奇为清代诗人和书法家,一度成为纳兰性德切磋书法和诗文的好友。高士奇深得康熙皇帝信任,曾受命书写密谕及编辑讲义、诗文,又补任侍读,担任日讲起居注官,后升至詹事府少詹事。他与徐乾学都曾入值南书房,伴随皇帝左右。纳兰性德墓志由徐乾学、陈廷敬、高士其共同完成,乃是一种殊荣,由此可见其地位的尊贵。

徐乾学撰写的墓志铭为清代这一文体的代表性作品,堪称优美的传记散文。据说,现存四种版本,分别为《通志堂集》附录中的文字、徐乾学《憺园集》中的文字、北京图书馆藏手抄本《纳兰明珠家墓志铭》中的文字以及海淀区上庄镇皂甲屯纳兰家族墓地发现的石刻铭文。

墓志铭不仅记录了纳兰性德更名的原因,还记载了他的生平与为人。比如,康熙十五年进士及第,后任佐领,深受康熙皇帝赏识;孝友忠顺,聪明勤奋,学识广博,才华横溢;文学、书法、军事均有建树,诗词造诣和成就尤其值得称道。当时,由于纳兰性德的父亲纳兰明珠和二弟揆叙在朝廷政治斗争中失利,以致有关纳兰家族的一些记载被删除。在这种情况下,徐乾学撰写的这篇墓志铭便显得弥足珍贵。

清初词坛首屈一指

豪门望族出身的纳兰性德,成长与学习环境优越。他既习骑射,又工文辞,文学、史学、天文、地理、算术、音乐、佛学等无不涉猎,可谓学识广博的文武全才。17岁入国子监,得到祭酒徐元文赏识。18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21岁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并留在康熙皇帝身边担任侍卫。

他随帝王游历四方,既是威风凛凛的武官,又是玉树临风的才子,诗词唱和,每每深合圣意。在他现存的362首诗中,古体诗、近体诗、五言诗、七言诗、绝句、律诗等一应俱全,体裁多样,内容丰富。

与此同时,纳兰性德在诗歌理论方面颇有见地。他的《渌水亭杂识》中就有很多关于诗歌创作的论述,另有诗论《原诗》。在《原诗》中,他将诗歌创作视为“风雅之道”,主张学习《诗经》比兴寄托的创作手法,并继承《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在纳兰性德的诗论里,才学、修辞和音律均处于从属地位,而处于主导地位的是情感。他认为,只有当才学、修辞和音律被情感所调动时,才能产生神来之笔,进而创作出具有鲜活生命力的作品。他反感步韵诗,认为徒有其表,缺乏真情流露。难能可贵的是,他主张师古不泥,理性地把握古为今用的尺度,正确处理二者的变通关系。

当然,纳兰性德的文学成就以词为核心,真挚自然、哀婉凄清的词风使他成为清初词坛的代表。他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清词三大家”,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他的评价是“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晚清词人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称其为“国初第一词手”。纳兰词的题材多为友情、边塞、悼亡,语言清新婉约,兼具苍凉雄浑,对清代词坛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代表作《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长相思》中的“山一程,水一程”,均为经典名句。

意象的凄清伤感,意境的哀婉悲凉,构成了纳兰词的鲜明特征。据统计,在纳兰性德现存的300多首词中,“愁”字出现90次,“泪”字出现65次,“恨”字出现39次,“断肠”、“伤心”、“惆怅”、“憔悴”、“凄凉”等字眼亦频繁出现。其实,何止这些字眼,纳兰词的凄清氛围弥漫于字里行间。

有人认为,将纳兰性德视为清代第一词人,主要是基于个人审美偏好,并非客观标准。意思是,纳兰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主题集中于个人情感,缺乏社会批判。但更多学者认为,纳兰性德在清代词坛的核心地位毋庸置疑,因为他开创了清新自然的一代词风。

词中深意足见性情

展室门厅的墙壁上,有三列醒目的文字,那是纳兰性德的三首词,分别为《长相思·山一程》、《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和《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中间那首《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是悼亡词,为其亡妻卢氏所作。上阕为“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下阕为“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以明月只有一夕圆满,隐喻与妻子相守的短暂;以愿作冰雪,为妻子而融化,表达为爱情献身的决绝;以燕子轻踏帘钩的细节,反衬物是人非的无奈;以梁祝化蝶的典故,抒发忠贞不渝之志。何谓夫妻恩爱、伉俪情深?这就是。王国维对这首词的评价是“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这是就艺术特色而言。就情感而言,作者内心的凄苦又有谁能真切体会呢?

康熙十三年(1674年),20岁的纳兰性德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成婚。卢氏知书达礼,贤淑体贴,二人婚后感情甚笃。但仅仅相守三年,卢氏便因产后受寒离世,这给纳兰性德带来巨大的精神打击,也催生了他的悼亡词。一首《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令人动容。而他的《青衫湿遍·悼亡》以深情的笔触抒发对亡妻的思念——半月前,妻子还带病劳作,剪刀声犹在耳畔,如今却只剩自己独伴梨花影。既想以泪唤醒妻子,又怕妻子在幽泉为自己黯然神伤。可谓字字血,句句泪,肝肠寸断。此外,还有《山花子·风絮飘残已化萍》《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南乡子·为亡妇题照》《鹊桥仙·七夕》等,无不催人泪下。从纳兰性德的悼亡词,可见他对妻子的一往情深和刻骨铭心的思念。与此同时,亦可见其重情重义的真性情。

纳兰性德的真性情既体现于爱情,也体现于友情。因为待人真诚,他朋友众多,顾贞观、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姜宸英等皆为其“俊异”之友,以致他所居住的渌水亭因文人雅聚而名噪一时,成为康乾盛世文化繁荣的一个缩影。他与顾贞观的友情,尤为世人称道。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他们肝胆相照的情谊,可见纳兰性德的《金缕曲·赠梁汾》(顾贞观,字远平、华峰,号梁汾)。在这首词里,纳兰性德自称“狂生”,敞开心扉,一吐肺腑之言。他说,我秉性多情,虽然身在豪门,却仰慕战国时期的平原君,向往结交贤人才俊。这种性格谁能理解呢?没想到你我惺惺相惜。今后不论有多少艰难挫折,此心不移。纵使遭遇千般劫难,友谊长存。来世,我们的缘分依然如故。这首《金缕曲·赠梁汾》,使纳兰性德与顾贞观的友谊传为佳话。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纳兰性德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随后,卧床不起。七日后溘然长逝,年仅30岁。